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
2020-11-16 10:20:0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0年11月15日,由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航人文講堂召開。來自首都高校和中央黨校的十餘名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哲學部喬清舉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周程教授,中科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李正風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外國語學院郭英劍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院長、哲學係陳鵬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孔子與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方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所長李萍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沈湘平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張耀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徐治立教授等專家出席論壇並做主旨演講。

  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鬆教授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北航高研院於金龍書記主持開幕式。

  蔡勁鬆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正值總結“十三五”、科學謀劃“十四五”的關鍵時期。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文科,不僅僅是新的詞彙,更是新命題。新文科之“新”,應當是研究問題、研究範式、研究內涵和拔尖人才培養深化之新,是哲學社科本質的進一步凸顯與學術視野拓展之新,是曆史傳承與時代使命融合創新之新。在理工見長高校建設發展新文科,應著眼特色優化和內涵深化,強調“特色凸顯、有所不為”。一是更加突出“使命擔當、支撐發展”的頂層設計。不僅強調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貢獻理工見長高校文科智慧的責任擔當,還要突出融入學校“雙一流”建設、支撐學校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新文科使命,更要尊重文科“長周期”建設規律、在階段性發展戰略和行動方案上下功夫;二是更加突出“立德樹人、學科育人”的核心理念,不僅強調文科的育人屬性、以人才培養需求牽引學科優化發展,還要強調學科育人模式探索、促進回歸於“道”而非糾纏於“術”的新文科建設與育人境界提升,更要認識到育人視域中文科、工科、理科、醫工等並非相互“割裂”,應通過文科實現“互聯”“滲透”。

  劉大椿教授在《智能時代科技哲學新開拓的兩個焦點》的報告中指出,當下科學技術哲學有了很大發展,也蘊含巨大的潛力。為此,提出兩個需要我們著力培育的新的生長點:一是,科技倫理問題。隨著智能革命的到來,特別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所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麵為經濟社會迅猛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另一方麵又可能為生態和人類自身的演變帶來不可預計的後果。人的思維有沒有可能人工化或者說被取代?人的進化是否實際可能為科學和技術所控製?當今的科技體製,功利色彩越來越濃厚,科學仍然是價值中立的嗎?應該怎麼樣去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都屬於科技倫理問題,這是我們學科新的生長點之一。二是,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當今講文化,離不開科學文化。一般而言,教育和文化離不開科學,科學和其他文化的關係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科學的文化哲學,這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其研究對象依然是科學,但是又不局限於認識論,而是要把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化活動來研究。它不同於傳統的科學論,也不同於一般的文化哲學。當下已經有很多學者予以重視,這方麵的研究可以說方興未艾,有重要的發展前景。

  喬清舉教授在《中國生態哲學:新文科視野下哲學話語構建的一個嚐試》的報告中指出,新文科的本質是創新。新作為一種狀態,是創新的結果的呈現。創新的現實依據是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新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理論升華。創新的理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的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華文明的舊邦新命;創新的成果是問題導向的現代哲學科學學科體係。創新的目標是解決中國和世界麵臨現實問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人,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樹立中華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確立人類文明新話語體係,人類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科體係、話語體係,重新定向人類文明的發展。

  周程教授在《促進文理交融應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點》的報告中指出,新文科建設需要瞄準現實社會問題,突破現有學科壁壘,促進跨學科、多學科與交叉學科研究。這意味著僅僅實現傳統文科之間的綜合交叉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文理交融方麵多下功夫。進入信息時代之後,科技與社會之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麵對科學日益社會化和社會日益科學化的時代洪流,高等院校不能以靜製動,仍以在工業時代建立起來的學科架構來應對信息時代所麵臨的社會問題;更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仍以在工業時代建立起來的學科架構來解決即將來臨的智能時代所需的人才培養問題。未來已來,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製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支撐。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納米材料和載人航天等前沿科技的發展,需要有一批文理複合型人才的參與。因此,促進文理交融應該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點之一。

  李正風教授在《我們需要發展什麼樣的文化?建立什麼樣的文化自信? 》的報告中指出,新文科建設具有世界視野,樹立人類意識。要從人類文明的走向,反思我們的文科教育和文化建設。回顧近代以來的曆史進程,我們因為把16、17世紀發端於西歐的現代科學建製視為地域性文化的特征,長期拘泥於中西文化優劣的爭論之中,錯失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的曆史機遇,這是值得認真反思的經驗教訓。事實上,人類社會走向知識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向,因此,盡管現代科學和現代科學文化發源於西歐,但實際上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的新文科和文化建設也要更好地順應這個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文化自信不僅表現在對既往文化貢獻與價值的社會認同,更要體現在創造更好地適應未來人類科技進步的新文化的信心和決心上。需要思考如何在未來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文化建設上,作出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新成就,這應該是增強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一個方麵。

  郭英劍教授在《中國高校當下的通識教育:問題、挑戰與出路》的報告中指出,當下中國高校通識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從學院層麵上涉及較多,從學校層麵上統籌全局不夠,課程設置不多,要求不夠具體,教育目標不夠清晰,因此效果不明顯,也未能發揮在本科教育中應有之作用。他在發言中介紹了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名校在近30年中通識教育所發生的一些變化,並據此提出了解決中國高校通識教育問題的路徑,首先要明確通識教育的建設目標,強調從學校層麵上而不是學院層麵上去頂層設計通識教育的各類課程,要對本科生接受通識教育提出具體要求,包括各類課程的選擇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他認為,我們應該建立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特點、又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同時也對世界高校通識教育提供借鑒意義的通識教育體係。

  陳鵬教授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文化邊界》的報告中指出,超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能達到奇點狀態,即最終成為可以自我設計、自我優化、製造出任何技術的技術,它自身成為絕對的技術主體,從而超越並支配人類智能。超級人工智能的文化風險可以被描述為“物理-邏輯性”對“生物-文化性”的削弱、支配甚至消滅。當人工智能戰勝人類智能、非生物智能控製生物智能、人工意識取代人類意識,就會造就一個後生物學的世界。基於人類“生物-文化”係統的脆弱性、唯一性和整體性,為了確保自然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確立一個統合各類智能主體的整體主體,對任何意義上的極限技術進行管控,以維持生物主體與技術主體之間的均衡。這個自然人類文化係統是智能與非智能、機器與生命、理性與非理性、整體主義與還原主義、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均衡化進程。

  張耀南教授在《文化構建的格式探討》的報告中指出,比較哲學有三大格式:西化比、並置比、化西比,分別對應“漢學款中國哲學”、“國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及文化的構建,不是止步於“西化比”,也不是止步於“並置比”,而是要用力於“化西比”,構建“華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史學”“華學款中國文學”。這些“華學款”各門學科,就可以彙成一個“新文科”。前輩學者為此已經做過諸多努力。接續前輩,踵事增華,還有很多事情可做:如運用“係辭格式”這套“全值邏輯係統”,既可處理中華哲學中陰陽、彼此、有無、上下、一多、是非、善惡、美醜、真假、好壞等等之關係,又可處理歐西哲學中本體-現象、實體-屬性、唯物-唯心、主體-客體、唯理論-經驗論等等之關係,以消化外來哲學。又如確立“直款-不款-繞款”格式,消化外來哲學;此格式原為中華文明之“操作係統”,是中華曆代哲學家共同構建而成的“公共哲學框架”。再如確立“始於正的方法、中經負的方法、上達繞的方法”格式,消化外來哲學;此格式是從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始於正的方法,而終於負的方法”、“負的方法”為哲學之“最後頂點”等說法修正而來。

  方銘教授在《立足於中國文化體係建設新文科》的報告中指出,雖然新文科的觀念是美國希拉姆學院首先提出的,但是教育部提出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確實是看到了中國大學教育體係中工科、醫科、農科、文科中存在的現實困境,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的。一個好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改造路徑,必將對中國大學教育和中國的發展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如果說在中國的大學學科結構中,工科、醫科、農科這些學科存在的問題是沒有適應工業、醫療、農業發展的需要,需要積極吸收世界上最前沿的工科、醫科、農科教育經驗,融入全球化可持續的科學技術發展潮流之中,而對於新文科建設,特別是新文科中人文學科建設而言,則應該克服自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大學采用的西方文科的分科體係,回歸中國文化本位立場。簡而言之,就是應該建設文史哲貫通而不是文史哲分設的中國人文學科體係。從而激活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全麵性、係統性、包容性、豐富性和創造性,培養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能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熱愛文明、人格健全、知識豐富的一代新文科人。

  韓星教授在《略論儒家的科學精神》的報告中指出,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揭示了中國有卓越的科學技術這個事實,這些科技成果是在儒學傳統下取得的。科學精神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包括理性精神、實證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民主精神、探索精神、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強調“君子學以致其道”,說明孔門求學明道包含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孟子講“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強調批判精神和獨立見解。朱熹傳承發展《大學》“格物致知”傳統,進行了廣泛自然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對後世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理性精神,這種理性是一種實踐理性。承認、尊重、相信、甚至強調去符合一個客觀原則、規則或秩序,此一原則、規則或秩序在某種意義上乃是獨立於人的思維和經驗的,這就是天道或稱天命。儒家實踐理性是以天道為依據的,具有天人合一的基本特征。科學是人類獨立的社會活動,它是人類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主要力量。科學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這是它的自然的結果。科學本身不從屬或依附於任何功利目的,不管是社會的、經濟的,甚至國家的、民族的。純科學的主要目的是探求真理,而真理則超越功利進入了價值領域,這一點與儒家的求道精神相符合。

  李萍教授在《中華茶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的生命意義建構》的報告中指出,現存的諸多中華文化傳統之形成大多經曆了這樣的軌跡:在中原地帶或中華文化的核心區域萌芽、成型,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緩慢輸出到邊疆等非中心地帶,儒道思想是如此,中醫武術亦如此。唯有茶葉種植、飲茶習慣、茶文化的興起卻走了十分不同的路徑。中國境內茶的栽培、貿易和飲用都起源於西南邊陲、巴蜀地區,包括今日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省市,其主體成員是世居的原住民或少數民族。進入漢文化中心區域之後,茶葉種植和加工精製技術得到不斷改良,終至於如今茶葉種製區域擴大到20個省市區。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精英人士如文人、士者參與其中,改進工藝、提升品質,並且賦予飲茶活動精神歡愉和人生意義,茶事由日常生活事件(日茶淡飯)發展為重要的文化事件(茶道),中華茶文化不僅有了橫向的擴大,同時也發生了縱向的層級提升。

  沈湘平教授在《應對信息超載——傳統儒學的啟示》的報告中指出,如何應對爆炸式的、超載的信息,是當今人們為之煩惱、焦慮的難題,甚至出現了信息超載綜合症一說。傳統儒家思想對我們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有著重要啟示。一是“知止後定”,知道目的和歸宿才有定力、發揮主體性,然後能靜、安、慮、得;二是“學以致道”,“得”不在於把握多少信息,而是掌握獲得信息的方法、獲得最根本的道理、形成至善的境界;三是“執兩用中”,扣其兩端以把握極端情況,取其中道而權用;四是“君子慎獨”,在獨處時尤其需要自律,不在不斷獲得信息中消磨時光,不在複雜信息中迷茫。

  魏鵬舉教授在《新文科視閾下的文化強國內涵》的報告中指出,強國是一個功能性的追求,文化是人文價值的表現,文化強國就是要實現人文價值與功能價值的融合統一。強國的指標很多是可以量化的,比如經濟總量、科技水平、軍事實力等等,但如果這些功能性的強大沒有人文內涵的支撐,就可能會成為人類的威脅,這樣的強大也很難被認可,也難以實現和平發展。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不僅是強大國家的內涵品質,也是強國和平發展的健康保障。

  徐治立教授在《新文科、新科技與理工高校哲學發展》的報告中指出,當下中國語境中“新文科”的核心是推進“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同時它還蘊涵培養新時代創造光耀世界文化之中國學派文科人才的宗旨。新文科建設基本舉措是“夯實基礎學科、發展新興學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特別是強調文科與理工農醫學科的交叉融合。新科技革命成果為這種融合提供豐富的土壤。中國理工高校哲學發展是中國現當代哲學事業一個重要維度。其學科發展流變表明,理工高校哲學學科起源與發展具有特定社會政治文化(公共課與通識課)背景,但哲學學科發展應當以爭取培養學生和學科建製為基礎,遵循庫恩強調的學科範式或基質的理念,同時力圖顯示與新科技交叉融合特色。理工高校致力於哲學滲透與普及式發展具有突出正、負作用,應當實行政治課及通識課哲學教學與哲學學科建設適度分離與關聯模式,實施合適的政策措施,理性把握機遇,積極推進其哲學學科發展。

  與會專家表示,麵對這個日趨複雜的大變革時代,哲學社會科學既麵臨麵臨嚴峻挑戰,同時也麵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本次論壇聚焦“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主題,對於深化新文科的認知、促進哲學與文化學科領域發展,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係、學術體係、話語體係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本次論壇的舉辦,時值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成立十周年。該院於2010年11月成立,是學校直屬的文科拔尖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實體機構。十年來,學院逐步確立了“融彙中西、貫通古今、承續文化”的宗旨和“交叉滲透、涵育創新”的辦院理念,為推進學校精品文科戰略,打牢具有北航特色的人文教育及哲學社科基礎,建設理工見長高校人文社科創新的學術特區和人才培養試驗區,作出了積極探索和努力。“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學院實現了從探索通識教育與文科實驗班教育,到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結合,承擔哲學和文化特色學科建設、著力推動高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轉型。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0-12-29 14: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0-12-25 09: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0-12-18 09:0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0-12-02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