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鄉村振興是我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接續推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重大的戰略任務。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曆史性轉移。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下簡稱“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號召,以“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機製為基點,在8年的工作實踐中探索出“黨建引領、產教協同、資智助推、項目幫扶”的“1+2+3+4+N”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實現對口幫扶的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香源村、下堡鎮下堡村、下堡鎮石門村和重慶市雲陽縣泥溪鎮樅林村四個村貧困人口整體脫貧,並助力發展當地產業經濟,實現產業興旺,做好了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二、主要做法
學校在長期“深化精準幫扶,助推鄉村振興”實踐中,以黨建為引領,依托1個中心引領(“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機製),完善2個保障機製,整合協同3方資源,推進4大幫扶工程,實施N個幫扶項目,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黨建引領,“駐村書記”常態機製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健全“駐村第一書記”常態化工作機製,積極發揮駐村書記作為精準幫扶的支點和中堅力量的作用,因地製宜構建“一村一品”特色發展路徑,創新“訪、規、建、宣、評、促”工作模式,創新駐村工作隊和村委隊伍融合管理模式,建設“不走的幫扶工作隊”,留下政治、物質、精神“三筆財富”,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落實抓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開展“三一主題黨日”、“書記講主題黨課”等活動,編寫《我驕傲,我是石門村的一員》等優秀黨課課件,提升幹部政治素養。
充分利用駐村書記自身技術能力,自主開發了鄉村振興信息管理係統。為鄉村振興工作實現數字化賦能。
(二)2個機製,“精準監測幫扶”全麵保障脫貧攻堅成果
以防止返貧為目標,靶向施策,健全監測與動態幫扶機製,全麵鞏固和保障脫貧攻堅成果。
一是建立精準幫扶監測長效機製。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管”,精準排查、精準預警,駐村書記持續跟蹤脫貧人口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及時掌握返貧致貧風險。
二是健全動態幫扶機製。實施開發式幫扶和保障性幫扶,設置公益性崗位,落實補貼和小額信貸,返貧風險及時清零:如雲陽縣樅林村實施產業補助34戶,退耕還林直補129戶,落實低保21戶52人,重點保障21人,落實小額信貸29戶,設置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22個,實施“三歸”措施,鼓勵發展土雞養殖增收入。實施預防性幫扶,依托鄉村振興學院,為脫貧戶子女提供高等教育機會,阻斷代際貧困。
(三)3方協同,“校地企”資智融合持續助推鄉村發展
駐村第一書記牽線,以“深化科技創新、盤活特色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推動致富奔小康”為目標,學校與重慶市巫溪縣、重慶市雲陽縣(村)政府,雲陽縣同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地方企業合作,發揮各自科研創新、技能人才、產業資源、政策集成等優勢,成立地方“產業聯盟”,構建農特產品“產、購、儲、加、運、銷”全產業鏈市場化運營模式,盤活當地煙葉、清脆李、生豬和土豆等優勢資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4大工程, 係統推進幫扶項目全麵深耕脫貧攻堅
1.經濟幫扶工程:完善幫扶基礎配套設施
學校組織捐資5萬元為巫溪縣香源村修建便民橋,為222戶人家800名村民解決“出行難”和山貨“下山難”問題。
落實專項資金近13萬元,協調捐贈111盞太陽能LED路燈,用於雲陽縣樅林村村級公路路燈建設項目;推進白色垃圾汙染和汙水治理,合理規劃水池選址、人行便道修建,實現自來水供水管網入戶率100%,人行便道交通網絡入戶率100%。樅林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在2020年第四季度全縣名列前茅。
2.產業幫扶工程:實現鄉村振興幫扶之策
依托校地企“產業聯盟”平台,發揮學校技術專家和地方企業產業鏈資源優勢,盤活幫扶村優勢農特產品,助力泥溪鎮打造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園、樅林村柑橘園和黑木耳產業基地項目,黑木耳、香菇種植規模分別達到100萬段、100萬袋,成為名副其實的重慶“黑木耳之鄉”,柑橘和烏梅種植麵積分別達到了6000畝、3000畝。
通過微信公眾號、直播帶貨、電商平台等將巫溪縣和雲陽縣綠色農產品成功推向市場,共計為村民帶來37.8萬元經濟收入。
3.文化幫扶工程:築牢“誌智雙扶”幫扶之基
學校成立文化幫扶隊定期為幫扶村留守兒童開展音樂、舞蹈、書法、籃球等課程和學科輔導共計15期,鄉村振興宣講團開展深入幫扶村慰問演出共計5場,用優質教育和文化浸潤點亮幫扶村留守兒童的人生希望。
與雲陽縣人民政府簽訂校地戰略合作協議,成立鄉村振興學院,解決鄉村振興人才匱乏問題,推進人才、文化、產業、生態,組織全麵振興。2021年,第一批雲陽縣鄉村振興專項人才班正式開班。
4.健康幫扶工程:照亮群眾幸福生活之路
學校校醫院與幫扶村衛生院開展長期接對幫扶,捐贈了電腦中頻治療儀、特定電波治療器、TDP理療貼等醫療物資,針對農村老年人肩頸腰腿痛、腦梗塞後遺症等高發疾病,定期為其提供針灸、艾灸、推拿按摩等康複理療服務。學校對自然環境惡劣、醫療設施設備不健全的巫溪縣天元鄉香源村開展專項健康幫扶,教師為當地村民開展人工呼吸、心肺複蘇等醫療保健培訓,發放宣傳資料《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照護手冊》、《農村留守老年人心理護理手冊》近200冊。
三、成果成效及推廣價值
學校“1+2+3+4+N”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成效顯著。4個對口幫扶村貧困戶258戶953人實現了全部脫貧,兩不愁三保障得到了全麵落實,原始貧困發生率降為0。助力幫扶村打造雲陽農耕園、重慶銀行壹基金等品牌項目共計8個,帶來直接經濟收益60.79萬元,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學校專家和駐村幹部帶領村民擼起袖子加油幹,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闊。對口幫扶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派駐第一書記榮獲“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重慶市教委嘉獎獎勵”等優秀榮譽。重慶市政協王烔主席首次在幫扶單位專報上作出肯定批示,對學校鄉村振興工作高度認可,重慶市政協、雲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多次為學校送來感謝信。學校幫扶幹部先進案例入選第三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實踐和創新舉措得到新華網、人民網、華龍網、中國高校之窗、重慶市教育新聞網、重慶日報、重慶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廣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