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開放大學是一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全民學習”為宗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麵向社會成員提供學曆與非學曆繼續教育服務,致力於服務天津終身學習體係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新型大學。
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後,學校根據黨中央的號召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成立天津市第一個鄉村振興學院,充分發揮天津開放大學在鄉村人才培養、農耕文化傳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治理、社會服務等方麵的重要作用,切實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能用、能幹、能發展的人才支持。學校於2018年製定了以黨的建設為核心,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綱領,以產業項目為載體的行動計劃,通過基地建設與設施建設並舉,構建鄉村振興“硬”文化;通過運行機製與管理機製並舉,構建鄉村振興“軟”文化;通過學曆教育與技能培訓並舉,構建鄉村振興“農”文化,探索出了“1+N+3”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圖1),通過產業驅動、技能驅動和文化驅動,全方位多層次培育新時代鄉村振興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1+N+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理論內涵
(一)“1”個學院為主體
2018年4月,學校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啟動學院試點工作。2019年3月,天津市薊州區政府、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天津市桑田梓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天津市薊州區鄉村振興學院、天津廣播電視大學鄉村振興學院。
學院成立後,緊緊圍繞“五大振興”中的人才振興開展相關工作。依據社會需求進行專業及課程建設、教學改革,通過實體化辦學,激發教師轉型發展,促進教師能力提升,推動學校向具有天津特色的開放大學轉型發展,進一步發揮學校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服務作用。
(二)“N”個產業項目為依托
學院成立後,深入調查天津涉農地區的地域特色,結合當地的資源配置,開發出了西瓜種植、食用菌培育、農家院烹飪技術等多個產業項目。以這些項目為依托,深度挖掘天津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功能與價值,讓農村一二三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級、增值和受益。
(三)“3”種形式的教育與培訓
為建立完善的現代農業經營體係,學院麵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骨幹、大學生村官、“三農”黨政幹部、特殊群體等開展學曆、非學曆、社區“3”種形式的教育與培訓。
其中,學曆教育是麵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骨幹、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生村官、“三農”黨政幹部等開展的學曆教育提升。非學曆教育包括麵向學生村官、“三農”黨政幹部開展的鄉村振興理論培訓,麵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骨幹、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的農業技能培訓,麵向農家院經營者開展的管理經營與烹飪技能培訓,以及依托農業項目創業孵化基地開展的涉農人員的就業創業培訓。社區教育是指麵向農村殘疾人、退役軍人、婦女等群體開展的科學普及、文化宣傳、體育健身、普法教育等係列特色社區活動,發揮農村社區教育在產業振興中的作用。
二、“1+N+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以薊州、北辰區域特色產業為依托,構建天津市涉農區域特色產業項目聚集群
以薊州區桑梓鎮西瓜產業園為試點,通過優質資源聚集、農村電商、服務平台搭建,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打造區域“智慧農業”。通過試點形成帶動作用和輻射效應,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可應用的產業推廣模式。
同時,學院多次與北辰政府和北辰農委進行洽談,充分利用北辰雙街食用菌示範基地的優勢,著力升級食用菌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構建北辰食用菌的產業項目。
以各區域特色農產品為依托,通過人才培養和搭建科學研究、技術支持、社會服務、成果推廣的服務平台,打造區域特色產業;通過“引進來”,使鄉村振興學院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特色產業項目聚集群;通過典型特色產業項目的應用與示範,使產業項目“走出去”,帶動周邊地區複製與推廣。
(二)以薊州區西瓜特色產業為應用示範,探索“1+N+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1)依托社會需求,開展涉農專業和課程建設
以農業在未來社會中發揮的多種功能為參考依據,以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承擔的社會職責為根本出發點,學院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產業及學員實際需求,並根據需求進行專業建設、課程資源製作,開展適合涉農人員特點,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實用性技能培訓課程。
學院麵向農民開展的學曆教育專業主要有工商企業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酒店管理,報讀學員370餘名。開展的農業技能培訓課程主要有五大類,分別是農村實用技術類、市場營銷類、農村電商類、社區教育類和現代服務業技能類。
(2)依托技能和創業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學院立足崗位技能和職業發展需要,麵向農民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工作,提升農民技術水平和就業能力,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共開設15期,參訓學員達500餘人。
積極開展“以提升農民創業理念、增強創業意識為重點,以提升農民創業能力為核心”的創業培訓工作,培養和造就創業型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和產業支撐。已開設農民創業培訓班9期,培訓254人。
(3)依托社區教育,加強鄉村文明建設
依托天津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市農委、市婦聯、市殘聯等相關委辦局,在農村開展文化宣傳、科學普及、婦女雙創、殘疾人再就業等各類活動與培訓,探索和創新農村社區教育項目。其中,承辦市婦聯女性雙創服務活動3場,覆蓋120餘人。
(4)以西瓜產業園為實踐基地,扶持農民創業增收
學院依托薊州區桑梓鎮精品西瓜產業園,承辦桑梓鎮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和天津市蔬菜產業技術體係現場觀摩會,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平台載體,進一步促進農業內部的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
學院通過西瓜產業園不僅為農民提供西瓜種植、電商銷售的實踐機會,還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合作社形式幫助農民創業,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和探索,直接帶動農民就業100戶,間接帶動農業就業200戶,示範帶動農民就業300戶,每年戶均增收 5000元以上。
三、總結與展望
鄉村振興學院開展的一係列實踐工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天津市各級領導先後來學院進行調研。除此之外,天津電視台新聞頻道、薊縣電視台對桑梓西瓜也進行了相關追蹤報道。
學院的實踐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理論層麵。通過政府、產業、高校等多方麵的合力,以示範區域多個產業項目為依托,對鄉村產業振興人才培養涉及到的學曆教育,技能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社區教育等多種教育途徑和社會服務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為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係的構建提供參考。
二是實踐層麵。充分發揮天津開放大學係統辦學的優勢,促進示範產業項目在天津市其他涉農區縣的複製推廣,帶動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和鄉村全麵振興;推進區域產業項目的聚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緊密結合當地特色產業需求構建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為區域產業和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三是社會層麵。對於加快天津市都市型農業建設、建成農村現代產業發展體係、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擴大鄉村統籌利用市場資源的空間、落實“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動農業全麵升級、農村全麵發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實現“五個現代化天津”的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