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高等繼續教育> 鄉村振興案例> 鄉村振興視閾下四川省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正文

鄉村振興視閾下四川省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四川開放大學立足於2004年教育部啟動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項目,按照“服務三農、精準培養、基於網絡、政校聯動”的思路,曆經10餘年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基於網絡空間精準培養農民大學生的課程體係、教學模式、運行機製、質量保障體係。黨的十九大以來,四川開放大學認真梳理總結該項目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在此基礎上按照黨中央和省委的戰略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對農村高素質人才的實際需求,將該項目的培養對象確定為農村帶頭人,依托省、市、縣3級開放大學係統辦學網絡,麵向全省實施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項目,成建製實施農村帶頭人培養,較好地發揮了麵向農村基層開展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職能。國家開放大學彙聚全國開放大學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項目,於2020年6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我校為重要支撐單位、參與單位),四川開放大學廣元旺蒼分校2017級農村行政管理專業羅誌剛同學作為優秀學員接受中央電視台對該項目的專訪報道。

項目依托“一路、一網、一平台”現代信息技術,學員通過學習網自主學習、教師線下專題麵授輔導、當地“土專家”田間地頭言傳身教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帶頭人學曆層次低、理念滯後、知識薄弱、技能欠缺等現實問題,為四川農村基層培養了1.5萬名具有專科以上學曆“留得住、幹得好、用得上”的實用型高素質人才,探索出一條基於網絡學習空間、貼近農村實際、教學質量可靠、黨政部門肯定、社會反響良好的農村帶頭人能力和學曆提升的有效途徑,持續解決四川省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農村人才匱乏的難題。截至2021年3月,四川開放大學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項目已覆蓋除眉山、雅安、攀枝花外的其他18個市州,行政村覆蓋率達40%以上,村(社區)兩委幹部、致富帶頭人等農村關鍵人才的學曆結構、素質能力結構獲得優化,有效促進了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帶動了鄉村產業和經濟發展,助力了四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一、主要解決的問題及路徑

(一)主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解決農村帶頭人學習提高內生動力不足、人才培養相關利益方參與不全、農村帶頭人培養長效機製和質量保障體係不健全等問題,為推動我省鄉村振興築牢人才基礎。

第二,解決農村帶頭人工學矛盾突出的問題,使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農村帶頭人實踐性、季節性和分散性強的特點。

第三,解決課程教學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的問題,提高立德樹人質量,促進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麵提升,著力解決學員知識麵狹窄、創新意識不足、崗位勝任力不夠、人文素質不高的問題。

(二)解決問題的路徑

四川開放大學主要圍繞“誰來學、學什麼、怎麼學”等問題,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形成相應的解決辦法。

1.科學規劃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強化村幹部學曆提升、聚焦扶貧攻堅克難、提升幹部實戰能力為目標,全省開大係統深度融合,全麵整合教育資源,集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社會培訓等工作於一體,按照培育有理念、課程有特色、專業有名師、培訓有資源、育人有實效、社會有口碑的培養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手段,發揮開放大學係統的辦學優勢,完善省校主導、部門協調、地市州參與的發展機製,充分調動各級辦學單位的積極性。結合四川省農村工作與經濟發展特點,圍繞各地主導產業,積極發揮四川開放大學農村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作用,開展科學研究,加強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建立資源共享,合作攻關的互動機製,為全省培養具備市場開拓意識、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質農村帶頭人,為建設美麗四川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創新試點

四川開放大學重視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結合、經驗總結與交流推廣結合,通過實地調研、悉心指導、交流借鑒、專題研討、理論研究等方式,依托廣元、巴中、達州等市級電大積極開展農村帶頭人培養工作的試點研究,多次受到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網、中國教育報、農民日報、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媒體的宣傳報道。確定“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製靈活”的總原則。充分考慮區域差異、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培養形式,堅持分類指導和典型引領,穩步紮實推進。針對農村帶頭人的實際情況製定培養方案,既要達到學曆教育的要求,同時又突出實踐比重。采取“農學結合、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農忙和農閑各有側重,讓學習和生產緊密結合。下沉教學重心,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根據農民的全產業周期實施教學活動。注重與現有人才政策、基礎、項目銜接,促進開放教育與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等融合培養。允許學員將已有的培訓經曆、職業技術技能培訓證明等認定為相關學分,建立起短期技能培訓與學曆教育的銜接機製。2020年巴中市首屆302名專科學員畢業,其中40%的學員將繼續參加本科層次學習。學員普遍認為,通過學習增長了知識和才幹,圓了大學夢,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推動了工作事業的發展。

3.教學模式

“線上”教學主要依托“網絡空間”,針對農村帶頭人的特殊情況做實網絡基礎課程、做優網絡特色課程,側重於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引導學員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和交流,逐漸掌握較為全麵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線下”教學主要依托麵授教學和實踐教學,側重於重難點知識的輔導和技術技能的實際操作培訓。相對於“網絡空間教學”,麵授教學次數和時間有限,因此要重點解決好農村帶頭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比較集中的重難點理論知識問題。根據學員工作學習需求,將學員分成各類學習小組,對每位學員進行精準培養。一是根據專業和地域分成課程理論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設立小組長,組織本小組的學員學習討論、互幫互學、交流提高。二是根據學員個人和社區的產業發展,把產業相同或相近的分成產業發展學習小組。如種植學習小組、養殖學習小組、農村電子商務學習小組等。三是根據學員社區黨建、社區規劃、社區文化建設等情況,把學員分成社區黨建學習小組、美麗鄉村建設學習小組、社區文化學習小組、社區規劃學習小組等。各組同學相互借鑒、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充分發揮各地黨性教育基地、黨員教育現場教學示範點的優勢,搭建種類齊全、題材多樣、形式豐富的教育示範點,在一些條件好的鄉鎮設立集中教學點、送教下鄉教學點;根據每學期課程設置和學員需求,有針對性地創建了貼近基層、貼近實際、能有效提升工作能力、推動工作開展的實踐教學基地,使教學更接地氣。

4.課程體係

結合四川省“10+3”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建設和特色農業發展現狀,並進一步分析農村幹部學曆與素質能力的優勢與不足,以“拓知識、學技能、強能力、提素質”為目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體現時效性和針對性,從現代農業知識與技能以及非農業知識與技能兩方麵入手,按需製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促使他們願意學、學得懂、用得上、用得好。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包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兩委”其他成員和農村黨員骨幹等,重點是提升發展理念和鄉村治理、致富帶富能力;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組織骨幹,有創業意願的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是提升經營管理、創新創業和自我發展能力;鄉村社會服務帶頭人,重點是村務管理、環境整治、鄉村教育等從業人員,以及鄉村工匠、文化能人等,培養內容重在提升管理和服務的能力。探索增加符合農民實際需要的課程,例如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安全技術以及農產品加工保鮮等。對課程設置細化和優化,幫助農村帶頭人掌握農業職業技能,熟練應用農業實用新技術,全麵提升綜合素質。探索設置農村政策法規、農村村務管理、黨務基礎知識等符合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需要的特色課程,涉及關於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認知、經營管理知識、法律知識等。提升農村帶頭人農村經營管理能力和個人素養,以提高其服務鄉民、推動農村發展的能力,促進農村基層凝聚力、戰鬥力,實現農村村民委員會民主治理規範化,達到農村經濟工作發展和帶領村民致富的目標。

5.係統協同

四川開放大學在全省開大係統內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要求,具體規劃並組織實施“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項目”相關工作,建立工作聯席會議製度和專業指導委員會製度,負責係統內外的協調聯絡工作。市(縣)開大要認真落實責任分工,製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按計劃推進所承擔的任務,實行項目化管理,確定時間表和任務書,有序有力推進。由四川開放大學、政府管理部門、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在讀學員自身的企業組成四川開放大學農村帶頭人產學聯盟,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緊密結合學員企業經營管理或社區治理中遇見的實際問題,“校政行企”之間實行產學研結合、資源共享,達到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優化配置。建立專門的學曆教育教師資源庫,在發揮專業教師資源優勢的同時,注重從各行業、各領域中選聘一批理論知識紮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先進模範人物擔任專兼職教師,負責相關課程的講授,為“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項目”更好地開展谘詢、指導、評價、學術交流及科學普及等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彙集省、市、縣三級骨幹管理人員,建立一支負責任的管理團隊。省校鄉村振興學院專門負責“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項目”,配置有多名教學管理與督導人員,市級開大相應設立辦公室,至少配置一名專職人員,每個縣級教學點按行政班級每班配備1名班主任,從上到下、自下而上建立一支職責分工明確、信息傳遞快捷的管理服務團隊,為學員學習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按照省委組織部關於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計劃的安排部署,在一些地方黨政部門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了由市縣黨委組織部門負責學生的遴選、管理和使用,教育部門負責質量監控,財政部門提供經費支持,各級開放大學承擔教學組織實施的聯動機製。

二、主要創新工作

圍繞農村帶頭人培養工作,四川開放大學的創新點主要有:

(一)把握關鍵,精準化人才培養對象

充分發揮人才引領鄉村發展振興的關鍵作用,重點針對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產業發展和致富帶頭人、鄉村社會服務帶頭人等農村帶頭人學習群體,優化學曆結構和能力素質結構,促進鄉村基層治理和產業興旺。

(二)政校聯動,係統化人才培養機製

建立開放大學係統辦學與地方黨政部門聯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長效機製。由市縣黨委組織部門負責學生遴選、管理和使用,教育部門負責質量監控,財政部門提供經費支持,各級開放大學承擔教學組織實施的聯動機製。

(三)因地製宜,定製化人才培養方案

充分考慮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和基層治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分類指導和典型引領。探索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的融通,把學員在產業中取得的職業證書、創新創業證書等進行認證,豐富學分銀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四)農學結合,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

采取“半農半讀、農學結合”培養模式,以“忙時勞動、閑時學習、農學交替”的方式,構建“網絡學習+專題麵授+基地實訓”的教學與管理模式。探索學員產學聯盟育人模式,構建新型學習型組織,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有效銜接,推進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順應高素質農村帶頭人成長趨勢。

(五)產學聯盟,多視角交流融合體係

根據高素質農村帶頭人自身發展需要和學習需求,構建新型學習型組織,探索學員產學聯盟育人模式,加快促進聯盟各方知識、技能、文化的融合與轉化。探索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的融通,把學員在產業中取得的職業證書、創新創業證書等進行認證,豐富學分銀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通過係統化培育去滿足高素質農民多層次、多崗位、多專業的學習需要。

三、推廣應用效果

(一)提高了全省基層幹部的治理能力

通過學習,基層黨員、幹部的黨務村務管理能力、政策水平和協調管理能力得到明顯增強,他們在鄉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帶頭作用,有效提高基層組織的治理水平,受到了中國網、四川日報等多家媒體的關注。例如,宜賓市筠連縣騰達鎮春風村黨支部書記王家元,被評選為全國勞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其總結出的“春風經驗”被寫進中共四川省委工作報告;巴中市巴洲區水寧寺鎮枇杷村黨支部書記楊彬,被省委列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先進典型,被評選為全國自強模範;自貢電大鄉村振興社區治理基層幹部學曆提升班學員曾道群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二)培養了一批立足農村農業的專業人才

四川開放大學累計招收農民大學生超過2萬名,為我省廣大的農村地區培養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他們成為了鄉村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和新興力量。例如,樂山開放大學井研分校寶五鄉金絲堰村一組村民李德華,畢業後被選為村長,在家鄉積極開展現代農業試驗,發展養殖業,帶動村民致富;綿陽開放大學三台分校潼川鎮解放村村民劉世偉,在家鄉創辦梓錦農產品商貿有限公司,開展鄉村特色旅遊項目,吸納從業人員213人,帶動農民養殖戶200餘戶;巴中開放大學南江分校學生汪其德,帶領本地1000餘貧困戶脫貧致富,榮獲“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巴中開放大學南江分校學生丁小慧,帶領2188戶8807人建起6000畝玫瑰、芍藥共生產業園,讓老百姓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四川省五一巾幗標兵,巴中市優秀民營企業家。擁有類似經曆的學員成百上千,他們為帶動其所在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三)改善了高等教育資源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的供需失衡

依托遠程開放的教育形式,開展農村帶頭人培養,將優質的高等教育延伸到全省各地的農村和偏遠地區,承擔起了實現“教育公平”的義務和責任。大幅降低學費標準,多方籌措助學資金,減少農民大學生學費負擔。學校為我省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所提供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得到了學習者的普遍好評,據2018年春季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該項目學員100%參加了線上學習,線下輔導課程到課率達98%,對“學習方式、課程設置、學習內容”的滿意度達85%以上。2020年巴中開放大學首屆302名專科學員畢業,其中40%的學員將繼續參加本科層次學習。學員普遍認為,通過學習增長了知識和才幹,圓了大學夢,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推動了工作事業的發展。

(四)助力了農村精準扶貧,推動產業經濟發展

配合農村帶頭人學曆項目,四川開放大學近年來啟動了非學曆培訓,有效培育了農村的內生動力,增強了農民自我發展、穩步致富的能力,為推進精準扶貧、助力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近年來,四川電大通過打造“田間課堂”培訓農民職業技能,為實施精準扶貧培育技能人才,引領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在蒼溪縣開展“獼猴桃種植實驗園”項目,該項目讓976人次村民獲取了種植技術,栽植樹苗1500株,新增種植戶43戶、示範種植麵積20畝,培養技術人員200人,帶動當地農戶家庭人均增收3000元/年,該類獼猴桃實用技術還輻射到全縣其它具有種植條件的鄉鎮村組;在自貢榮縣開展“果農課堂”項目,該項目使當地柑橘種植麵積擴大到4萬畝,產量達2萬噸,每畝提高收入3000至5000元。“田間課堂”為引領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培育技能人才,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工作受到四川省委組織部高度重視和肯定,2020年4月,四川省委組織部在關於印發《貫徹落實<2019-2023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四川開放大學作為責任單位,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行動,結合村級後備力量儲備開展農村帶頭人學曆提升項目。至此,農村帶頭人培養工作獲得迅速發展,政策、經費有所保障,社會認可度、美譽度不斷提高。農村帶頭人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為四川開放大學助力全省鄉村人才振興,進一步擴大農村帶頭人培養範圍、豐富培養內涵、提高培養質量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有效的實踐範式,為農村成人學曆繼續教育奠定了堅實的辦學基礎。

1、凡標注beplay2网页登录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beplay2网页登录及本文鏈接。
2、本文鏈接:http://cdce.eol.cn/xczxfwal/350670.html
3、如果你希望被beplay2网页登录報道,請發郵件到jijiao@eol.cn告訴我們。
免責聲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推薦

四川開放大學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創建於1979年,是經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詳情
陽光繼教
直播預報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