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遊旭群,陝西師範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青少年心理危機已成為全球性社會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七分之一(14%)的10-19歲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心理危機極端事件有增多趨勢。這些悲劇令家庭深陷痛苦和哀傷,令相關部門工作陷入被動局麵,也對整個社會的安全和穩定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青少年為什麼會出現心理危機?當青少年群體中發生極端的心理危機事件時,公眾習慣於將原因簡單歸結為青少年自身患有精神病或心理疾患、想不開、壓力大,甚至導向愚蠢、自私、不孝等道德指責。這無疑簡化了心理危機發生的原因機理。事實上,青少年出現心理危機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涉及社會性、生理、心理和精神障礙等多方麵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大大增加了青少年心理危機發生的風險。
就青少年極端心理危機事件如自殺而言,西方心理學研究者提出了自殺差異激活理論、自殺人際理論、自殺行為的認知模型、自殺圖式評估模型、動機-意誌整合模型等理論。其中,自殺人際理論指出,自殺願望的產生來源於自己給朋友、家人及社會造成的累贅感以及未獲滿足的歸屬感。盡管這些西方心理學理論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心理危機背後的某些心理機製,但它們都是從單一個體中心的角度出發,忽視了其所處的複雜社會關係環境,無助於預防和幹預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機。
本文基於對青少年身心特點、中國文化關係本位理念和青少年所處的具體社會生態環境,在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以及同伴關係這三個核心關係維度上的互動與影響的討論,初步構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生態關係理論,並基於該理論對青少年心理危機的預防提出針對性建議,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社會生態關係理論的基本框架
青少年期是個體身心急劇變化的階段,伴隨著生理上的快速成熟和社會交往與角色的轉變,青少年表現出高敏感性、高自尊性和高衝動性等顯著且相互關聯的特征,這是構建社會生態關係理論的重要前提。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存在及其進步並非孤立進行,而是深深紮根於社會關係的土壤之中。我們日常持有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和行為模式等,無一不是在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與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動都具有社會性,人是與他人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人與外界各種社會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人的現實社會生態環境,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現實社會的生態環境而獨立存在。因此,社會關係在個體的形成和成長中具有關鍵地位。
中國文化背景下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為馬克思關於人是社會關係總和的觀點提供了可靠且有力的證據。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長期浸潤下,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既不是西方式的個體主義,也不是西方認為的集體主義,而是關係主義。這種關係主義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中國文化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注重個人在集體中的角色和責任,強調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賴和互相模仿中尋求心理安全感,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中實現個體的成長和發展。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許烺光的《祖蔭下》等經典著作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對兒童一生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人呱呱墜地,最先接觸的就是親子關係。兒童與父母形成的情感紐帶,為兒童的心理健康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深刻影響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軌跡。兒童進入學齡期後,大量時間在學校度過,還需麵臨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教師對青少年心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係能讓青少年健康地成長成才。同伴關係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和模仿的機會,也為其情感發展提供了支持。同時,在與同伴的比較中,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進行身份建構,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形成自尊或自卑、滿意或失意、樂群或孤僻等性格特征。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交互作用,共同構成了青少年個人成長和社會化的重要土壤。
社會關係中的衝突通常是青少年心理危機的主要來源。心理危機並不是導致最終結果的“一起事件”,而是在結果之前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心理危機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與社會共同作用所表現出來的關係至關重要,而這種關係衝突正是引發心理危機事件的主要根源所在。當青少年在與周圍人相處的過程中存在較為明顯或者激烈的關係衝突時,高敏感性、高自尊性和高衝動性的青少年便無法感受到真正的陪伴、支持、理解和愛,久而久之就會在無形中給日常學習和生活造成較大壓力。壓力如無法得到及時回應和釋放,就會不斷累積,當這種壓力累積到青少年無法承受的程度時,他們內心便開始出現強烈的痛苦感,引發他們對自己、未來和世界產生絕望感,進而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厭棄、輕生等極端負向意念,甚至做出極端行為(見圖1)。
二、社會生態關係理論的具體闡釋
1. 親子關係: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根據社會生態係統理論,個體發展是與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家庭是個體生態環境中最內層的微係統,與個體最為相關且影響巨大。家庭環境主要表現為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幸福感、心理韌性的主要來源,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處於身心發展關鍵期的青少年來說,如果能夠從親子關係中獲得足夠的情緒情感支持,那麼就有助於其積極應對各類壓力性事件。有研究發現,孩子與父母建立積極親子關係、父母對孩子教育給予關心能夠減少青少年的挫敗感,進而減少孩子的抑鬱、自傷和自殺的風險。此外,良好的親子關係還為青少年的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奠定了重要基礎。
親子關係問題是青少年心理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對青少年心理危機事件的分析表明,父母關係不和、頻繁的爭吵及父母對子女的高要求、高控製、不理解和不支持等,都是引發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因素。在不良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的青少年,如長期遭受父母的批評、責罵等,需要很多精力應付家庭內部的壓力,容易導致應激水平過高,在無法應對時容易產生自傷行為。
2. 師生關係: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
師生關係確立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情感聯係,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長成才具有至關重要影響。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照顧、鼓勵、支持、理解和關愛等積極的情感反饋,在心理上感到被認可、價值感增強,這有助於增強他們自尊心、自信心和積極情緒。良好的師生關係還能夠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性格特征,如熱情、好奇、聰明、勇敢、堅強和進取,從而在個人成長、學業進步和未來生活中促進他們形成自信、自強、自立等健康心理特征。
不良的師生關係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學生的心理危機,有可能是師源性的。高抑鬱傾向的教師所教的孩子有更多的外化(即衝動、缺乏行為和注意力控製)和內化(即焦慮、退縮、悲傷)問題行為,可能是由於這些教師造成了不健康的課堂氣氛,學生很少有機會從有較高程度抑鬱情緒的老師那裏獲得積極行為的指導。在學生心理危機極端案例中,導火索有的是因為被老師沒收手機,有的是因為被老師批評,有的是沒有交作業等。在不良的師生關係中,學生可能會有受挫、沮喪、絕望和低價值感等負麵情緒,出現逃學、叛逆等不良行為,嚴重時出現焦慮、抑鬱、情感冷漠、自閉等心理問題。
3. 同伴關係:對青少年社會適應具有重要影響
青少年時期,同伴關係是學校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青少年發展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作用。同伴關係是發展兒童社會能力的重要基礎,積極的同伴交往經驗有利於孩子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高質量的同伴關係能促進青少年認知、情緒情感、社會適應等方麵的發展,能夠保護青少年免於抑鬱、焦慮、自殺等心理問題的困擾。
青少年遭遇校園欺淩和排斥與自殺意念有著緊密關係。如果青少年在校園生活中得不到最起碼的社會支持與尊重,被他人或其他團隊拒絕、忽視、欺侮等,就難以建立和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通常容易陷入悲觀、孤獨、絕望的消極情緒,感受不到心理安全感,甚至采取極端的行為來應對。研究發現,青少年遭受同伴的身體侵害、言語侵害和關係侵害時,容易體驗到羞恥感,容易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越容易出現自殺意念;青少年在校園中感受到的現實社會排斥越高,越容易出現自殺的意願。
三、基於社會生態關係理論的心理危機預防
1. 構建溫馨和睦、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
良好親子關係的構建應主要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父母應積極創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硬環境,如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認知水平,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等,為學生提供有力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和睦友愛相處,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以增強對孩子的家庭支持和安全感。二是營造良好的親子氛圍,提供溫馨幸福的軟環境。教養方式深刻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應學習和了解不同教養方式的特點和影響,從而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撫養教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發自內心地愛孩子、尊重孩子。
有效溝通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和諧至關重要,父母應與孩子建立開放、真誠的溝通渠道,增加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具體而言,父母需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盡量與孩子表達共情,尊重孩子的選擇、興趣和意願。父母也應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成長,那些不斷學習、情緒穩定、努力進取的父母能夠給孩子傳遞出積極向上的信息,激勵孩子形成終身學習、情緒穩定、卓越進取的習慣。
政府、學校和社區等應建立各級各類家長教育平台,為家長提供係統、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方法和技能,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使其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職責。
2. 鼓勵自主信任、和諧有愛的師生關係
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起信任、尊重和合作的關係時,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而當師生之間存在緊張、冷漠、猜疑時,則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學校教育除了傳授知識,還應努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首先,應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應具備健康人格,率先垂範,而後才能讓學生接受其教育影響。其次,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和方式,樹立尊重、真誠、平等的理念,關注和傾聽每個學生的需求和想法,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和合作關係。同時,也應積極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師生互動環境。再次,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互動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健康和發展,特別是對有心理困惑的學生,應及時幫扶和幹預,嗬護學生健康成長。
此外,政府應多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健全優化教師心理健康相關政策法規、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監管和評估;學校應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評價機製,積極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關注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狀態,著力減輕教師工作負擔,為教師提供全麵的心理健康支持。
3. 建立自尊自信、協作支持的同伴關係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同伴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同伴關係逐漸成為影響個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青少年時期,孩子逐漸脫離父母的庇護,開始尋找自我身份和價值,隨著與同齡人交往的增多,同伴關係在生活中也占據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同伴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成了他們發展社交技能、獲取情感支持和建立自我價值感的重要途徑。
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積極影響。首先,應引導青少年樹立真誠友善、自尊自信、協作支持的交往原則,養成理解和包容同伴的缺點和不足、保持承諾和信守承諾、不傳播謠言或者誹謗他人、彼此尊重的意識。其次,應提升青少年主動交往的積極性,培養共同興趣,增強同伴之間的聯係和互動。此外,還應引導青少年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向父母、老師、同學等學習人際交往技巧,學會處理同伴之間的分歧和衝突,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避免矛盾升級。
文章來源:《中國基礎教育》2024年第6期,原標題《社會關係視角下青少年心理危機的有效預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