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合肥學院把黨史學習教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將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為鄉村振興引入創新“活水”。
“科技創新要麵向市場,高校要充分發揮人力、物力資源,在服務地方和國家戰略中體現價值。”2020年11月,安徽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西明來合肥學院調研時強調。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提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在張西明的“牽線搭橋”下,合肥學院與石台縣正式開啟合作,力圖發揮高校資源優勢,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21年3月,合肥學院校長吳春梅帶隊前往石台縣杏溪村進行實地考察。位於石台縣仁裏鎮的杏溪村原是國家級貧困村,2020年剛剛摘掉“貧困帽”,目前麵臨穩脫貧、防返貧的艱巨任務。三月的石台縣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吳春梅一行參觀了杏溪村扶貧產品展示廳和食用菌種植基地,深入了解了當地產業發展現狀。“石台縣生態資源豐富,目前我們主要聚力於鞏固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但是包裝簡陋是石台生態產品的發展短板。”石台縣縣委書記李軍介紹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市場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征,這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不僅質量要過關,外在的“顏值”也很重要。如何讓農產品“穿上新衣”、“改頭換麵”,提升附加值,促進自主品牌的創建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是困擾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
從石台縣回來之後,合肥學院積極謀劃製定方案,設計學院與設計學院的產學研平台——創新設計研究院共同組織教師和專職研究人員形成專業設計團隊,為杏溪村三個扶貧產業基地的產品——羊肚菌、獼猴桃、高山土蜂蜜等農副產品進行產品包裝設計和品牌策劃。希望以杏溪村為試點,輻射整個石台縣,通過設計產品包裝帶動產業發展,用產業這把“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的“百寶箱”。
文化是設計之魂。合肥學院設計團隊在農產品設計中注重融入當地的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不僅讓產品有了“溫度”,提高了產品的市場辨識度、品牌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同時也對地域特色和文化風韻進行了有效宣傳,促進當地旅遊業、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實現了產業集群和諧共振。
為了進一步擴大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加強產業幫扶的力度,2021年4月,合肥學院與石台縣簽訂了政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書,合肥學院將作為石台縣的人才培訓基地和產業發展的技術依托單位及項目策劃招商推介平台,雙方將在食品深加工、農產品包裝設計、環境工程、電子商務、旅遊開發、繼續教育等方麵開展廣泛合作。
合肥學院幫扶石台縣產業發展並非個例,早在2013年,合肥學院就將目光投向了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地,連續多年積極推進落實“農產品包裝設計”項目,為宿州貧困地區23家單位提供了60餘種產品的包裝設計,推動貧困地區“土特產”向“好商品”轉變。省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會上,泗縣慧佳、泗縣德強農業等使用的正是合肥學院設計學院設計的產品包裝,它們現已成為當地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龍頭企業。
知之不若行之,合肥學院從黨史中汲取勇氣和力量,弘揚擔當精神,不僅在學科、專業設置等方麵對標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將科研成果持續轉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可再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