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打造繼續教育思政工作樣板
——“百校千課共享聯盟”思政育人探索實踐與工作成效
近日,教育部先後發布《關於公布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名單的通知》(教高函〔2021〕7 號)和《關於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擬獎勵名單的公示》,“百校千課共享聯盟”成員單位獲多項榮譽。“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繼續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學繼續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獲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聯盟成員單位的 27 門課程獲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繼續教育);22 本教材獲評“全國優秀教材”(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其中,特等獎 1 項,一等獎 7 項,二等獎 14 項。
這一方麵體現了國家對“百校千課共享聯盟”思政工作的肯定與認可,另一方麵也彰顯了過去三年中聯盟在思政工作方麵的探索實踐與成效。
一、成立背景:順應時代要求,彙聚育人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高度重視思政工作的建設發展,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做出了一係列重大部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幹意見》,教育部等八部門出台《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係的意見》(教思政〔2020〕1 號),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 號)等重要文件,為全麵推進思政工作、深化“三全育人”提供了遵循。因為學生群體構成的多元性、遠程教學方式的特殊性,高校繼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麵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在不同區域、不同高校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新時期,各高校主動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要求,全麵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嚴格落實黨和國家思政育人工作要求,致力於辦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高質量繼續教育。
“百校千課共享聯盟”是由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牽頭, 國內高校、 出版社、企業共同組成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旨在“共建共享高質量課程,推動繼續教育質量提升”。聯盟成立於 2018 年 4 月,目前成員單位已達 91 家,包含高校 66 所、出版社 22 家、教育機構2 家、企業 1 家。自成立以來,“百校千課共享聯盟”聚焦高校繼續 教育思政育人的改革創新,積極為成員單位搭建思政育人的思想交流、技術服務、資源共享等平台,推動了高校繼續教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
二、探索實踐:推行三項舉措,強化育人職能
(一)搭建交流共享平台,統一思政育人共識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 號),提出“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製,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台”。“百校千課共享聯盟”積極響應號召,聯合 70 餘家聯盟成員單位共同搭建了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台。依托該平台,聯盟先後組織了“試點高校網絡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規範化建設高端研討會”等十次會議,參會單位全方位、多維度研討了繼續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發展路徑及具體舉措,圍繞新時期全麵做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達成了廣泛共識。
在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指導下,“百校千課共享聯盟”於 2021 年 5 月專門成立了“高校繼續教育網絡思政工作建設聯盟”,以推動繼續教育思政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階。在“高校繼續教育網絡思政工作建設聯盟”的帶動下,成員高校以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 立足辦學實際,發揮自身特色,深入探討高校繼續教育思政育人的科學體係構建、規範標準確立、課程方案建設等內容,形成了“全專業推進、全課程融入、全過程貫穿、全方位保障”的工作思路,構建了全麵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思政育人體係。
(二)整合技術資源優勢,建設優質思政課程
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是繼續教育辦學的必要前提與重要基礎。“百校千課共享聯盟”充分依托成員單位的資源、技術優勢,紮實推進思政課程建設和融媒體教材建設,打造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課程資源。
建成了 8 門高質量思政課程。“高校繼續教育網絡思政工作建設聯盟”精選高水平思政課教學名師,著眼於學生的泛在學習需求,建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涵蓋本、專科層次的 8 門高質量繼續教育思政課程。目前,這 8 門課程已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 8 所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陸續開課,參加學習的學生人數達6.7 萬。其中,《形勢與政策》課根據黨和國家政策要求的新變化、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每學期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並同步開設網絡直播答疑,受到了廣泛好評。
形成了融媒體教材建設模式。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重要 載體,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工具。“百校千課共享聯盟”全力投入融媒 體教材研發與建設,建成 8 本融媒體思政教材。通過 “一書一碼” “二維碼”“小程序”等方式,將學習視頻、擴展閱讀、在線題庫等 圖文、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全部集成於移動終端學習平台,學生通過 掃描紙質教材上的二維碼,即可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隨時隨地學習, 實現了“傳統教材+網絡課程+教學互動”的深度融合,拓展了繼續教 育學生學習的空間與時間。
打造了多終端思政教學智能平台。通過“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模式,建成了支持多終端學習的“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媒體學習服務平台”。平台集混合式思政教學雲平台、思政在線考試係統、思政教學輔助直播係統、大數據質量監控與評價係統等為一體,形成了包含教學目標、課程學習、在線考試、教學評價等各環節的閉環服務模式。目前,平台配備豐富的課程資源、拓展資源、實踐學習資源,包含已建成的 8 門思政課程,黨建案例、時代楷模、時事課堂等 1894個視頻資料,以及全國 31 個地區的 276 個愛國主義示範基地的相關數字資源,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百校千課共享聯盟”致力於整合優質資源,構建共享合作長效機製。目前,聯盟平台共有 314 門免費共享課程、700 餘門有償共享課程,25 所聯盟成員高校的 6725 名繼續教育學生,通過拓展學習的形式免費學習了 619 門共享課程,在線學習時長達 550 萬小時,活躍人數為 5.1 萬人次。
(三)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樹立課程思政標杆
“百校千課共享聯盟”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推進各類課程思政資源建設,與成員單位共同打造地域特色突出、學科特色鮮明的“繼續教育思政建設基地”,建設示範課程資源庫,開展教師隊伍專題培訓。在聯盟的引領帶動下,成員單位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等方麵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特色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獲批 2 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2021 年上半年,教育部組織開展了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建設工作,並於同年 5 月公布了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名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領域共獲批 4 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其中,包括聯盟成員單位申報的 2 個繼續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繼續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融合、校內學習與企業實踐融合、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的“四融合”思政育人思路,構建了“思政教育進課程、支部建設進班級、價值教育進培訓、公益實踐進社區”的“四進”思政育人體係,探索形成了“麵授+直播”“現場+虛擬”等“互聯網+繼續教育”思政育人 新模式。“北京理工大學繼續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深入挖掘 學校國防特色與紅色基因內涵,將思政育人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 持續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改革,選樹名師團隊與建設 示範課程雙措並舉;不斷豐富課程思政的建設內涵與表現形式,將課 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教育技術研究有效結合。上述兩個“課程思政教學 研究示範中心”的獲批,在聯盟成員單位中產生了積極反響,發揮了 引領和帶動作用。
獲評 27 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百校千課共享聯盟”嚴格落實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聚焦國家、地方、行業發展需求,立足高校繼 續教育辦學實際和各成員高校辦學特色,廣泛吸收先進典型、重點成 果、感人故事、真實案例等思政元素,並將其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大 綱,具體貫穿落實到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各 環節,形成了“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建成了一批辦學特色突 出、專業優勢明顯的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在教育部組織開展的課程思政示範項目評選中,繼續教育領域共評出 100 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其中,包含聯盟成員單位申報的 27 門課程。
24 本教材獲評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材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總結展示教材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由國家教材委員會主辦、教育部承辦的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於 2020 年 10 月啟動。經過組織申報、初評推薦和國家評審等程序,聯盟成員單位報送的 24 本教材獲評“全國優秀教材”(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涉及 22 家成員高校、24 家成員出版社。其中,大連醫科大學的《生物化學》(第 4 版)獲“全國優秀教材”(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特等獎。
三、著眼未來:凝聚百校智慧,展現千課風采
下一步,“百校千課共享聯盟”將持續關注高校繼續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紮實推進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建設、全麵提升思政育人效果。為此,“百校千課共享聯盟”將聚焦國家思政育人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定期組織開展“高校繼續教育網絡思政工作建設聯盟”年會, 圍繞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開展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教師能力素養專題培訓等係列主題活動。同時,聯盟將立足發展實際,有效整合優質辦學資源,紮實推進繼續教育思政育人線上資源庫建設,為各成員高校加強思政教學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放眼未來,“百校千課共享聯盟”將通過多方麵謀劃、多層次發力,凝聚百校智慧,展現千課風采,充分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推動思政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將繼續教育思政工作真正抓起來、強起來、實起來,為繼續教育思政育人提供典型案例,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