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賦能,融合創新,為加速推進提升工程2.0項目,促進教師聚焦問題研究,提煉研究成果,紮實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能力,同時提高九年級各學科複習的效率,結合學校2021學年第二學期校本研修主題和工作計劃,從3月29日到4月1日,於潛一中舉行了以“信息技術下的複習課”為主題的校本研修係列活動,活動以“操作培訓+集體研討+展示評比+專題報告”為模式和主要內容。
活動第一環節:優秀課例集中展示
從學期初布置任務開始,於潛一中各學科教研組結合校本研修主題和提升工程2.0培訓,分別開展了提升工程2.0“能力點”解讀和操作練習培訓,共同開發九年級複習課典型案例,在經過了個人提交教學設計、備課小組交流修改、教研大組聽課評課、完善設計再次上課等多輪研磨後,於3月29日分組進行了以“信息技術下的複習課”為主題的集中展示活動。
圖1教學展示活動現場
當天活動開始前,教科室主任趙林峰在專門組建的微信群內,指導本校參加提升工程2.0培訓的睿智理科組和儒雅文科組教師進行了平台簽到,並通報了提升工程2.0項目學習進度情況,對專題研修板塊學習任務作了進一步布置。
接著,睿智理科組所在的三個教研組分別展示了基於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下的三節九年級複習課例:數學組沈萍老師的《二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科學組王娟老師的《物質除雜檢驗》和綜合組徐雙雙老師的《線性表》。
同時,儒雅文科組所在的三個教研組也分別展示了基於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下的三節九年級複習課例:社政組施曉老師的《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語文組宣雨晴老師的《把握詩歌情感》和英語組阮靜老師的《How to save the earth?》。
圖2教師課例展示現場
“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張同學的作業。”在學生的當堂練習展示環節,英語老師阮靜利用手機上的“希沃授課助手”,把學生做的作業實時展示在大屏幕上。在這種創新的課堂教學上,信息技術把教學過程細節化、直觀化,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展示課分別保有學科目標的獨立性,但是既獨立又合作:“明線”是每個課都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科教學任務,“暗線“則是共同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在智慧教育環境下的支撐下,各個教研組推選出來的教學展示課以新的思路進行跨學科的融合,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圖3教研組老師聽課現場
參加聽課的老師們積極發表了自己的感受。“以前隻是聽說信息技術應用的好處,今天近距離觀察後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主動地參與教學互動,也能讓老師和學生看到教學中更細微的地方,真正提高了中考複習效率。”聽課後,一位老教師對於展示課教學效果這樣評價。
圖4各教研組活動簡報
活動第二環節:評比課例分享經驗
3月29日當天的集中展示活動,相關教研組的科任老師全員參與聽課,學校班子成員及各學科骨幹教師共10人擔任評委,最後評出了一、二、三等獎若幹名。
活動小結中,評委們強調要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改善當下“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要進一步探究學科融合的教學新方式,重塑課堂教學新樣態。同時,評委們一致認為,參與教學展示的6位教師都能在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做交互和重構,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了小組組內合作和組間交流、點對組交流等多條線路的打通,尊重每個孩子的表達需求和願望,讓每個孩子都有充分的學習和展示空間;在小組合作探究中,讓每一個孩子都卷入學習,實現自我獲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在當天下午的交流會上,各個教研組長進行了提升工程2.0的科組建設經驗分享。大家主要從師資培訓、課堂應用實例、取得成效三個方麵進行分享,“以點帶麵”地呈現了於潛一中對“智慧教育”的深入的思考,充分體現於潛一中對於提升工程2.0建設的高度重視,做到了全麵實施、整校推進,實現了全員參與、整體提升。
圖5教研組長交流會
活動第三環節:專題講座提升能力
4月1日下午,在學校階梯教室,副校長江宏進行了《“信息技術下的複習課”主題下數字教學資源獲取、開發與應用》的專題培訓。他首先肯定了於潛一中老師們在教學上的多個重要突破,大力稱讚了各個教師團隊銳意進取的團隊精神,並為大家指出傳統課堂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應對策略,建議課堂把核心問題具象化,培養學生發掘問題的能力。隨後的培訓過程中,江校長為大家講解了新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以及在教育教學中能夠實際運用到的小技巧,同時還解讀了提升工程2.0培訓中關於之江彙平台的操作技巧。專題講座使老師們更好地理解信息技術和課程深度融合的意義,為我們今後能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圖6專題培訓現場
活動結語:心懷願景,踐行“雙減”內涵
落實“雙減”下的“提質強校”的落腳點就是課堂。變革傳統的那種低效無效課堂,拓展課堂教學研究的時間和空間,最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要讓孩子都“學會”,人人“會學”,真正實現“減負提質”的目的。
在“雙減”大背景下,於潛一中積極思考將“雙減”政策落地、落實、落細。學校結合“陽光教育”的辦學特色和“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我們倡導教師結合學校當前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在課後服務中把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融合,逐步推進“課前學情分析、課中多維互動、課後個性發展”的教學模式,比如部分英語老師嚐試在課後服務中利用微課進行單詞聽寫、課文朗讀。這些舉措推動了教師去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教師專業成長助力,為課堂高質發展賦能,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載體。
我們統籌課堂、教研、培訓活動,做到“草根課堂”的校本研修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多開展學科校本研修活動,把校本研修作為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使之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基本方式。精心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精心對接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本次校本研修活動充分發揮了校內專家的專業指導作用,整個培訓活動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循序漸進,不僅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提高了學習的實效。緊張有序的培訓又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透過這扇窗去眺望教育的又一片新視野。
杭州市臨安區於潛一中將以本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示範引領課為契機,立足應用,靶向學習,整校推進,努力探索適應我校發展需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新模式,全麵提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新融合。
接下去,於潛一中將繼續“凝心聚力,砥礪前行”,把校本實踐與教學、教研結合在一起,讓“能力點”的應用在全校三個年級中常態化開展,更高效地為課堂服務,讓“提升工程2.0”和學科實現真正融合,努力實現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做到減負增效,提升課堂效率,讓它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
文字:趙林峰、王誌堅、陳銀娟、李亞飛、沈超、朱顏芳、沈於芳
圖片:來自各個教研組
編輯:趙林峰
審核:校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