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概況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在建黨百 年之際,脫貧攻堅已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將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曆史性轉移。然而,三農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短板,投射大健康領域,尤其是鄉村醫藥衛生體係仍然存在資源總體匱乏的客觀問題。不可否認,時下鄉村及偏遠地區醫藥衛生人才數量嚴重不足,質量參差不齊,主要靠扶貧、援建、幫困等有限的戰略扶持,一定程度上難以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各類醫藥衛生需求。因疾致難、因病致貧,或成“健康中國2030”道路上的潛在 “絆腳石”。
毋庸置疑,基層醫藥衛生體係建設和專業化人才隊伍的培育,對於“鄉村醫藥振興”將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和保障。正所謂“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唯有持續地培育屬地化、本土化的醫藥服務人才隊伍梯隊,才能推進鄉村醫藥衛生事業更好、更快、更高校效地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付諸於“育”,落點為“才”。繼續教育學院身處初心之地、光榮之城,堅持以史為鏡、以史明誌,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始終以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真知、踐醫學之神聖為己任,與時代共呼吸、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步伐。學院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開展醫科類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堅持以醫學繼續教育為重點,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為國家、特別為醫學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鄉村、中西部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區提供專業化和個性化兼容的醫學教育服務支持,書寫著守護人民健康、振興祖國的醫學華章。
二、實踐與成效
1.科學規劃精準布局,織牢醫藥人才培養網
在科學規劃人才培養結構方麵,學院立足鄉村振興需求與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全局,以辦學定位與發展目標為導向,做好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主動布局適應於地區差異的鄉村醫藥人才培養結構;在優化人才培養專業方麵,健全對口援建辦學、校企合作辦學、送教下鄉等聯動辦學模式,積極設置和發展高需求率專業,加強緊缺人才培養力度。學院針對各專業人才需求特點,積極創新科學規劃布局,探索鄉村醫藥振興實踐之道,織牢醫藥人才培養網。
聚焦屬地化招生的成人教育,目前,上海郊區土地麵積為 5680 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麵積的 90%,具備高等學曆的鄉村醫師、醫療急救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配比失衡。臨床醫學專業作為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排名前 1%的優質專業,如何將優質學科資源輸送至郊縣(區),輻射更多的受眾麵是繼教人義不容辭的職責與擔當。學院依托學科優勢,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臨床醫學人才振興之路。成人教育采用送教下鄉模式帶動區域化的人才培養聯動機製,通過建立個各郊縣(區) 教學站為載體進行合作辦學,由醫學院統一設置培養方案、統一調配專業師資,將教學資源輸送下鄉;並由各教學站配備專業教學管理人員,提供教學支持服務。該模式緩解了鄉村醫學教學資源供給不足的現狀,解決了廣大郊區在職學生求學時間、路程距離的瓶頸,受眾群體覆蓋青浦、寶山、崇明、鬆江、金山、嘉定等遠郊,為 4000 餘名一線鄉村臨床醫學工作者提供了專業化培養機會和學曆提升途徑。
學院網絡教育利用互聯網+醫學教育的優勢,自 2009 年起,與國藥集團、上藥集團等國家高新醫藥支柱企業開展了深入的人才戰略合作。學曆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曆經 12 年的發展和積累,共為企業培養在職員工 2000 餘人。學院聚焦生物醫藥、疫苗研發、診斷試劑等新興板塊的行業動向、新規,以及其帶來的機遇和革新。從對標專業來看,目前麵向校企合作開設特色醫學技術類、管理類專業:藥學、醫 學檢驗技術、和公共事業管理(衛生管理方向);從招生布局來看,生源遍布 10 餘個省、市、自治區,覆蓋華東、華南、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南片區及偏遠地區、少數名族聚集區。此外,上海市作為雲南省對口城市,學院在兩地宏觀戰略幫扶的背景下,以執業藥師剛需專業—藥學的人才培養作為切入點,為雲南省 40 餘個偏遠鄉鎮、山區,培養了 4000 餘名藥學從業人員,扶持欠發達地區執業藥師從業鏈的規範化發展,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國的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印證出繼續學曆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重要角色及價值,生動踐行了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社會職責。
2.混合式教學深度融合,打通教育振興“健康脈”
護理學作為被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重點扶持的國家緊缺人才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醫學類學科。然而,護理人員有著從業的的特殊性,目前,全國在職護理人員的學曆提升整體工學矛盾突顯,如何在時間、空間、教學資源相對受限的大背景下,將實訓環節加以創新和優化,是醫學類繼續教育的難點和長期探索的焦點。自 2018 年起,學院組織架構重組轉型,形成了學曆教育與非學曆培訓兩位一 體的發展模式,新的職能架構充分整合了網絡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結構優勢、管理特色,為兩種教學形式的深度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學融合並非簡單的課程設置同一化、同質化,在保證課程體係結構合理外,還應突出特色,強化核心課程建設。以護理學專業為例,學院綜合前期調研和多輪專家論證會上的意見,確定了《臨床重點疾 病護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護理科研》、《護理學新進展》等核心專業課程和前沿科學課程為綜合特色課程,打破傳統授課思維,以問題為導向,以提升綜合能力為教學目標,從教材遴選、課程設計、 師資配備等方麵重點加大建設力度;啟動平台的再建設,結合兩教管理優勢,進行平台二次開發,拓展教學平台應用功能;構建授課教師、 教學管理人員、班主任協同參與的支持服務體係,徹底打破了傳統教育高度依賴教師管理的陳舊模式,為教學穩定和高效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我國向老齡化社會轉變,偏遠地區社區護理、養老護理等相關從業人員接受高等學曆教育的需求迫在眉睫,學院部分學生處於西 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部分學習中心硬件資源欠缺。學院靈活的混合式實踐教學體係充分利用當地醫院或高校資源,著力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儲備,以補充欠發達地區的實踐類教學資源不足。目前學院與首都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南方醫科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昆明醫科大學、齊齊哈爾醫學院等高校都建立了實踐協作戰略機製,不僅借助各高校軟硬件資源確保了當地或鄰近地區學生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跨地域性院校合作模式也充分實現優勢教學資源互補互通,打通教育振興的“健康脈”。學院混合式教學的深度融合,已得到偏遠地區護理人員和基層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3.視辦學質量作“教書”之根,立人文情懷為“育人”之本
繼續教育學院始終堅持外延式發展與內涵式建設並重。全麵有效的落實教學督導及巡查機製:定期安排督導專家下鄉,充分發揮專家的“傳幫帶”作用,推動鄉村及本土加快學科建設;安排專業教師、教學管理人員開展教學指導和評估工作,做到巡查督查“全覆蓋”。全麵推進勝任力導向的醫學混合式教育改革,推動基礎與臨床融合、臨床與創新融合,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打造校點一體、融合貫通的實踐教學體係,重視課程規劃與落實,加強見習、實習等臨床實踐教學的內涵建設、考核評價和質量監控,重點解決實踐教學中製約鄉村醫藥人才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升教學質量。
在醫學強國,振興鄉村道路上不斷完善思政育人體係建設,促進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效融合,注重人文精神培養和熏陶。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將為行業、為人民、為國家服務的家國情懷教育和醫學職業素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眼裏有光、胸中有誌、腹中有才的鄉村醫藥衛生人才。
三、結語
助力鄉村健康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國以才興,政以才治。醫藥衛生人才是支撐健康中國 2030 建設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實現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的核心要素。搞好鄉村醫學教育,關鍵在師者;提高鄉村醫療水平,核心在醫者。最為國內一流醫學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應主動發揮專業人才培養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國家培育壯大一支懂醫學、精技術、愛鄉土、能實戰的鄉村醫藥工作“生力軍”; 作為新時代的繼續教育工作者,更應厚植鄉村振興“沃土”,嚴管厚愛,體現人文情懷,提升鄉村醫藥振興含金量,用智慧打破地域差異,用作為實現教育公平。
事實證明,學院繼續教育對振興鄉村所作出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支持,為鄉村醫藥事業發展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極大地加快了欠發達地區醫療建設和鄉村醫藥人才培養的步伐,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充分體現出高校支持鄉村振興的堅定決心,及對於這一全局性曆史性任務的使命擔當。“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當我們的教育不用在為地域差異而苦惱,當我們的醫藥資源不用在為經濟利益而操心,消弭了矛盾的紛爭,通過創新探索、勇於實踐,把發達地區的醫藥人才培養體係下沉到基層,也許一切困難都將迎刃而解,清風徐來,花自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