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雲浮模式”案例背景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開放大學如何發揮自身辦學優勢,創新發展路徑,服務區域經濟,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幹部隊伍,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形成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是“十四五”開局全國開放大學係統麵臨的使命和挑戰。4月22日~23日,由廣東省教育廳、雲浮市人民政府指導,廣東開放大學主辦,廣東鄉村振興教育“雲浮模式”經驗推廣會暨全省開放大學體係書記校長會議在雲浮市召開,廣東開放大學以鄉村振興教育“雲浮模式”率先交出了答卷。
雲浮,又名石城,廣東省西部地級市,位於西江南岸,西與廣西交界,東接珠江三角洲,是連接廣東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樞紐。全市土地麵積近8000平方公裏,人口300餘萬,多丘陵地貌,以傳統種植業為主。雖然“十三五”規劃以來,雲浮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作為農業大區,底子薄、發展慢,其農業增加值、人均國民收入等指標均位列全省末位,是省委、省政府領導重點關注的“少數”地區,也成為廣東開放大學係統三農辦學改革的首個試驗區。
職成教育要創新,合作融入是主旋律。2019年1月,廣東開放大學與雲浮市委市政府開展校地合作,依托雲浮開放大學設立雲浮鄉村振興學院,飲得三農教育改革的“頭啖湯”,開始了“雲浮模式”的探索實踐。經過近三年的艱苦努力,初步解決了鄉村振興繼續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關鍵難題,在人才培養規格、教學組織管理和成才通道建設等三個方麵取得突破,逐步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教育“雲浮模式”。
二、“雲浮模式”案例特色
1.人才培養規格:兩曆提升,技能立身。“兩曆提升”是指學曆層次提升的同時,要求隨著技能水平的提高,學員的工作能力也在提升;由於技能水平課程可以通過“學分銀行”機製轉換成所對應的不同學曆層次的學分,所以,工作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著同等學曆層次的同步提高。“技能立身”強調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以三農職業技能習得為主,確保在生產實踐中“會經營,善管理”,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在“三產融合”的背景下,實現“技能立身”三農人才培養,關鍵要解決技能的價值體現和農民利益保護難題。為此,我們著重流通領域的技能培訓,開發“農產品網絡營銷師”技能等級證書,加快農產品進城流轉,加大農產品流通增值中農民收益獲取的話語權。
2.教學組織管理:村鎮課堂,崗位成才。“村鎮課堂”是指破除目前城鄉辦學分離的隔閡,將開放大學辦學網絡延伸至廣袤村鎮,在鎮裏開辦鄉村振興教育“分院”,在村裏舉辦鄉村振興教育“教學點”,形成開放大學遍布村鎮的省、市、縣、鎮、村五級辦學網絡體係,方便村民在田間地頭、村鎮崗位和家門口學習。“崗位成才”強調借鑒現代學徒製辦學的辦法,學員以村鎮所在工作崗位為技能習得的實踐平台,教授、博士送課下鄉強化基礎理論學習,由學校聘任的村鎮幹部、致富能手、能工巧匠負責崗位實踐課程教學,50%以上的課程學習在村鎮崗位上實施,邊工作、邊學習、邊成長,以培養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鄉土人才。
在城鎮化、現代化的背景下,實現“崗位成才”的關鍵是要解決成才的路徑取向和人才評價標準難題――將高等教育“鯉魚跳農門”的社會分層屬性,轉變為本土人才茁壯成長的孵化機製。為此,我們成立了基於崗位實踐學習的“師徒共同體”,聘請縣、市在職三農幹部和業務骨幹擔任共同體導師,對小組學員邊評價、邊考察、邊選拔,形成學員的學習培養和三農崗位員工選聘任用無縫對接的良性循環。
3.成才通道建設:學分轉換,終身職教。“學分轉換”是指充分考慮學員在職在崗學習成才的需求,通過學分銀行認證、累積、轉換機製,將工作實踐課程學分轉換成學曆學分,建設新型職業農民成才的“立交橋”。“終身職教”是指按照學習型社會發展規律,滿足三農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需求,逐步形成新型職業農民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技能習得和技能提升體製,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人才資源保障。
實現“終身職教”目標,建設職業農民培養的終身教育體係,關鍵是要解決三農實踐活動資曆與現有終身教育資曆框架“對接”難題。為此,我們嚐試建設重點專業職業農民學習“實踐學分”資源庫,通過規模化數據模擬,尋找出所蘊含的“對接”規律,在此基礎上形成學分認證、轉換、累積的係統化製度。
三、“雲浮模式”社會影響
自2019年初成立以來,廣東開放大學鄉村振興學院肩負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職責,率先將法政學院的行政管理、社會工作、法律事務和健康養老等涉農專業辦學,延伸至係統內的雲浮、茂名、陽江等農業產業區域的開放大學分校,下沉到近20個村鎮,建設村鎮課堂,送教到田間地頭,嚐試新型教學方式,深受當地各級政府和村民的讚賞和歡迎。
雲浮開放大學在不到三年時間內,報讀大專的農村籍學生由160多人增加到1700多人。其中,各村鎮分院(教學點)接收了400多名村“兩委”幹部、鎮上公務人員和新型村鎮經營者(主體)參加大專、本科學曆教育,學校農村類生源占比已連續兩年在75%以上。同時,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開辦了10餘類、共20多期技能培訓班,受訓規模達20000餘人次。典型項目包括:新興縣天堂鎮“粵菜師傅”培訓,培養鄉村廚師1000多人,打造了“千人鄉廚”隊伍;發展流動餐飲團隊25支,帶動了鎮內3000多人就業。龍灣鎮南藥種植培訓,為300多人次貧困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使貧困戶掌握實用技術,加快了上崗就業和脫貧致富步伐。
在“雲浮模式”交流推廣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廣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黨組,以及省農業農村廳有關領導出席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廣州日報、新華網等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會議高度肯定了“雲浮模式”的“政校協同辦學”“麵向鄉村育人”的創新成果。指出“雲浮模式”對鄉村發展促進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好”:一是成為村鎮黨政的“好幫手”;二是成為村鎮幹部學習的“好平台”;三是成為培育村鎮人才的“好載體”。
四“雲浮模式”推廣價值
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完善、推廣“雲浮模式”,開創鄉村振興教育新局麵的機遇期,其戰略設想是:將鄉村振興教育“雲浮模式”提升至“廣東模式”,在此基礎上,先行先試,拿出解決國家鄉村振興教育難題的“廣東方案”。
第一,搶抓機遇,完善、優化“雲浮模式”。目前“雲浮模式”隻是初具雛形,在辦學體製、培養目標、能力標準、課程資源、教學組織、人才評價、社會責任等方麵存在諸多不足,係統內近20個地市分校亟需借鑒學習。當務之急,是繼續對模式進行探索創新,將其進一步發展完善。
第二,分片施策,創新、建設“廣東模式”。廣東東部片區精細農業、西部沿海片區的熱帶農業、北部片區的生態農業,以及珠三角片區的都市農業,都有自己特殊的人才培養方式,“廣東模式”是這些片區模式的有機整合和提升。十四五開局的首要任務,是分片推進,逐步探索、構建“廣東模式”。
第三,敢為人先,開拓、貢獻“廣東方案”。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世界級大灣區建設的“虹吸效應”無疑會加速擴大廣東城鄉差距。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如何建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係,助力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共同富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廣東具有特殊的意義。發揮先行先試傳統,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為三農教育現代化奉獻出“廣東方案”,是廣東開放大學百年大變局機遇期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