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老年大學活化區域非遺文化“鹹水歌”的實踐探索
孫朝霞 李寶華 鍾德標 陳澤豐 張健仔 陳文娟 滕一
摘要: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 2020年)》,尤其十九大召開以來,能夠進入老年大學學習的鎮(街)、村(居)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在老年大學提供教育服務與老年學員選擇學習及活動的互動中發現:本土化的學習內容、生動的學習方式、靈活的教學組織最受基層老年學員喜愛並能夠持久地參與學習。本案例呈現了廣州老年開放大學南沙學院建設廣東非遺水鄉文化“鹹水歌”特色項目的實踐過程。區域傳統文化與老年教育在教育理念、學習內容、教學方式、活動組織、傳播途徑、資源優化等方麵的融合過程中,發揮了老年大學活化非遺文化的作用,更彰顯出了老年學員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老年大學;老年教育;活化;非遺文化;鹹水歌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頒發了多項關於老齡事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文件。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係,並確定“依托國家開放大學舉辦國家老年大學”。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年輕老年人(60-69歲)已經占到老年人口一半以上(55.83%),據推測2025年我國將邁進中度老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15%)。讓廣大老年人健康、快樂地參與學習活動,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提高生命質量,辦好老年教育是響應新時代國家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要而有效的舉措之一,廣州老年開放大學聯合各區老年學院,融合區域特色精準對接廣大基層老年人學習需要,開展了一係列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探索。
一 實施背景
(一)政策支持
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 2020年)》提到:“因地製宜、特色發展。從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出發,因地製宜開展老年教育。鼓勵結合當地曆史、人文資源和民俗民風等特點,推動老年教育特色發展”,這成為老年教育特色化發展的重要指導原則。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大力推動老年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探索建立老年教育通用課程教學大綱,編寫相關讀本,設計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項目”。《廣州市推進老年教育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示範性老年教育學習體驗基地。”廣州老年開放大學2019年7月啟動南沙區老年教育特色項目調研,於2019年底向全市發布“老年教育特色品牌培育”項目申報工作(穗電大[2019]104號)。南沙學院確立以疍家水鄉文化鹹水歌傳承為特色項目進行研究與建設。
(二)理念確立
1.終身學習。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後段的教育活動,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終身學習貫穿每位社會成員一生的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需要,不斷持續學習的過程。終身學習不受場所限製,強調學習者的自主意識和發揮其潛能。人們隨著知識技能的更新,必須不斷全麵學習。它是人們自信地運用知識、駕馭知識和創造知識適應社會變化與挑戰的一種生存方式,關乎人的社會存在和生存質量。
2.積極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理念經曆了“生產老齡化、成功老齡化、健康老齡化”三個發展階段。首次提出是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上,具體含義是指:“在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的過程。”2002年“積極老齡化”作為一種新的概念、理論成為全球老齡化的政策性框架。我國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中明確提出積極老齡化理念,並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11月24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對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係作出明確部署。
(三)南沙區的概況
南沙區位於廣州市最南端。2012年9月獲批為國家級新區,是廣東自由貿易實驗區,廣州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核心區。總麵積803平方千米,下轄6個鎮、3個街道、128個行政村、33個社區居委會、5個農(林)場。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79.6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6.33萬人;60歲以上戶籍人口7.48萬人,占比9.4%。2021年底南沙區已建成1所區級老年大學、9個鎮(街)老年學校、161個村(居)老年教學點,實現了區域老年教育三級辦學100%覆蓋。
南沙地處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是廣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水鄉文化生生不息,“疍家鹹水歌”深受居民喜愛。“疍家”是水上居民的舊稱,黃佐的嘉靖《廣東頒誌》中記載,“疍戶者,以舟楫為宅,捕魚為業,或編蓬瀕水而居”。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鹹水歌,又稱蛋歌、蜒歌、白話漁歌等,主要流行於珠江三角洲河網交錯地帶以及沿海地區。鹹水歌是疍家人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語言和情感交流的載體。鹹水歌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有反映勞動生活的歡樂,有對人間不平的呐喊,有反映解放後對社會主義祖國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熱愛,這都反映著百姓真摯淳樸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鹹水歌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重要部分,2018年鹹水歌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建立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鹹水歌傳承基地。
二、主要目標
老年人的思想受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地域以及個人閱曆的影響比較大。南沙區地域寬廣,人群分散,60歲以上老年人70%是疍家人,以農村老人為主。發展符合當地老年人生活習俗和喜愛的教育活動,結合老年大學的辦學規律,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豐富他們的生命內涵、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是南沙學院選擇傳承區域非遺文化“鹹水歌”項目建設的初心。在建設過程中,以共同的價值目標追求、新時代的工作要求、新技術的融合應用和與時俱進的內容創新活化非遺文化,並以教育賦能文化傳承是廣州老年開放大學南沙學院的建設目標。
三、工作過程
南沙學院在積極完善區域鎮(街)、村(居)辦學布點過程中,發現不少村(居)老年人經常傳唱“鹹水歌”,唱起歌來臉上卻掛著燦爛的笑容和閃亮的眼萌。地域文化深植於老年人的內心並隨時隨地散發出來的生機活力感染著老年大學的工作人員。在申報首批廣州老年開放大學區域老年教育特色項目時,南沙學院確定了傳承區域非遺文化“鹹水歌”項目,該項目建設過程經曆了六個環環相扣的環節:甄別項目→深挖資源→科研引領→理順機製→教育賦能→總結提升。
(一)甄別項目。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從老年人的真實需要出發,規劃設計可持續的老年教育項目是老年辦學遵循的最重要原則。鹹水歌是南沙區眾多老年人口口傳唱的活動,在學唱過程中老年群體表現出快樂、健康和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年教育的終極追求也是能激發老年人在學習過程中快樂、健康地綻放生命的精彩。鹹水歌生活化的內容和學唱形式與老年教育的價值追求一致,這樣的學習項目更具有活力。
(二)深挖資源。尋找傳承人和民間社團。幾百年來,鹹水歌在南沙區東湧地區廣為流傳。東湧鎮是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鹹水歌傳承基地,鹹水歌會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鹹水歌傳承人張健仔居住在東湧,他牽頭組織了鹹水歌歌會,有骨幹成員30人,定期舉辦鹹水歌歌會,榕樹下、河湧裏、河岸邊、beplay体育手机、重要節慶日會場都有他們的身影。2020年以來,共組織57場活動,開展71 堂鹹水歌傳承課,線上線下參與近1萬人次。
(三)科研引領。2020年,廣州南沙區老年學院向廣州老年大學申報老年教育特色品牌項目《疍家水鄉文化老年教育體驗學習基地建設研究》,並被正式立項,依托科研項目針對本土水鄉文化——“鹹水歌”的傳承與活化進行專項建設。
(四)理順機製。廣州老年開放大學南沙學院在東湧鎮黨群活動中心掛牌了“東湧老年學校”,將鹹水歌歌會吸納為南沙區老年教育協會會員單位,指導其成立鹹水歌老年自組織學習團隊,協助其創建東湧鎮鹹水歌會培訓中心。水鄉文化老年教育學習體驗基地落在東湧後,鎮黨群活動中心給鹹水歌社團提供固定教學活動場地。當地政府支持,老年大學引領,共享區域資源,保持鹹水歌社團專業化自主運行的機製,擴大了傳播功能,深化了服務內涵,激發了團隊活力,提升了教學品質。
(五)教育賦能。按照老年教育辦學規律,以教育賦能民間自發社會活動組織。課程設計上:開發規範的係列老年教育課程。將鹹水歌文化起源課程、唱音理論課程、基礎課程、高階課程、實踐課程和展示課程等進行係列化設計,並以講義、微課、公開發行教材和活動冊等多種方式呈現;教學方式上:主要以體驗式教學為主。將傳承課堂搬到“水鄉風情街”“沙田綠道”和“河湧水道”,學唱體驗更鮮活;師資培養上:鹹水歌教師隊伍參與全市師資培訓班,學習老年心理學、教育學和老年管理相關課程;教學內容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創作與新時代發展主題相呼應,弘揚社會正能量內容的歌曲;學習人群上:全年齡參與。傳承送教入beplay体育手机、入社區,並帶領學生與年輕人傳唱新時代主題的自創鹹水歌曲目;傳播方式上:線上與線下傳播途徑相結合,拓寬和延伸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一方麵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支撐,將鹹水歌搬上微信、抖音、騰訊視頻、老年學堂等線上途徑,另一方麵以各類線下活動為支撐,各鹹水歌社團積極參與政府及社會各類線下節慶活動。
(六)總結提升。通過近兩年的建設,特色項目內涵及品牌建設得以提升,形成了一係列學習教育資源。例如,南沙學院和鹹水歌老年自主學習團隊共同開發了《鹹水歌欣賞》、《鹹水歌學唱》等課程。創作出《垃圾分類好處多》、《反邪教》、《要讓毒品無處遁形》和《南沙水鄉美》等時代主題鹹水歌。創作鹹水歌情景音樂劇《爺孫遊南沙》等作品。除此之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鹹水歌,培養疍家鹹水歌傳承人。團隊先後在南沙區東湧鎮萬洲小學、大穩小學、第一小學和東湧中學等舉辦培訓班,將第一小學列為青少年鹹水歌傳承基地。
四、主要成果
兩年實踐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個機製”,得到了“兩個轉變”,實現了“三項創新”。
(一)“一個機製”
形成了多方融合,協同推進”傳承區域文化的管理與運行機製。廣州老年開放大學南沙學院發揮資源整合力,把東湧鎮黨群活動中心、教育指導中心、文體活動中心、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群眾協會和文旅企業等各方資源彙聚在一起,開發建設了一個環境優美、場地設備齊全、管理機製完善的水鄉文化老年體驗學習基地。並以基地建設為基礎,形成了老年大學與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和群眾協會之間的協同管理與運行機製。
(二)“兩個轉變”
一個轉變是區域文化的傳承由“民間社會團體”轉變為社會公共服務機構推動的“專業社團組織”。這種身份和功能的轉變對活化區域傳統文化,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非常有益。傳承人也從“自己的興趣使然轉變為肩負社會責任有目的傳承”,讓民間大眾獲得了文化自信。
另一個轉變是村居老人教育理念的轉變。傳統的教化、育人和課堂講授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農村老年人的認可,與老年人生活閱曆產生共情,能直接帶給村(居)老年人快樂、健康,解決實際需要,學習生活化、場景化和體驗式的教育深受基層老年人喜愛。例如,老年大學送教到村(居),教師必須用粵語上課。
(三)“三項創新”
通過老年教育活化非遺文化的實踐探索,實現了三項創新。一是活化教學內容: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與時俱進創作了多個主題的新時代鹹水歌曲目。二是應用鮮活的教學場景。在榕樹下、祠堂前、河湧上開展老年教育活動;三是靈活應用傳播途徑。通過抖音、短視頻、和線下跨區域歌會等途徑,社團團員隨鹹水歌傳承人一起給愛好鹹水歌的學員上課,增進擴大學員間交流。老年大學與老年社團相融合,由“自娛自樂”的民間社團向“大家齊傳唱”專業教學轉變,擴大了並增強了傳承項目的活力。
五、經驗與啟示
新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要求老年教育優質資源下沉到廣大村(居),在廣州老年大學南沙學院服務鎮(街)、村(居)尤其農村老年人的實踐中,得到了以下三點經驗與啟示。
(一)地域文化是鎮(街)、村(居)老人長久生存和生活的環境土壤,在老年教育中必須受到重視且鼓勵區域老年教育特色化發展,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並鼓勵在社區活化傳承。
(二)區縣級老年大學在挖掘區域傳統文化、活化建設方麵起到資源整合、引領發展的關鍵作用,在區域老年大學係統發展建設中對該級老年教育機構予以功能定位。
(三)文化傳承人需要有開放、共建、共享、創新的理念,在民間尋找到優秀的傳承人,政府相關部門和老年大學等各類機構,盡可能從政策、經費等方麵暢通管理與運行機製,建立示範,激勵更多民間組織發揮社會影響力,激發更多組織、機構和人員參與到活化傳統文化的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