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後,暑期過半,中國的海外遊學市場熱度不減。劍橋的康河畔,哈佛的校園裏,甚至北極圈內的遊輪上,都不乏中國孩子成群結隊的身影。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作為一種時尚的體驗式教育模式,海外遊學已然成為一些城市學生的“必修課”,也成為市場規模數百億元人民幣的龐大產業,然而,海外遊學熱背後也出現了遊而不學等問題,甚至出現了攀比之風。
莫忘海外遊學的“初心與遠方”
透過喧囂和熱鬧,如何充分體現遊學價值,在追尋遠方的同時找回教育的初心,帶給孩子真正的成長,值得深思。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些項目遊而不學,隻在普通旅遊產品上打上“遊學”標簽,價格立即水漲船高;一些項目走“奢華路線”,吃大餐,住豪華酒店,甚至安排奢侈購物,完全複製成人遊“套路”;一些項目以體驗名校、提高語言為幌子,實際上就是帶孩子轉轉校園、跟外國人聊聊天;一些組織機構資質堪憂,項目設計粗糙,隱含安全風險……各種項目良莠不齊,遊學亂象令人擔憂。而家長即便感覺“被坑”,也很難維權。
其實,遊學的目的在增長見識、提升素質,精髓在於“浸入式”體驗風土人情、吸收文化養分。真正的遊學應該包含多元教育元素,有專業課程設置、教學任務或研究課題,而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歐美國家成熟的營地教育傳統、研修遊學機製,目光聚焦於幫助孩子打開眼界、提高素質,而非鑽進錢眼裏。
海外遊學“虛火”不退,主要是商家抓住了家長的教育焦慮。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除了比學習成績,還要拚個人才藝、文化視野、海外經曆。隻顧花錢、不計成果、跟風攀比的觀念下,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教育產品從來不缺買單者。
一些遊而不學、徒有其名的海外遊學,除了塑造某種精英幻覺,增加“朋友圈”曬娃談資,究竟能帶給孩子多少有意義的體驗?因此,海外遊學初衷雖好,也要按需而行、量力而為。作為家長,應結合自身經濟條件和孩子興趣愛好,選擇適合方案,切莫盲目跟風。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商家的監管審核、規範引導,維護消費者權益。遊學組織機構則要增強專業性和責任心,提升遊學“含金量”。
古人雲: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不論遊曆國內名校還是拜訪海外學府,都應回歸教育本源,莫忘“初心與遠方”,方能在交流中融彙東西,積累自信,滌蕩心靈,獲得成長的精神力量。(原載新華網,作者韓梁,有刪節)
攀比式遊學何時休?
通過海外遊學,孩子們可以參觀外國名校、學習相關課程、入住當地學校宿舍或寄宿家庭、參觀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將學和遊結合在一起。遊學市場在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也頗為喜人,但是,一些問題也漸漸暴露了出來。無論形式如何多樣,遊學的本質仍然應該是對孩子的教育。但某些遊學項目的形式主義色彩過於濃厚,幾乎將“學”棄置不顧,剩下的,隻有娛樂性質的“遊”。
雖然遊學不是學校的硬性要求,卻給孩子帶來了無形的壓力。比如,開學後,班裏同學都會交流假期生活,大家會把自己出國的經曆拿出來分享,這會給沒有參加遊學的孩子帶來壓力。不僅如此,遊學所需的費用更讓很多家庭感到難以承受。
我們不必因此而苛責家長。沒有出國遊,就會讓孩子和同學間失去共同語言,是這種人為製造的教育焦慮讓家長陷入困境。這種焦慮,不僅表現在遊學上,也出現在擇校、校外輔導等諸多教育領域中。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不斷異化教育,通過製造焦慮情緒讓家長陷入恐慌,以建立並不健康的市場。
當務之急,恐怕不該是籌集資金,讓孩子也去參加各種遊學活動,而是將家庭中的實際情況告知孩子,為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個人是否優秀,與其是否能遊學沒有直接聯係。至於和其他孩子的攀比,更是一種毫無必要的不健康心態。如果家長在家庭條件尚不允許的情況下,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終究會有力不從心的一天。何況,如此做法也未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對於某些徹底淪為攀比之用的遊學活動,社會和校方也不應該袖手旁觀、無動於衷。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學校,教育的目的本就不局限於灌輸知識,更在於健全學生的人格。若連遊學都可以成為同學間攀比的內容,那麼學校在教育上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至於部分費用昂貴,卻又沒有多少實際效用的遊學項目,有關部門不妨直接喊停。一個健康的教育環境,才能讓家長們不再為遊學而煩惱。(作者李勤餘,係媒體評論員)
化解遊學弊端學界和教育界應“聯姻”
在中國傳統教育中,遊學就是指學子離開家鄉外出拜師求學,遊學的重點是學,關鍵是師。隻有長期地和師友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熏陶,遊學才算有所成就。所以《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找到一個值得尊敬的老師然後尊敬他、學習他、聽他教誨、受他感染、被他熏陶,這是學習的關鍵,也是遊學的關鍵。對於現在一般意義上的種種遊學來說,如果能有一個學識淵博、道德高尚的老師同行,上述弊端也將很大地得到化解。
那這樣一個“嚴師”角色,班上日常的科任老師能夠勝任嗎?隻怕力有不逮,日常科任老師對於學校之內的教學工作當能勝任,但是到了外地,除了閱曆豐富、博學多識的少部分教師,大多數教師也是到了一個陌生的領域。同樣的,一般的導遊或者講解員能夠勝任嗎?恐怕也很難。一般的導遊和講解員,固然有豐富的當地知識,但是常常僅限於知識,與學生的相處有限,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較為局限。
筆者以為,要化解目前遊學的各種弊端,最好還是實行學界和教育界的聯姻,選擇一些學有專長、道德高尚的學者與學生一起進行遊學。有條件的遊學團隊,還可以多邀請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的專家學者共同遊學,以收博采眾長之效。當前,已經有一些較為“高端”的遊學團隊,開始做相關的嚐試,比如聘請知名學者當遊學導師,甚至組成導師團隊,在較長時間裏和學生朝夕相處,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各地遊學活動似可從中獲取經驗,因地製宜地聘請相應的專家學者隊伍進行陪同指導,從而使遊學真有所學,學習真有所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