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在地大兩年的學習,我們成長了很多,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還結交到許多優秀的師生,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自己,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6月20日,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基礎地質調查業務能力培訓班結業典禮上,優秀學員代表李培軍談起近兩年來校學習生涯,感觸頗深。自2021年9月指揮中心選派150名優秀幹部職工重返校園“回爐充電”,至今已近兩年。
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堅持以服務行業轉型發展為使命,不斷探索訂單式研修培訓新模式,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和專業人才優勢,積極搭建學習平台,滿足學員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服務指揮中心轉製改革做出積極貢獻。
服務國家戰略,承接脫產培訓任務
2018年,應黨和國家深化機構改革需要,武警黃金部隊整體轉為非現役專業隊伍移交自然資源部,並入中國地質調查局,承擔區域基礎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國土空間生態修複、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應用地質調查等六項職能任務。
轉製改革,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為了提升職工們的地質工作能力,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實施“知識更新行動計劃”和“學曆學位提升工程”,加強與高校合作共建,努力建強人才隊伍,以更好地擔當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職責使命。
基於多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指揮中心在人才培養、技術支撐、科學研究等方麵的全方位合作的基礎,依托該校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遵循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適時提出“知識更新服務計劃”,由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具體實施。針對指揮中心人才隊伍建設實際需求,整合學校優質資源,確定了研修培訓模式,將150名學員分成5個專業方向,分別為資源勘查、水工環地質調查、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測試分析和自然資源信息化方向,每班30人。
2021年9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地質基礎理論培訓班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正式開班,150名學員在南望山下開啟了一段繼續求知、奮鬥的新旅程,成為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量身定製方案,靶向提升專業能力
“通過學習,我逐步弄清了報告跟論文的區別,基本掌握了專業論文寫作方法……”“兩年學習期間,我係統性地學習了很多知識,掌握了專利申請方法,培養了自己的鑽研精神和韌勁……”談及兩年來的學習心得,學員雷紅平、王輝難掩激動之情。
入校學習前,這些學員雖然對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的一些工作並不陌生,但並沒有受過係統的地質專業訓練。如何讓他們成長為專業更加紮實的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工作者?
“要聚焦指揮中心轉製改革發展目標,提升培訓工作精準性,確保培訓‘培’在實處,‘學’在點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隋明成介紹,本著缺什麼補什麼、需要什麼學什麼的原則,在培訓前,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通過認真調研培訓需求,精準對接培訓對象、精心選擇培訓師資,精細打造培訓內容,確保培訓效果落到實處。
“我們的課程都是根據學員需求精心設計、量身定製的,師資也是根據行業現實需要精心組織、遴選配備的,此外,對教學質量的管理和服務也一直貫穿培訓全過程,以期取得更好的培訓效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集中力量安排一線資深授課老師,緊密切合學員特點,深入淺出開展教學,力爭把每一個知識點講透,讓每一名學員學懂。同時結合學員基礎差異較大的實際,充分尊重教學規律,課前安排預習,課後組織複習,不定期進行測試,加深學員對基礎理論的理解。
為全麵保障教學效果,培訓班還設置專職輔導員以及教務管理、保障服務等專職管理人員,選聘5名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各班級班主任,從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班級活動、日常生活等方麵進行全程引導。選聘教學督導,檢查、指導授課教師教學,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突出實踐特色,推進全方位育人
“通過實踐過程,我們真正實現了技能提升與理論學習的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切身感受到了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不久前實習歸來的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專業學員劉建興奮地表示。
讓劉建受益匪淺的這次野外實習為期兩周,實習路線以海口市為中心,覆蓋臨高縣、澄邁縣、文昌市、瓊海市和萬寧市共6個市縣,實習內容涵蓋海岸帶地貌、海岸帶地質、海岸帶生物、海岸帶水文、工程與環境等方向。通過野外實習,學員們從觀察采樣到實驗分析,牢牢掌握了海岸帶綜合調查的野外工作要領。
實踐出真知,重視實踐教學是該校長期保持的優良傳統與辦學特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雪梅介紹,培訓班結合日常課程,同步開展了實驗操作課程和校內實習活動,並組織學員定期前往秭歸、黃石、大冶等野外實踐基地開展野外實習。參訓學員在教中學、學中練、練中悟,進一步加深了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基本掌握了野外調查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能夠獨立自主完成全流程作業。
野外實習中,老師們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葛夢春老師用‘最沙啞’的聲音講述著‘最清晰’的課程,楊寶忠老師席地而坐示範‘纏繩’,餘淳梅老師在冰雹中授課……”學員馬汝強在參加實習後,在日記中寫道,白天他們在這些老師們的帶領下實地勘察,晚上用電腦詳細整理學習內容,再認真眷抄在野簿上,力求高標準完成每一項實習任務。
這批學員中,黨員有102人。學校堅持黨建引領,堅定學員理想信念。成立5個臨時黨支部,通過臨時黨支部帶領培訓班全體學員認真開展理論學習、結對領航、實踐研學等。學校為各班購置籃球、足球等體育用品,提供從設備到場地的各種支持,組織開展節日慰問,舉辦書畫攝影作品展、運動會、籃球賽、羽毛球賽、畢業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學員們的校園文化生活。
堅持以人為本,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兩年的研修培訓取得了顯著成效,150名學員完成研修課程,將於今年6月底正式結業。更可喜的是,許多學員通過研修學習,掌握了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工作方法,在學習實踐中大顯身手。
學員蘇軍順剛入校時隻有專科學曆,兩年裏,他不僅提升了學曆,在科研道路上也不停奔跑。在劉福江等老師的指導下,撰寫了《三江源及周邊地區生態遙感監測》等論文,在《自然科學》等期刊上發表;作為主要人員參與到《城市群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大數據節點建設》等5個項目研究中,成功申請軟件著作權《自然資源動態數據采集係統》,申請專利《耦合歸一化植被指數的半監督全局感知城市綠地識別方法》等……
學員徐偉通過研修學習,自主申請專利《一種地質粘土樣品的切割裝置》。該裝置能夠對粘土樣品進行自動切割,有效地提升切割效率,使用方便,且裝置整體小巧,結構緊湊,方便使用者進行攜帶。為了完成這個裝置,徐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查資料、寫材料,花了整整三個月才完成。像徐偉這樣申請到專利的,還有李運鵬等10餘名學員,他們用自身的努力,交出了一份特殊的結業成績單。
學員鄧為確定beplay中心钱包体育钱包目標後,將80%的時間都給了專業學習。每天除吃飯睡覺的時間,他都在看書,不停地寫寫畫畫,“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專心態度也讓班上的其他同學“倍感壓力”,紛紛加快了複習進程,表示“被他狠狠激勵到了。”在他們的帶動下,汪馳恒等多名學員也順利就讀研究生。此外,培訓班大部分學員通過專升本、同等學力申請碩士等方式,進行學曆提升。
“學習之餘,我們泡圖書館、聽學術報告、參加學術會議,與老師互動交流……,在充滿青春朝氣的地大校園,我們充分領略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這些都是無形的收獲。”學員們表示。
“辦人民滿意教育,服務國家戰略、服務行業需求,地大人始終初心不變、使命如磐、久久為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李建威表示,學校將不斷凝聚奮進力量,積極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體係,為行業從業人員辦好‘終身學習’實事、助力知識更新提升,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通訊員 劉妍慧 王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