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立“農業全科人才”培育理念
將現代“農業全科人才”定義為具有一定產業基礎,以農業為職業、有一定的學曆條件,熟悉農業生產全過程,熟練運用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先進實用技術,專業從事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經營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專門人才。要實現鄉村振興這一目標,關鍵在於人才,打造一支思想合格、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的農村人才隊伍, 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
在此基礎下,我們在不斷總結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經驗的前提下,深入強化頂層設計,采用“非學曆培訓+學曆提升”模式培養,前者為主,後者為輔。非學曆培訓版塊主要任務是增強複合型鄉村振興人才的綜合素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技能,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學曆提升版塊主要任務是提高文化層次,係統改變知識結構,增強專業理論水平。
二、打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複合型人才,四川農業大學作為育人單位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麵臨著鄉村振興所提出的更多、更高的人才要求。產教融合作為現代化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四川農業大學基於產教融合的視角發現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麵的不足,融合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導師領:“一對一”、“手牽手”,精準施教,個性化服務。針對學員從事產業廣、類別多、需求異,集中培訓不能解決個性化關鍵問題,利用我校現有90餘個專業,擁有農林牧草漁加等方麵的專家教授2000餘人的專業師資隊伍優勢,學員自行選擇心儀指導老師,獲得全方位、深層次指導。如:周祿英選擇中藥材專家田孟良教授作為導師,通過田教授的精心指導,年收入增加20餘萬元。
線上學:化解工學矛盾、跨越時空障礙,提供靈活便捷學習。充分發揮學校繼續教育資源優勢,打造在線培訓平台,開展課件點播和線上直播。目前已開發《互聯網+農業》、《農產品安全檢測》等在線培訓精品課件30餘門,點擊率23萬餘次。如水果專家呂秀蘭教授一次針對屏山縣“茵紅李生長季管理技術”開講網絡直播課,全縣1700餘人通過電腦、手機參加遠程培訓。
創業遊:打造遊學移動課堂,相互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典型示範引領。采取班主任指導、老師參與、班委策劃、站長(學員)負責、多點串聯的形式,按照市州分產業設站布點開展各類主題遊學活動。從2015年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開始,已累計在四川12個市(州)開展30餘次主題遊學活動,出現了 “抱團發展”、“強強聯姻”的良好格局。
基地孵:培訓設計“實踐學習+創業孵化”模塊,遴選省內外具有展示度、示範性的農業科創園、農業龍頭企業50餘個,安排學員進入基地從創業理念、設計、路徑、實踐、風險防控等方麵共享服務,學習理念、拓寬視野、實訓實戰、積累經驗、增強信心,實現成功創業。
三、搭建“跨界融合”培育平台
從“現場觀摩學習”到“跨界融合培育”提檔。利用我校自主研發的“川農牛e購”O2O平台做為培育孵化器,借助“互聯網+農業”,實現“現代農業電子商務”、 “農產品品牌創建與營銷”等相關知識學習運用、實操實訓的全過程孵化及產業發展合作。此模式成功促成四川、青海、寧夏等多地的農業經營組織構建起“政府+企業+學校+基地”的跨界合作,實現了人才、資源、項目、基地、技術的無縫對接,讓培訓影響無限延伸到生產經營一線,成為學員口碑中的“接地氣”、“幹貨實”、“合作廣”、“效果好”的助農培訓。
四、開啟“345”管理“密碼”
1.用好“三支隊伍”
激活培訓工作中“班主任、教師、學員”的三要素。班主任是管理、服務學員、實施培訓的組織者,聯係教與學的重要紐帶;授課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任務,師德、專業水平、人格魅力、教學方法等因素決定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是教育培訓的核心要素; 培訓學員是培訓工作的中心,以“學員”為本,管理好、服務好、調動好是培訓成敗的關鍵。
2.創建“四個機製”
一是規範管理機製。製定《非學曆培訓管理辦法》,從製度上確保培訓的規範開展;二是團隊建設與運行機製。成立培訓管理辦公室,明確崗位要求,實行項目製,以目標為導向,確保有效運行;三是監督與約束機製。定期召開培訓工作例會,對培訓總結工作、對位檢查,強弱項,補短板,相互監督與約束,推動工作;四是自查與考評機製。學員的滿意度測評結果進行認真分析,找出不足,及時調整方案。采取季度、年終考評等方式,對授課教師、培訓工作人員進行工作考評,優勝劣汰,實現管理和教師隊伍的最優化。
3.抓好“五個環節”
一抓供需對接環節。搞好需求調研,科學製定培訓方案。二抓課程研製環節。認真設計培訓課程,確保培訓內容的前沿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三抓學習支持服務環節。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提供線上線下的優質學習服務。四抓管理服務環節。注重細節,減少盲區,做到管理、服務全覆蓋。五抓評價考核環節。精心設計評價體係,科學考評,促進教與學質量的同步提升。
五、鑄造“跟蹤服務”培育鏈
“課外跟蹤,持續服務”。采取“問診把脈、照單抓藥”的方式,針對性做好服務工作,建立微信群、QQ群,做到有求必應。重點利用由四川農業大學牽頭打造的“四川農業科技110平台”,彙集專家、教師、能人等師資團隊,采取“學員點餐、專家下廚”的方式,為學員提供長效互動學習,谘詢交流、信息溝通、答疑解惑的平台,實現個性化,一對一、一對多可持續在線輔導,獲得增值服務。
據統計,從2010年-2019年對雷波縣、布拖縣等多個貧困地區的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等開展跟蹤服務35000餘人次,從根本上打通農業信息服務進村入戶“最後一公裏”問題。
六、構建“學曆教育+非學曆培訓”模式,培育新時代“三農”人才隊伍
“學曆教育+非學曆培訓”模式。充分發揮農業高校遠程與繼續教育的網絡教育優勢,采取對基層幹部、鄉村振興人才、高素質農民等人員進行大專、本科層次學曆提升,同時在學曆提升過程中,有計劃的學曆提升學員進行鄉村振興理論知識、農業種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等方麵非學曆培訓,從而著力培養和儲備一批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的“三農”人才,以此推動鄉村振興,強化基層治理。
如在2021年9月,學校與瀘州市江陽區組織部聯合開展“村(社區)幹部綜合素質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對江陽區80名基層幹部進行學曆提升及素能培訓。
據統計,2012年以來,累計培育了10000餘名農業職業經理人,2000餘名現代青年農場主;80000餘名各類貧困地區三農人才,500餘名科技特派員、10000餘名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創新創業者近8000人次,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5000餘次。有2000餘名青年農場主接受了學曆拓展學習,有300餘名現代青年農場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進入網絡教育或成人高等教育學習,實現學曆、技能雙提升。為鄉村振興輸入了一批知農愛農的卓越農民創新人才,培育了一批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為農業現代化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持。
開展送教下鄉、田間學校、科技成果推廣為複合型鄉村振興人才提供了增值服務。僅2017-2019年間,我校有2位專家作為科技特派員受到全國通報表揚(四川省僅4人)、《人民日報》、《四川日報》等各級媒體先後報道60餘次、推廣新技術27項、孵化品牌12個,加盟品牌13個,自創品牌18個、建立科技示範基地33個、輻射麵積約12萬餘畝、核心示範區人均增收1200餘元、孵化企業預計實現總產值突破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