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2017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重點篇目考點:《醜奴兒》
2017-02-23
新東方在線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一、文學、文化常識:

  1.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詞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詞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情感。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作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2.選自《稼軒長短句》。“醜奴兒”為詞牌名,“書博山道中壁”為題目。(以下內容作為了解即可)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二、重要注釋:

  1.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2.層樓:高樓。

  3.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4.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強:勉強地,硬要。

  5.識盡:嚐夠,深深懂得。

  6.欲說還休:想說而終於沒有說。

  7.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語句理解及主旨:

  1.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年輕時登高遠眺,氣壯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愛上層樓”,指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麵“為賦新詞強說愁”構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於是故作深沉,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來作詩。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係起來,從而將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2.詞的下片,作者著重寫而今曆經艱辛,飽嚐憂患,滿腹抑鬱、深沉的愁苦。

  “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裏的“盡”字,概括了詞人半生艱難辛酸的經曆,是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轉折點。

  作者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前一個“欲說還休”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曾經年少輕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極點卻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作者不便直說,隻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麵灑脫,實則內心沉重,充分表達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棄疾的這首詞,以“愁”字貫穿全篇,通過“少年”和“而今”,無愁和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四、習題:

  【第一組】

  1.詞中“強說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對這首詞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醜奴兒”是詞的標題,“書博山道中壁”是這首詞的副標題。

  B.這首詞以“愁”字貫穿全篇,著重表現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曆程。

  C.詞的上片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核心,回憶了年少時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時光。

  D.詞的下片表現“而今識盡愁滋味”,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的深沉和悲憤。

  (答案:1.無愁而勉強說愁2.D分析:A錯在“醜奴兒”應是詞牌名,“書博山道中壁”是這首詞的題目;B錯在“著重表現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曆程”,應是“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C應是回憶了年少時不知愁而強說愁。)

  【第二組】

  1.詞中“欲說還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上片中第一個“愛上層樓”,與上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

  B.上片中第二個“愛上層樓”,與下句構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C.下片中第一個“欲說還休”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

  D.下片中第二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的“天涼好個秋”,表現作者積極樂觀,將愁緒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達。

  (答案:1.想說而最終沒有說2.D分析:這裏的“欲說還休”表麵輕脫,實則沉重,充分表現達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組】

  1.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我們還學過他的一首詞是(2分)

  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上片寫少時無愁“強說愁”,描繪出詞人少年涉世未深,純真無知故作深沉的情態。

  B.下片寫出詞人曆經滄桑,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顯示了詞人深沉的愁苦。

  C.全詞以“愁”字貫穿,上片的“愁”與下片的“愁”在內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2.C分析:此詞上下片裏的“愁”含義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欲說還休”的是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下片的“愁”內涵更豐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遠。)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