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本質要求,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探析華僑華人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具有的獨特優勢,3月10-12日,廈門大學舉行“中國式現代化與華僑華人”學術研討會。
11日上午,開幕式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開幕式前,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會見外籍嘉賓代表,感謝馬來西亞友人對廈大馬校建設的大力支持,並就中國式現代化特點、華僑華人的突出貢獻、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曆史及辦學科研成果等同來賓進行交流。

馬來西亞原駐華大使、馬中友好協會會長拿督馬吉德(Abdul Majid Ahmad Khan),廈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鄧朝暉,來自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中國—東盟(馬來西亞)企業家協會、新加坡華源會、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等海外社團組織,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各級僑聯組織等嘉賓代表出席開幕式。
鄧朝暉代表學校向來賓表示歡迎。她說,102年前,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信念傾資創辦廈門大學,確立了“麵向海洋、麵向東南亞、麵向華僑”的辦學方針。1956年成立的南洋研究所是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南洋研究院的前身,作為新中國最早開展國際問題研究的機構之一,在華僑華人問題研究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產出了一係列標誌性成果。她表示,概括提出並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入研究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曆史命題,宣傳貫徹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戰略,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闡釋與發展建設,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華僑華人作為中外交流的“民間使者”,在促進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維護國家利益等方麵承擔著重要作用。她希望,與會嘉賓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群策群力、凝聚共識,進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為華僑華人之於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偉大而艱巨的事業注入創新思想、創新動力。
馬吉德、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長(主持工作)高豔傑、廈門市僑聯主席陳俊泳、海外社團組織嘉賓等分別致辭。
來自馬來亞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溫州大學等的專家代表先後發言。
11日下午,分組討論會圍繞“中國式高質量發展、教育現代化、和平發展、中外文明互鑒等與華僑華人”“中國式僑鄉現代化、僑務政策優化與華僑華人”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廈門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南洋研究院、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研討會以“中國式現代化與華僑華人研究”為主題,全麵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意蘊和華僑華人研究的重要意義,有助於進一步拓寬華僑華人問題研究視野,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貢獻智慧和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