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呂玉剛:生命教育的追尋,學校何為?
2024-06-13
中國基礎教育
作者:


作者:呂玉剛,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

  教育具有促進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功能,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和為民服務的崇高使命。個體生命的成長與發展是教育實踐的基石,也是教育政策的原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生命教育列入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做好生命教育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麵和諧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建設和諧社會、提升人民教育獲得感的迫切要求。

  生命教育是塑造個體生命意識、培養生存能力和提升生命價值的教育。近年來,國內關於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長足進步,在理論研究、課程體係開發和教學實踐層麵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筆者基於多年來對學校生命教育實踐的觀察,結合個人的一些思考,以“生命教育的追尋”為主題,從以下四個方麵探討生命教育的內涵以及學校應為之處。

一、珍愛生命:明確生命教育的價值底線

  生命是一切活動的基礎,生命的自然性存在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權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生命倫理教育內容,首要的就是敬畏生命、愛惜生命。《孝經·開宗明義》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保全身體、四肢健全、不讓身體受到傷害,是儒家文化中子女對父母履行孝道的開始。天地生物,化育劬勞,宇宙中一切生命都來之不易,極其珍貴,生命是一切價值的起點。因此,我們對待生命要有一種恭敬、莊重、謙卑的態度,不能肆意傷害甚至輕易放棄生命。在儒家和道家看來,宇宙中一切生命體本質上都是同源一體的,如《莊子·齊物論》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珍愛生命,意味著珍愛自己、珍愛他人乃至珍愛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走向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的和諧,讓世界萬物充滿生機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珍愛生命是每個人的義務,是生命教育的價值底線。對於學校生命教育而言,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珍愛生命、保全生命。學校教育者要塑造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生命的珍貴與偉大,深刻認識到生命來之不易、生命的價值至高無上,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屬於自己,還屬於他人和家庭,屬於社會和國家;學校還要提升學生珍愛生命的能力,積極支持一切有利於生命的事情,製止一切有害生命的行為,不能無端傷害生命。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我們都不能輕易傷害生命,更不能放棄生命。要讓學生明白:生命是平等的,而且隻有一次,一旦失去就無法挽回。

  在學生可能遭遇的各種生命問題、危機上,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生命安全,保全生命是生命成長與發展的基礎。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珍愛生命”主題教育活動和多樣化的生命體驗活動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增強對生命的責任感;學校要健全保障學生生命安全的防範和危機幹預機製,有效防止不珍惜自己生命、不尊重他人生命、校園欺淩等行為,做好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社會暴力事件等保全生命的教育舉措。學校應與家庭、社會共同築起協同一體保護學生生命安全的防護體係。

 二、健康生命: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健康生命就是對生命保持健康形態的理想追求。健康是個體生命品質的核心要義。2024年,第75個世界衛生日的宣傳主題是“我的健康,我的權利”,作為回應,我國將宣傳主題定為“人人享健康,共同促健康”。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的內涵是多向度的,指“身體上的、精神上的完美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就是說,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麵狀態都良好,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理解,這是生命的一種和諧之美:人的生命是多重性存在的樣態,不僅是生理性的自然生命,還是“超自然的”社會生命、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這彰顯了個體生命的完整性和包容性,是生命健康的理想形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們相信健康是人生的起點,也就是教育的起點”。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是學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學校教育要秉持對生命和諧之美的追尋,給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完整的教育”,引領他們身體與心靈的諸種生命要素參與到教育活動之中,成為全麵發展的“完整的人”。學校的生命健康教育理念應該是知行合一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途徑是課內外相通且立體化的。

  學校要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定健康的基礎,如講授疾病預防知識,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科學安排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活動等,讓學生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通過豐富的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重要性,自覺嗬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學校教育不僅要強健學生的體魄,還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以及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教會學生在心理層麵能夠自助和助他,即學會助己、樂於助人。麵對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的未來生活,學生要具有關注心理健康的意識,掌握心理保健的技能與策略,學會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保持正常和良好狀態。

  在教育途徑上,學校要構築專門教育與滲透教育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一方麵,要做好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輔導活動、開設心理谘詢室等專門性校本教育資源開發與建設;另一方麵,要在校園文化建設、學科教學、班會主題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學生心靈的成長保駕護航,促使一個個生命靈動、和諧、全麵地發展,避免鮮活的生命體被異化為學習和考試的機器。

 三、尊重生命:關注具體、真實的生命體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由不同的遺傳基因、迥異的社會經驗、多樣的成長環境塑造而成的,在認知、人格和社會性上存在豐富的差異性。德國哲學家席勒在《論人的審美教育書簡》中說:“更好的人性,就是既要有和諧一致的一體性,又要保證個體的自由和它的多樣性。”從生命審美的視角看,和而不同構成了生命的獨特之美與個性之美,它源於個體生命存在的差異性與多樣性。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唯一的和不可取代的,每一個生命的理想成長路徑就是不斷發現和探索自我並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無數獨特的個體共同構築起我們絢麗多彩、鮮活靈動的生活世界。

  生命教育關注的不是虛幻和抽象的生命概念,而是具體、真實的生命體,每一個真實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和個性的,生命成長和發展所需要的個性化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支點。尊重學生的差異是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的前提。教育者要有人本主義的生命觀,尊重、理解和接受生命的差異性,並引領兒童和青少年理解生命的獨特之美。一方麵,學校教育要喚醒學生個體的“生命自覺”,讓每個學生學會欣賞自己、悅納自己,願意去彰顯、表達自我生命的獨特性,包括意誌品質和興趣特長等;另一方麵,學校和教師要在校園、班級中營造包容與理解的人文氛圍,使學生感受到自我生命的獨特性被嗬護、被尊重。

  在教學實踐中,從教學生態係統角度看,教師需要精準分析學情,關注學生成長的個體訴求,著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切實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也是一種教育資源,每個學生的成長背景、思維角度和深度不一樣,這能為教師帶來豐富多樣、不斷生成的課堂教學資源,教師深入了解並有效利用學生的差異,就可以構建“異異生輝”的課堂。

  學校生命教育既要激發和張揚生命的獨特之美,也要認識到生命的個性與社會性的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生命教育不僅要理解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生命成長與發展方式,滿足學生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內在需求,也要教育和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社會性”,即每一個個體都是社會性和關係性的存在,個體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因此,要教育學生尊重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價值準則和社會風俗習慣,在紛繁複雜的形勢麵前堅持獨立思考、勇於創新,讓有意義的個體生命彙聚於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時代洪流之中,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對自我生命獨特價值的最大尊重。

 四、成就生命: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人的生命的成長是不斷自我揚棄、自我確證、自我超越的曆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看來,人的“自我實現”需求是生命的根本動力,也是健康和成熟人格的標誌。自我實現是個體身心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的境界,是不斷超越“現實之我”、成為“理想之我”的過程。生命是有限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其限度。然而,生命的有限性卻激發著人利用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超越其自然屬性和有限性,不懈地追求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最大化。正如美國當代哲學家尼布爾所言,生命的超越性表現在“對自我的改善和對生命有限性的突破”。以中國道家思想來看,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主旨不在於去追逐對外部有形世界的認知和掌控,因為“世路無窮,勞生有限”,而在於以“順道”的方式在不斷的學習和創造中實現人的內心自由和精神豐盈。

  生命教育要以“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為最終目標。隻有在不斷發揮潛能、成就自我的過程中,學生才能超越有限的、生理性的存在方式,獲得無限的、有意義的生命體驗。作為學校教育者,我們要追問: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天賦和才能,學校是否幫助學生真正發揮了、拓展了這些潛能?學校要激發每個學生成就自我的欲望,探尋自我完成的可能方向,引領學生追求“卓越之我”。為此,學校要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發現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意義,讓每一個學生在追尋生命意義的主動實踐中探尋卓越自我,激活生命的超越之美;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我超越”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要成為格局高遠、視野廣博、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像周恩來總理當年那樣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誌向,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命運聯係起來,將“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中,這才是自我成就的正確方式。

  在教育實踐中,學校要為學生挖掘潛能、自我探索、拓展提升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平台,構建豐富完善的課程體係,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學校要認識到學生成長的各種可能,多用激勵性、增值性評價,高度重視在教育教學和拓展學習的實踐中發現每名學生的潛質,通過重基礎的拓展培養、重適切的差異培養、重銜接的貫通培養等途徑促使每一個學生卓越成長,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能夠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生命教育是一項係統工程,學校要發揮育人主陣地作用,政府、學校、家庭、社會要協同建立良好教育生態,構建“人人愛惜生命,人人尊重生命,人人欣賞生命,人人成就生命”的生命友好型校園、家庭和社會,促進每一個生命健康、靈動、全麵而又獨特地成長,讓每個學生能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共同構築美好的社會和國家。

  文章來源:《中國基礎教育》2024年第6期,原標題《生命教育的追尋:學校何為?》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微信圖片_202009271011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