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認識陶行知和鄉村教育——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的線上課程實踐
長時間在線學習,學生日複一日麵對冷冰冰的電腦,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果不佳。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的教師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師生交互活動少、學生缺乏自製力和課程沒有趣味缺乏吸引力。如何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課程有效成為雲端上課的新追求?為提高師範生培養質量、增加師範生對鄉村生活和基層學校的認識,該校嚐試“把課程開到鄉野上”,頗受學生歡迎。
線上野趣生成:
雲端與鄉村的有機聯結
“隔著屏幕也能聞到春天的氣息”“在桃林裏了解陶行知先生思想時聽到了鳥叫聲”“孩子讀詩的童聲靈動活潑”……新的一節線上課程推出時,同學們在課堂交流群裏議論紛紛,難掩對新網課的喜愛之情。這是一節教育名著賞析課,主要教學內容是導讀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師改變“一講到底”的傳統教學模式,戴著書生式的眼鏡,身著粗布衣服,腳穿舊布鞋,一身樸素,盡可能地接近陶行知先生當年深入農村的形象,營造出生動的教學氛圍。課程采用“錄播+直播”的方式,時間的跨越留給教師更多的準備時間,空間的跨越使鄉村成為課堂的新情境。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前構思籌劃,在田間勞動,一邊鋤草一邊講課。“教育要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必先農民化,才能化農民”,這些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以富有生命力的形式,通過雲端和鄉村有機聯結生成特有的野趣。
線上內容融合:
“變”與“不變”的課程平衡
野趣是從鄉村的土壤中生成的原始的、親近的、自然的意味,給予學生沉浸的課程體驗,這是教育之“形”發生了變化,但是教育之“核”不能變。野趣不是課程的中心,內容學習的有效性是線上教學最重要的價值追求。教師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以微課為單元,將學習內容劃分為:從悼詞中初識“陶夫子”——陶行知的世界影響;“春天不是讀書天”——認識“活的教育”思想;結婚證上的詩——愛情觀裏的民主主義理想;從一把鋤頭說起——了解鄉村教育觀;白菜缸子裏的教育方法——小先生製;愛改名字的陶行知——看思想的與時俱進等。根據學習內容,教師錄課融入紀錄片、書信、新聞等內容,使鄉野課程形式與教學內容多元融合,盡可能地全方位展示陶行知先生為平民教育奮鬥的人生軌跡和他深刻的教育思想及卓越的教育功績。
鄉野文化之美:
鄉土資源與課程的自然整合
隨著社會的轉型,年輕人進城務工,我國很多鄉村呈現虛空的狀態。在鄉村長大的孩子從小被教育,努力讀書的目標是走出農村。線上課程的錄製跳出封閉的空間,以廣闊的鄉村為真實的課堂場景,從農家院子牆內、鳶尾花旁、老房子前,到海棠樹下、桃林間、黃泥地裏,力圖呈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麵貌。在教學視頻中,遠山與天空化成天然的背景,鵝聲、鳥叫、雞鳴變成自然的配音。教師根據不同的場景著裝,融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農村的花草、壇子都是活教材。學生在上課的同時也在欣賞鄉村之美,感受鄉土文化,他們說“看到了李子柒的生活”,原本緊張的課堂氛圍變得輕鬆自然。與智能感知、虛擬仿真等技術相比,鄉土資源對於因疫情暫時生活在農村的教師而言,就是天然的真實的“活教具”。教師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在豐富著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受到鄉土文化浸染,改變固有的鄉村印象,激發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樹立建設農村的誌向。
實景教學拓展:
從鄉野到生活的課堂延伸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這樣的線上課程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精於教學內容,又要善於開發多種教育資源,還要具有一定的視頻製作技能。攝影選修課教師以農家小菜為素材,教授拍攝技巧,還原鄉村悠然的生活狀態;環保課教師把課開到河塘邊,使學生在家也能感受到水質量對生活的直接影響;心理學教師發揮繪畫特長,繪出生活情景的漫畫,以新視角切入展開教學……一係列教育行動的開展,都是思維觀念的革新。課程能開在鄉野上,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開在廚房、博物館;教學道具可以選擇鋤頭,也能拓展到家用電器和星空。學生是教師麵前的學生,也可以成為家長、教師的“老師”,以“教”為“學”,以“教”促“學”。
“雲端”賦予教育更多的可能,平時因為時間、經費等各種因素製約而難以做到的事情,在疫情期間反而做得更好,網絡技術提供了課堂向生活延伸的可能、向實景教學延伸的可能。(中國教育報:邱華翔 張家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