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農村要發展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帶頭人。2012年,廣州市委針對村“兩委”班子存在學曆層次低、提升慢、履職能力不強的薄弱環節,與廣州農村改革發展和形勢任務變化極不適應的現狀,開展“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委托廣州開放大學實施教育教學工作,建構新時代的“廣州農講所”。
9年來,廣州開放大學堅持黨建引領,根據村官學員實際,“以生為本”,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精準施教”,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廣州農村基層造就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幹部隊伍,形成了一套在全國“可複製、可推廣”的基層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廣州模式”。目前,項目已累計招收村(社區)“兩委”幹部、黨員、後備幹部14991名,畢業人數達8057名,廣州村“兩委”幹部大專以上學曆占比由項目實施前不足12%提高到2021年的88.6%。
一、創新多維聯動領導管理機製,確保政策有效落地
項目探索形成了“市委組織部門—區委組織部門—電大—街鎮—村”多維聯動領導管理機製。從2012年起,以創新實施基層幹部學曆教育破題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為抓手,以基礎性、戰略性任務的高標準推進“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連續9年緊抓不放,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2018年5月廣州市委組織部印發了《廣州市優化提升“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的實施方案》,要求繼續大力發展“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同年7月,市委將“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列入《廣州市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21年6月,市委組織部將優化升級“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列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工作要點》。
二、傳承“農講所”紅色基因,培養新時代農村建設“領頭雁”
項目以培養廣州鄉村振興領頭雁為首要目標,以提高農村基層幹部綜合素質為根本任務,以政治考核為評價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在辦學理念、教學方式、學員選調、學員考核評價等方麵,繼承農講所為革命培養骨幹力量的紅色基因,從課程建設入手,把黨的創新理論、農村農業政策和黨性黨風教育作為主課,將紅色基因教育植入課堂,從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入手,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豐富實踐教學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傳播金課、樣板,勸勉學員言傳身教,擔負起紅色文化傳承的主力軍。
三、發揮新時代“農講所”功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能力強、作風正、幹得好”的村“兩委”幹部,發揮“紅色頭雁”引領作用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廣州市共有1144個行政村、1540個社區,村(社區)數占全省總數的十分之一,村“兩委”班子普遍學曆層次低、綜合素質不高、履職能力不強,與廣州農村改革發展任務要求差距巨大。項目探索形成“1+1+3”的鄉村“紅色頭雁”人才培養模式:“1個標準”,即“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培養標準;“1個機製”,即“多方聯動”的管理機製;“3個維度”,即著力“學員政治素質提升、能力培養和作風鍛造三個維度”。
(一)抓學員政治能力培養,提升基層黨建領導力
堅持黨建和教學深度融合,推動實現“村幹部學曆教育”向“村幹部政治訓練”的轉變。圍繞鄉村振興帶頭人崗位政治素質要求設置培養目標。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要求,及時優化調整教學方案。結合中央政策部署,增加思政課比重、施行課程思政,提高學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政治站位。通過政治考核為導向的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促進學用結合;開展臨時黨支部組織生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曆練。
(二)抓學員治理能力培養,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適應力
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出路在製度。“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把實施農村基層幹部戰略性培養與實施農村黨組織“頭雁”工程、推動城鄉治理一體化布局結合起來,把村幹部的戰略性培養作為重要製度一以貫之。在教學中著力嚴抓治理能力培養係統工程建設,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選拔組建以“三農”問題專家學者為主,政府官員、企業高管、社區實踐者為輔的師資隊伍近300人。開設“行政管理(基層管理方向)”特色專業,組織編寫有區域特色、崗位需求為重點的教材,建構線上線下、課堂與田間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三)抓學員優良作風錘煉,提升破解難題的執行力
在學風建設中融入學員工作作風的培養。在每個教學點建立臨時黨支部,結合城鄉基層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定期組織學員開展專題研討,培育求真務實的學習風氣。把教學設在“田間地頭”,開展環境整治、拆除違章建築、重點項目推進等“活頁式”專題學習。培養學員潛心調研、虛心求教的作風,學會把引領農村發展、服務農村群眾、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等經驗。
四、久久為功,成效顯著
(一)培養質量全麵提升,鄉村振興人才儲備充足
“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開辦9年來,先後有8029名學員受到提拔,其中832名學員為新任村書記,成為實現廣州鄉村振興主力軍中的骨幹。部分學員取得文憑後被提拔到街鎮等上級部門工作,被選為各級人大代表的人數逐年增長。人才隊伍的不斷擴大,大大提高了農村基層幹部的威信和組織力、執行力,長期困擾鄉村振興的農村基層幹部“素質不高”“本領恐慌”等瓶頸問題,一係列城市基層麵臨的“老大難”問題,基本得以破解, 有力助推了“老城市實現新活力”。2020年廣東省5個鄉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其中廣州市上榜3個,村官工程學員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東省委黨校教育長尹德慈認為,“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繼承了廣州農講所的紅色傳統,既為廣州市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儲備了幹部力量,又為破解超大城市“三農”問題解決貢獻了廣州方案,形成了可以向全國推廣複製的經驗。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政治站位高,符合基層黨建的內在規律,各項做法科學合理,現實針對性強,加強了對基層優秀幹部的能力素質培養,切實可行且效果突出。南方黨建智庫負責人認為,“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在頭雁培育和頭雁效應、政治本領和工作實務、基層黨建質量和基層治理水平等三個方麵實現了“雙提升”。
(二)教師科研能力大幅提升,項目成果高度總結推廣
骨幹教師隊伍素質明顯提升。申報相關課題4項;公開發表10篇相關教學論文;建成教學實踐基地17個;發布全網絡課程61門,其中1門課程被中組部評為中國好課,自編教材6本,彰顯廣州培養村官模式的鄉村振興實力。
高度總結推廣項目成果。新冠疫情期間,利用國家開放大學雲課室直播平台,麵向廣州市11個區身處防疫一線的村官學生開展雲直播,滿足了村官學員抗疫學習兩不誤的需求,效果反響良好,獲2020中國互聯網教育“停課不停學”突出貢獻院校獎;以“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為內容的參賽項目《黨建引領 項目驅動 打造鄉村振興“紅色引擎”》獲廣東省市直機關第七屆“先鋒杯”工作技能大賽黨建創新類第四名;《羊城村官上大學》紀錄片獲第十一屆廣州市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一等獎。
(三)社會影響廣泛,示範作用明顯
學習強國、人民網、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主流媒體高度評價項目開展的意義和效果,2020年6月,村官項目有關經驗在中央黨的建設領導小組《黨建要報》刊登,廣東省委李希書記、廣州市委張碩輔書記對優化提升村官工程做重要批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等31所高校前來學習交流,借鑒廣州培訓村官模式的成果經驗;為村官學員特設的行政管理(基層管理)專業被國家開放大學批準為全國共享專業予以推廣;青海省委組織部複製借鑒廣州模式,依托青海省廣播電視大學係統,於2020年5月開始在青海全省實施“村(社區)幹部學曆素質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資源,開展貴州省黔南州鄉村振興幹部培訓班和清遠市陽山縣鄉、村兩委幹部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效果顯著,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