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重點不是百分比
2018-08-14
光明日報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已經成為近十年來教育界關注的熱點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然而,關於如何普及,業界說法不一,其中以普高與中職教育比例之爭為焦點。筆者認為,按照這種思維方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就意味著擴大一類或同時擴大兩類教育的在校生規模。然而,通過“攻堅計劃”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不僅僅是以增量實現量變,更是一個重要的質變過程。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本質是“上好學”

  教育普及是尊重和保障公民學習權的一種方式。學習權由學習自由、學習條件保障權和個性發展權構成,可區分為“可選擇的權利”和“無可選擇的權利”。很顯然,普及義務教育屬於“無可選擇的權利”,重在強製性享有,無論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背景都必須享有;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則完全不同,它是一種典型的“可選擇的權利”,其核心就在於應該且必須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確保其真實意願達成,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享有“適合的教育”。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意味著為學習者提供的學習機會越來越多,而不是僅僅通過擴大某些學校的招生規模就足以達成。因此,解決普高與中職教育比例並不能從根本上攻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難題。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類型學校規模擴大,都僅僅意味著“有學上”,增加的是受教育概率,而並不意味著能按照自身意願在多種選擇中獲得自己心儀的教育,真正解決“上好學”的問題。

  由此可見,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的重點不僅僅是百分比,更重要的是教育供給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是一種革命性變化,應當是改造已有教育以便提供更多的教育選擇和學習自由,從而實現“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從“配菜”走向“點菜”才能真正實現質變

  要實現上述革命性變化,高中階段教育供給必然要從“統一配送”走向“定製點單”。簡單地增加占比和規模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及。目前盡管有近20個省市已達普及指標,但從教育供給形態來看,依然普遍存在普職割裂、無從選擇的局麵;對中職生而言,更是無奈選擇,根本談不上自主自願。其根本原因是,關於高中階段教育的價值,存在兩種取向,一種是精英主義取向,重在選拔、培育英才,它是未普及時代的主流取向;另一種是大眾主義取向,重在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滿足多樣化需求,它應該是普及時代的主要取向。世界銀行2020年教育戰略報告指出,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過程中,要舉辦學生真正願意接受的教育,要達到通過獲取知識和技能促進經濟增長和減貧的“全民學習”目標。對照這一標準,普及如果停留於數據,就根本談不上本質特征上的普及。

  那麼,要實現本質特征上的普及,最重要的是破除普職壁壘、跨越類型鴻溝、提供多樣選擇。美國的高中階段教育給了我們有益啟示,在綜合中學內部開設大量選修課程,既提供學科教育課程,也提供職業教育課程,最終決定學生屬於普通科還是職業科的是各類課程的占比。窺探其背後的教育理念,不難發現,他們認為無論是學術性人才還是職業性人才,這兩類教育都必不可少,隻是兩類教育的比例搭配上有差別。關於如何搭配,全權取決於學生的自主、自願選擇,屬於“點菜”模式,而不像中國那樣的“配菜”模式。

 實現理性“點菜”需要建立健全支持係統

  從“配菜”轉向“點菜”並不是說轉就轉的,它需要三大基礎性條件:一是“消費者”足夠理性,對口味和身體需求有清晰的把握;二是有足夠的同等級、高品質“菜式”可供選擇;三是製度上允許自行搭配。基於這個思路,要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質變至少要開展如下幾方麵改革:

  首先要轉變觀念,重新審視普高與中職教育。以往受考試製度影響,中職教育普遍被視作低於普高教育的類型。進入“普及”時代,兩者是“同級不同類”的教育。從這個視角來看,普高教育是“通過學科的教育”,中職教育則是“通過職業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職業的教育”),兩者路徑不同,但殊途同歸,普通教育能培養“白領”“金領”,職業教育也能培養“藍金領”。由此,普職之間不再是“基於篩選的分類”,而應當是“基於選擇的分類”。

  其次要建立健全體製機製。一是在現代教育體係的基礎上構建國家資格框架,以便實現普教與職教之間的等值與互換;二是建立“三全”生涯管理與服務體係,即全程、全員、全麵的職業生涯谘詢與指導,包括升學指導、就業指導以及課程選擇指導等;三是優化和平衡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的公共投資比例和結構,實現高中階段教育資源的普遍“優質化”。

  最後要差異化施策,精準供給。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我們實施“普及”時不能“一刀切”,必須因地製宜地進行。啟動“點菜”模式改革可分三個層麵進行:一是利用普職各自優勢,針對各類學生特點,打造一批定製化課程,例如《STEM與工業機器人》等,實現供給的豐富性、提供“跨類”體驗;二是校際開放、互通有無,通過走班製或區域內走校製(含非全日製時間)實現優質課程的互選、認定和轉換;三是舉辦綜合中學,內設大量學科類以及職業類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這樣一來,學生就不再是傳統的“非普即職”,而是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又普又職”,真正實現“多樣成才”。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