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2023年全國中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論壇在重慶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50餘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近300名學者代表參會。
▲開幕式現場
此次會議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中藥學學科評議組主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中藥學學科評議組秘書處、重慶中醫藥學院聯合承辦。會議圍繞中藥學學科和中醫藥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核心技術瓶頸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難題等開展研討,凝練形成學科共識,共謀全國中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路徑和藍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中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重慶市中醫管理局副局長趙勇;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二級巡視員陳渝;重慶中醫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周建軍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辭,出席開幕式的還有重慶市科技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吳序。上海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國務院學科評議組(中藥學組)秘書長徐宏喜擔任大會開幕式主持人。
開幕式上,重慶中醫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周建軍表示,大會成功召開對我國中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他說,重慶中醫藥學院是重慶唯一獨立設置的中醫藥本科院校,也是全國建成的第26所中醫藥本科院校。未來,學校將主動融入全國中藥學學科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中藥學學科專業體係,持續優化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加強中藥學領域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重點開展中藥學領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努力為中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二級巡視員陳渝指出,近年來,重慶市中醫藥發展頂層設計加快完善,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未來,重慶將進一步發揮高水平學科引領作用,加快培養一批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大力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聚力打造優勢特色學科,為推動我國中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彙聚力量。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重慶市中醫管理局副局長趙勇指出,重慶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學科建設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重要內容,此次論壇專家學者們圍繞中藥學學科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研討,凝聚共識,必將為中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黃璐琦院士在致辭中表示,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未來我們需要加強基礎研究,深入挖掘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製,推動中藥藥理、藥化、藥劑等傳統學科的融合發展,構建現代中藥學學科體係。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加快中藥研發技術的創新突破,提高中藥新藥創製能力和水平,推動中藥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加強中藥學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中藥學人才隊伍。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中醫藥標準製定和規則製定工作,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開幕式後,大會進入報告交流環節。首先,黃璐琦院士做了題為《學科交叉視角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主旨報告,簡述了我國中藥學學科交叉發展的曆史、現狀和發展前景,分享了我國分子生藥學學科交叉的背景、優勢和部分廣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研究成果。他指出,開展中醫藥學科交叉建設要深刻把握交叉學科形成的自身規律,要以問題為導向,提出重大科學問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要以合作為基礎,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善於分享和相互學習;要以人才為根本,建立一支優秀骨幹隊伍,推動學科發展;要以範式為核心,形成學科自己的範式。
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邱峰做了題為《中藥化學研究的探索與思考》的主旨報告,他指出,中藥化學研究是實現中藥古今對話的橋梁,貫穿中藥研發、生產、使用全過程,是製定中藥質量控製標準的重要依據。
上海中醫藥大學徐宏喜教授表示,青蒿素的提純和應用給中藥國際化指明了方向,麵對發展中的問題和困境,要堅持獨立思考,積極開展多學科團隊合作,集體攻關至關重要,中藥新藥成為國際藥物依然充滿希望。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提出,中藥有效性是通過方劑針對證候而表達的,基於方證對應理論,立足方劑配伍的臨床實踐是解析中藥有效性、發現藥效物質基礎、闡明中藥作用機製的必由之路。
南京中醫藥大學譚仁祥教授表示,曆史上中醫藥創造了很多“世界之最”,如華佗施展了全球最早的“麻醉手術”、元代危亦林最早提出的“懸吊複位法”等,對於中醫藥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未來,在解決目前醫學無解的老年慢病、抗生素耐藥等問題上,中醫藥大有可為。
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孔令義教授指出,天然藥物在保障人類健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範圍內已上市的小分子藥物中很大一部分與天然產物有密切關係,提高我國中藥化學學科的研究水平,將推動我國天然藥物化學學科的發展。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彭成教授指出:目前中藥學學科建設正麵臨普及化、數字化、碎片化、雙一流建設等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堅定把牢辦學正確政治方向,超常規培養急需高層次人才,下大力氣全方位打造一流師資,強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高品質人才培養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需求。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劉中秋教授表示,目前我國藥典標準中,指標性成分易水解,體內豐度低,隻能控製附子等毒性藥材的生產,不能控製毒性與藥效。NE/FE/SE可考慮增加為藥效控製標準,NE、FE、SE和10-OH MA應增加為毒性標準,同時應對汙染生物堿進行監測,多途徑入手減少附子等毒性中藥的毒性,提升中藥治療效用。
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舒靜教授說,培養身負中藥複興之誌、振興之能的拔尖創新人才,要打造“大課堂”“大師資”“大平台”,“大課堂”就要營造開放辦學、學科薈萃的環境和氛圍,實現知識技能傳承、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培育並重;“大師資”就要建立特色引智體係和校內外資源整合體係,建立師生共同體和跨學科教學組織模式共同構建培養生態;構建“大平台”需要一體化推進“平合-基地-項目-人才” 布局建設,打造戰略性、基礎性、體係化創新研究平台。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雷海民教授指出,分子中藥有藥性、可歸經、可配伍、可打印,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可實現辨證施治,一人一方,蘊含千億級市場,可促進中藥資源綜合利用,促進中藥產品升級換代和二次開發,具有巨大發展前景。
西南大學徐曉玉教授指出,從分子生物學角度闡釋中醫理論“腎精虧虛”的本質,對於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闡釋中醫經典理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最後,會議總結提出,在新形勢下,中藥學學科發展有幾個“更加聚焦”值得關注:一是更加聚焦強基固本,注重提升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和科學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培養中藥學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創新領軍人才。二是更加聚焦交叉創新,加速中藥學科與生命科學、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用現代科學將中醫藥療效和作用機製講清楚、說明白。三是更加聚焦貢獻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研究,提高中藥產業現代化水平。當前,中藥學學科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中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需要所有中醫藥人繼續努力奮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