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2018年北京中考地理試題評價(基教研版)
2018-06-26
北京市教委

  一、整體特點

  2018年北京中考地理學科命題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的要求為依據,貫徹北京市中考改革的精神,基於北京市初中地理教學實際,考查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觀念。試題難度適中,突出立德樹人,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生活,聯係實際,注重考查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對初中地理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具體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凸顯價值觀導向

  試題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自尊。

  1.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選擇題第3—6題以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線索,滲透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愛國主義情感;綜合題第41題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為線索,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發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建設家鄉的雄心壯誌等。

  2.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選擇題第1、2題通過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歌詞考查鄉村聚落;選擇題7、8題通過農業古籍《王禎農書.地利篇》考查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差異;選擇題第14—16題通過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考查嶽麓山附近的自然環境特征等;綜合題第43題考查海上絲綢之路等。

  (二)突出考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試題突出考查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1.人地協調觀:例如:選擇題第13題以長江流域為例,引導學生認識湖泊的生態作用;選擇題24、25題,通過不同區域的傳統民居,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綜合題第41題(4)小題,列舉生態涵養區對北京平原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的作用等,都在滲透人地協調的觀念。

  2.區域認知:試題考查學生從不同尺度認識區域的思想方法。例如:綜合題第41題通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認識家鄉的發展;選擇題第20、21題認識“寧夏回族自治區”,綜合題第42題認識“青藏地區”;選擇題第26—29題認識“瑞典”,綜合題第44題認識“秘魯”;選擇題第35—37題認識“南極洲”等,尺度逐漸增大,視野也不斷擴展。綜合題第44題框圖,引導學生重溫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強化區域認知素養。

  3.地理實踐力:試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例如:選擇題第38—40題,用乒乓球、木板、鐵絲等物品製作簡易模型演示地球運動,這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也是平時課堂教學很重視的,考出了學生的課堂表現和積累。

  (三)地理圖像豐富多樣

  地理圖像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又是解決地理問題的有力工具。試題引導學生從圖像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地理學科特色。

  試題提供了豐富的圖像信息。地理圖像類型多樣,有區域圖、等值線圖、地形剖麵圖、統計圖(柱狀圖、扇形圖、曲線圖)、知識結構圖、景觀圖、示意圖、手機截屏圖、漫畫等,共計24幅圖。試題圖文並茂,圖像科學直觀,新穎有趣,引導學生既在做題,也在賞題。

  (四)密切關注社會熱點

  試題密切結合社會熱點,設置新穎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和方法,學以致用,靈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選擇題22、23題“2018年4月,我國空軍連續多次出動戰機繞飛祖國寶島……”;選擇題35—37題“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宣讀來自我國科學考察隊員的祝福”;綜合題第41題關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等。

  二、選擇題

  (一)素材形式新穎、多樣,構建不同考查情境,多角度考查學生能力水平

  首先,試題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素材和情境,從地理角度考查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的認識。例如在選擇題7、8題中圍繞《王禎農書·地利篇》,考查我國南、北方地區的界線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其次,滲透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選擇題3-6題,通過地理實踐活動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情境創設,將地理學習與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結合;再如22題、23題,30題、31題,分別抓住台灣和南海兩個熱點,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第三,利用詩歌、歌曲、漫畫等不同形式的素材,將不同情境進行整合,考查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中表現出的不同能力水平。例如選擇題第1題,利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構建情境;選擇題14、15、16題,利用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作為情境資料,結合地圖考查嶽麓山地區的位置和地理環境特征。

  (二)關注基礎、突出主幹,緊密結合地理學習過程,形成“基”“寬”“活”“新”結合的考查特點

  充分體現中考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考查,不同題組涉及的知識點、內容領域比較全麵,層次遞進,不同層級比例合適。選材豐富,充分體現試題的“寬”和“活”,讓不同學校、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在選擇題中突出考查位置與分布,如選擇題20題考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位置特點,30題考查南海的位置範圍,33題考查我國海陸位置特點。同時突出區域特色,闡明地理要素間的關係。如26題考查瑞典的自然環境特點,21題考查地理環境對農業的影響。

  (三)突出地理實踐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將北京地域特色與地理實踐活動整合,考查學生學習過程和能力的變化

  選擇題情境中體現“把社會大課堂所學的內容考出來”,如選擇題3-6題,以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背景,考查學生選擇恰當的地圖設計行程路線,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等基礎知識。選擇題38-40題,考查學生用常見物品製作簡易模型,並演示地球的運動。突出了地理實踐力和課堂內外地理學習過程的考查,彰顯了地理學科在學習興趣激發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四)圖文並茂,體現地理學習中對學習素材的識別、描述和加工過程,突出學生基於圖文材料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

  選擇題主要通過組題形式呈現,每組試題均有文字材料或圖像作為載體,來表現地理事實、概念或規律,呈現試題內容,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利用圖像獲取地理圖文信息的能力。突出考查學生空間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特色。選擇題中涉及到地圖種類較多,包括平麵圖、景觀圖、統計圖、等值線圖、區域圖等。例如選擇題第9題,考查學生從“我國1950-2010年每十年人口淨增長統計圖”中判讀我國人口增長特點;第14題考查學生從等高線地形圖中判讀嶽麓山峰的海拔;第36題考查學生運用南極區域圖說明南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三、綜合題

  (一)主題鮮明,凸顯學科的教育價值

  綜合題共四個題目。試題通過不同尺度區域的考查,將世界重大問題、熱點問題凝練成四大主題,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建設的重大成就以及全球發展中的重大地理問題,滲透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學生發展素養要求。

  例如:41題的主題是“碧水環繞話北京”,以水為主線,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頒布為背景話題,通過北京曆史的發展變化、北京的城市規劃等內容的考查,突出時空綜合思維,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發展與變化,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43題的主題是“絲綢之路續文明”,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考查,體現了人類文明的交流方式,體現了認識區域特征、區際聯係的地理視角。44題的主題“多元合作謀共贏”,以國際間不同國家的文化、經濟交流為背景,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樹立了大國形象,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理解的素養。

  (二)選材和設問角度新穎,具有創新性

  綜合題的選材關注不同尺度的區域,從家鄉北京到中國獨特的區域青藏地區;從絲綢之路的文明的延續到國際間的多元合作,視野逐步放大。這裏有生活現象,有國家政策,有世界各國合作與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人類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選材涉獵廣泛,形式新穎,具有較強的創新性。例如:44題的設問以學習任務單的形式出現,與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習形式一致,形式新穎獨特。

  (三)充分體現了中考是義務教育最後一課的理念

  試題突出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過程的考查。首先試題設置了不同的主題,將學習內容領域、學習能力和社會熱點有機結合,形成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比較從容地通過回憶課堂學習過程、利用學習中的積累和方法、根據題目要求進行作答,使得學習過程和考試過程形成完美的統一。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複原課堂學習過程。例如:44題,該國對於學生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地區,學生可以通過讀圖提取相關信息,並依據地理區域學習的一般方法,完成本題的作答。題目突出了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也強調了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再如:42題,以雪域高原科學考察的真實地理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探究色林錯湖泊麵積的變化過程,複原了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將探究的方法與意識延伸到考場外,終身受用。

  (四)具有選擇性和開放性,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在綜合題中,設計了一些比較開放的題目,突出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進行解答,全麵展示思維的綜合性、合理性和創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得感,增強自信。

  例如:綜合題42題(6)從“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中任選其一,從地理視角進行解釋。該題從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生態保護、特色文化等角度,考查學生對該地區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欣賞我們生存的世界。開放性和選擇性的試題,利於學生將平時學習過程中掌握較好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應用,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水平。

  四、對一線教學複習建議

  2018年中考首次增加了地理學科的考試,此次試題對初中一線地理教師的教學工作具有良好的示範和導向作用,突出注立德樹人,注重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要求。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深入理解課標及《考試說明》的要求,整體把握初中地理教學要求,在教學中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關注課堂,注重基礎,從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學習過程,轉向設置情境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引領學生注重基礎知識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的識別,理解、分析和應用,而不是單純知識的記憶,引導教學更多的從課本的學習到真實地理環境中的學習。

  (二)關注生活實際,把日常遇到的地理問題帶進課堂,再將學到的知識、方法應用到生活中

  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充分利用圖文等學習資料,地圖工具和地理方法學習地理,解決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地圖要素和識圖基本方法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基礎,能夠利用地圖認識生活環境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通過對學生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地理問題和現象的描述說明和解釋,激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思考習慣,並學會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地理學習中引導學生用地理學科的視角觀察、解釋生活現象,改變生活習慣;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養成在生活中觀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關注傳統文化、關注時事熱點,注重平時的積累。

  地理學科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在地理教學中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通過國家、區域等地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逐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凸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和時事熱點問題,注重平時的積累,讓地理學習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滲透地理學科學習方法,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借助綜合思維,深化區域認知

  地理是研究地理現象、地理事物關係的科學,充分認識地理事象的特點,尊重其發展規律,形成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既是地理學科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也是地理學科核心價值的重要表現。因此,在教學中,地理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通過對不同區域的認識和分析,從不同尺度、不同要素、不同過程認識區域特征,分析區域內的各要素的特征及要素間的聯係,區域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各要素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演變過程;深化學生對區域特征、區域差異、區域發展、區域聯係的認識,最終學會運用區域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水平。

  (五)加強地理實踐活動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注重不同形式的地理學習,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本次中考在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單獨計分的前提下,在試卷中仍然有大量取材於學生地理學習實踐活動的題目。例如,選擇題第38、39、40題考查了學生動手實踐製作地球儀模型並演示地球的運動等,這充分體現了地理實踐活動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重引領學生從觀察、體驗到閱讀思考,將生活、閱讀、實踐活動有機整合,綜合設計,全麵實施教學過程,充分利用課堂實踐、社會實踐、實地考察、研學旅行等不同形式,構建開放地理課堂,將學生的地理學習真正與實踐活動結合,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學習,不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在教學和實踐中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地理學習中,都能通過學習有實際收獲,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點評人:

  陳 紅 教研員 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孫憲雲 教研員 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

  李文勝 教研員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宗連傑 教 師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

  高振奮 教研員 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