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以專題實踐培養新工科應用型創新人才
集美大學是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其辦學源於1918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校師範部和1920年創辦的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迄今已有103年曆史。陳嘉庚先生在辦學過程中強調“教授知識技能,以能致實用”,主張知識與技能並重,在課程體係上注重實用,在培養方式上突出實踐。陳嘉庚先生辦學理念已經成為集美大學優良的辦學傳統,使集美大學發展成為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主要特色的高校,培養的學生以實踐能力強、務實、進取、敬業而著稱。
專題實踐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專題實踐是把所學專業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陳嘉庚先生倡導學校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注重學生專題實踐能力的培養。建校初期就強調專題實踐課程比重應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學生最後一個學期被分配到陳嘉庚各地分公司、辦事處進行專題實踐。通過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這是創新的源泉。
“新工科”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複合型“新工科”人才。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以“嘉庚精神”為特色,結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係和“麵向海洋,工科為主”的學科優勢,構建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人才培養體係。學院將專題實踐課程納入各專業的必修和選修環節,明確要求各專業設置專題實踐課程不低於10學分;建立跨院係、跨學科和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製,實現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搭建各種專題實踐教學平台,加強各專業的專題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解決傳統教學與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匹配度低、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學院開設“應用專題實踐”課程,該課程從老師科研和社會需求提煉實踐性題目,選題來自企業的技術需求,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教學過程做到真題真做、師生共同參與,將社會實踐與教學、科研、創新創業和競賽深度融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科研興趣,讓學生學有所獲。課程將知識教授、能力和素質培養、專業情懷樹立有機融合;強調團隊協作,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使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一流師資為專題實踐注入強大動力
陳嘉庚先生以教育救國之誌創辦學校之初,“誠聘良師”便是重要的辦學理念之一。時隔百年,在集美大學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步伐中,對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近五年,學校出台了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人才政策,向全球招聘人才,引進了包括院士在內的各類人才300多人,實現全職院士、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學校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引進個7個高層次人才團隊。通過外引內培多措並舉,建設一支理論功底深、實踐能力強、結構合理、專兼結合、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通過專題實踐將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學。
學校全職引進趙振業院士教學科研團隊,帶領機械學科教師建設高端裝備抗疲勞製造科研教學平台。通過對材料學、疲勞學和製造學等多學科進行交叉融合,打造新工科高端裝備抗疲勞製造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科研帶動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支撐產業發展,產業推動科研深入的全閉環人才培養體係。將集美大學機械學科建設成高端裝備抗疲勞製造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為國家高端裝備升級轉型做貢獻。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建立青年教師參加專業實踐製度,鼓勵青年教師到生產、科研與管理第一線實踐鍛煉,參與產業化攻關項目,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聘任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人士,為本科生講授高水平的專業實踐課程。
專題實踐帶領學生把科研做進生產車間裏
2021年暑假,集美大學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分別組建“授人以漁”實踐隊和“百年紅色行”專題實踐隊,開展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授人以漁”實踐隊由14位學生和5名導師組成,分別來自機械、水產、工商管理、財經等不同專業。實踐隊到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大徑養殖場、漳州龍海區農業農村局和科技局、福建省石斑魚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新宏邦水產有限公司等進行社會實踐,獲得了大量寶貴的調研資料。結合2021年度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專項“海水池塘集約化養殖裝備開發與示範”課題,實踐隊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大池塘養水,小水槽養魚,好水養好魚”的養殖理念,圍繞“以科技助‘漁’興,發展拓寬富農路”的主題展開了多種模式的訪談調研。針對海水養殖裝備智能化程度低和尾水處理不到位問題。機械專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結合應用專題實踐開發了“全自動循環曬網裝置”,解決了海水養殖固定欄漁網易受海洋汙損生物附著堵塞的難題,助推傳統養殖模式升級改造。 “百年紅色行”專題實踐隊先後走訪調研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長影舊址博物館、通化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實踐活動重視專業知識與專題實踐相結合,實踐隊通過重走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振興路,了解了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經驗,見證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曆史,近距離感受傳統工業的高超技藝和發展方向。專題實踐使學生獲得工程實踐創新能力、高階思維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及終身學習意識。實踐隊,先後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廈門廣電、今日頭條、中國青年網、今日大學生網等平台發布了十餘篇實踐紀實,獲得了廣泛關注。
學院以“卓越計劃”為抓手,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先後與廈門銀華機械、廈門金龍汽車等20多家企業簽訂了“卓越計劃”校企合作協議,建設了30多個固定校外實踐基地。近幾年,學院承擔各種產學研課題100餘項,獲國家專利100餘件(學生參與86項)、獲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0項。學生通過應用專題實踐參與產學研60餘項。通過專題實踐構建了“校內研討”+“企業交流”+“階段評價”+“成果彙報”的形成性評價體係,實施校企導師聯合評價、團隊成員相互評價的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強化過程指導和質量監控,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改、以改促升、持續改進的良好局麵。
學院與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通過專題實踐帶領學生把科研做進生產車間裏,培養學生的同時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在實踐中同學們了解能家居產品對改善居住品質方麵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對用戶而言至關重要,智能家居設備檢測是產品質量把控的關鍵。疫情防控期間,校企雙方在前期“多功能一體式家居控製係統”、“具備自學習功能的樓寓智能係統”等產學研課題上再次升級,開發多款智能家居檢測設備,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提高了產品智能檢測精準度,助力複產複工。校企聯合開發“具備自學習功能的樓寓智能係統”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解決立林科技技術需求的專題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
在“新工科”背景下,集美大學傳承嘉庚專題實踐教學理念,在專題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創新,《應用專題實踐》獲批福建省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並推薦申報國家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學院培養的學生專業知識紮實,工程實踐能力突出,深受企業歡迎。近3年,應屆生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約95%。(通訊員:林嫦娥 黃種明 許誌龍 範薇薇 方芳 王素 任家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