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明:高考是國情 也是國策
在基礎教育階段,在中國當前的高考體製下,一些基層教育領導對於抓不抓應試教育,總是處於兩難的地步,而怎樣抓素質教育,又有著諸多的困難和迷惑。
高考,是國情,也是國策,是必須麵對的現實。世界上對教育能有影響的國家,隻有芬蘭沒有高考。可見高考是個國際性的問題。高考怎麼考,學生怎麼學,教師怎麼教,這就是幾十年來我國中學教育“應試”的基本現狀。
應試能力不等於應試教育
考試就是篩選。一選出類別,二選出層次。考試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考試內容,考什麼;二是考試方法,怎麼考。二者結合起來,就無形中成了“應試”的指揮棒。
學生應試也有“章法”。若考題隻在書的內容中原生態選出,學生則通過死讀書來應試;若考題類似於書上題目又有不同,學生則通過多做題以觸類旁通來應試;若考題來自課本又變化於課本,學生則通過多研究新題型和解題新思路來應試;若考題源自教材又結合於社會與實踐,考生則要通過學好教材並參與一定的社會實踐來應試。
學生應試有了好成績,就可以遴選專業再深造,提高學業水平,獲得就業機會,升高就業檔次。教師所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指導和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因此,高考對教學的影響與潛意識的引領,必然的反應到教學第一線。
鑒別“應試能力”的標杆是什麼?是分數。用分數說話是一種不夠準確也不甚正確而有待於改進的公平,也是目前公平指數較高而最為大眾接受的公平。學生努力提高應試能力,理所當然。而怎麼提高,則是長期以來在基礎教育界反複研討、反複實踐,樂此不疲的課題。
其實,提高應試能力並不等於“應試教育”,隻有對提高“應試能力”的追求畸形發展,超越了正常,達到了極致,走向了極端,物極必反,就成了“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是什麼?是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幾千年來的科舉製度當是“應試教育”的根源,一試可致仕做官當老爺,可成名光宗耀祖,故曆史上“應試教育”創造了很多或讓人羨慕,或讓人悲戚的故實。當我們想到當年《儒林外史》中的範進,再想到後來更多“範進”的影子,又想到當前諸多的“範進”式弊端,我們終於發現,應試教育,可以引導學生苦讀書,也可以生產出一流的技術人才,卻無從培養出真正的科學精神,無法造就創造性未來的天才 .值得強調的是,應試教育尤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不能適應現代國家發展的需要。因此,社會上出現不少憤激應試,痛恨高考的現象,如有讓孩子退學,或留學,或家長離職在家專職指導孩子自學等。而更多家長,即使是專家、學者們都無奈且忍受著,希望教育能徹底改革。因此,對於“應試教育”,我們必須遠離它,拋棄它。
素質教育不排斥考試
我們針對性提出了“素質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麵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重點並不在具體教法上,而在理念以及與之相吻合的教育模式上。
素質教育不排斥考試,也需要“應試能力”的提高。那種“素質教育”就是搞搞“活動”或學一點琴棋書畫的認識,甚至說一種“偽命題”,都是一種膚淺,或是一種曲解。就基礎教育來說,素質教育希望考試考出來的高分獲得者是文化課成績和綜合素質兼具的佼佼者。當然,我們對抓分數已是輕車熟路,而綜合素質評價方麵爭議卻較大。很多人擔心造成新的不公平,導致社會不穩定。更擔心素質教育走向虛偽,其危害性更甚“應試教育”。這些都引起了教育高層的注意。現在,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已經啟動,有所突破,有所斬獲。從中央到地方,全體教育工作者們都在知其難為而為之地不懈求索著。
教育改革助力推進素質教育
教育改革是一個係統工程,有“一線一點”兩個問題。“一線”是什麼?是“課程與教材——教育、教學方法與模式——評價與考試”的教育係列流程。“一點”則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通過“教育布局”、“教育人力”、“教育管理”、“教育督導”等對“課程與教材”與“評價與考試”進行的設計和實施。
回顧我們的基礎教育,基層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能在教學技巧上想點子,在教學藝術上有追求,在“教育、教學方法與模式”上見功夫。他們可以成為教育改革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但是不能擔任教育改革的主角。教改的主角,隻能由能作頂層設計的國家和政府擔當。因為流程的前端“課程與教材”與後端“評價與考試”都是由國家和政府決定。教師運用政府規定的課程與教材教學生,然後接受政府規定的評價機製和考試,這其中教師怎麼“改進”、“改良”,也隻能局限在“教與學”這一範圍之內。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前不久說:“目前全國上下從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入進行的一係列重大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頂層設計的結果。”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國家通過命題原則的變化,試題考察側重點的變化,已經讓我們感受到老師帶著學生啃課本,學生死讀書,讀死書,都不可能得高分了。相反,那些閱讀量大,知識麵寬,生活閱曆豐富,動手能力強和創新思維好的學生,可能他平時成績不很高,但在高考中卻脫穎而出。
這就說明,以“考什麼”為主體內容的考試“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整體水平。所以,人們說高考是“指揮棒”不是沒有道理的。
與此同時,國家在“怎麼考”上也作了新的規定:高考科目將采用“3+3”模式,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3門(物理、生物、化學、曆史、地理、政治6科中選3科)學生自主選擇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構成,作為高等學校錄取的基本依據。將高中學生的綜合評價內容作為招生錄取時的參考。從“招分”轉向“招人”,打破過去以分數錄取學生、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這也意味著,高考命題及考試形式體現“素質教育”的程度越高,學校在其引領下“素質教育”的水平也就會越高。當然,高考製度改革是個大課題,越到後麵,挑戰越大,難度越高,做好殊為不易。因此,新的規定隻是一個突破,它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一個接受檢驗的過程,一個優化成熟的過程。
總之:國家給什麼課程與教材,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天經地義。考試怎麼考,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也順理成章。否則,就要亂套。要實行素質教育,就必須先提高課程“素質”和教材“素質”,再提高考試和評價“素質”並達到和諧統一。而考試“素質”,又直接與教育第一線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改的成功與否。如果到了某一日,考試的結果不隻是檢驗了學生的答題能力,而是讓能學習、會學習且綜合素質較高的考生拿到高分,讓死記硬背的考生拿不到什麼分,那麼,基層教育的領導和教師還會搞什麼“應試教育”?
我們相信,對於抓不抓應試教育以及怎麼抓素質教育這個問題將會逐步並盡快得到解決!
本文作者:周華明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