池州學院學子社會實踐:尋宣紙古韻 展大國新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係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深入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之奧秘,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2024年7月7日-10日,池州學院外國語學院“非遺傳承與傳播——獨具匠心的宣紙”實踐團走進“中國宣紙之鄉”——宣城市涇縣,體驗紙壽千年的韻味,探尋非遺宣紙的傳承與國際傳播新路徑。

訪紅色舊址,憶報國初心
實踐團首先前往位於涇縣水西山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深切緬懷革命先烈,追思先烈英勇事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團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紀念廣場,在鄧小平同誌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前,全體成員鞠躬致敬。通過在烈士陵園的學習,大家紛紛表示要將小我融入大我,感知時代脈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積極昂揚的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

親赴宣紙故鄉,體悟非遺魅力
在中國宣紙文化園,實踐團成員親身感受了千年宣紙製作工藝的獨特魅力。先後參觀了中國宣紙博物館、“三丈三”巨宣生產車間、宣紙技藝體驗園等園區,其中中國宣紙博物館內分為“宣紙印象”“白雲深處”“星光燦爛”等五個部分,集中展示宣紙古老神秘的魅力。很多圖解均有雙語介紹,盡顯國際風範。由數十人配合完成的“三丈三超級宣紙”製作過程令人震撼。
在宣紙技藝體驗園區,大家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大國工匠們的精益求精,細品從浸泡原料到撈紙、曬紙等108道工藝的製作精湛與匠心。實踐團成員還親身體驗了宣紙製作,仿佛穿越時空,與千年傳承的智慧對話,深刻領略到“墨韻萬年,紙壽千年”的奧秘,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社會調研察民意,傳承宣紙在我心
為深入了解宣紙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現狀,實踐團精心設計並開展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其中包括問卷調查、訪談交流、實地調研等方式。實踐團與中國宣紙文化園館長進行專訪,了解到文化園積極致力於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不斷開拓創新傳播途徑,如宣紙小鎮的打造、科技產品的融合、宣傳途徑的更新、政策理念的突破等方麵,均取得優秀成果。實踐團還訪問了榔橋鎮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與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感受到了當地對於非遺宣紙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高度重視,尤其在研學、實踐團隊來訪等方麵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同時隊員們深入當地群眾,分發調查問卷,傾聽他們對宣紙文化的認知和看法,受益頗豐。

聚焦國際視野,探索傳播新徑
宣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千年的曆史與技藝。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推動非遺宣紙文化的國際傳播,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實踐團成員通過對中國宣紙文化園負責人的專訪了解到,宣紙文化園積極開拓國際傳播渠道,通過科創+非遺、參加國際非遺展、開拓年輕化市場等創新性傳播策略和方式,為宣紙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機遇。實踐團在此次實踐過程中,也以微博記錄、抖音雙語視頻宣傳、小紅書推介等方式積極助力宣紙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古今的結合和碰撞,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通過此次實踐,大家更加意識到,作為新時代外語學子,要用青春才學,用外語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麵的中國奉獻青春力量。(徐海雁、劉娜)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