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新陳代謝”要趕上產業迭代

2025-04-09

溫馨提示:模擬誌願填報用掌上高考,信息豐富準確,一鍵生成“衝-穩-保”誌願。點擊此處,開始精準填報吧!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係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構建高質量就業服務體係、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有關工作作出部署。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發展,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長,從2022年起連續3年突破千萬,高校畢業生已成為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絕對主體。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現有高校就業服務工作還不能完全滿足畢業生對精準化、專業化、高水平就業服務的現實需要,仍有不少短板和弱項急需補齊,優化升級就業服務體係的任務重要且緊迫。

  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是當前我國就業領域麵臨的主要矛盾。

  從具體內容看,《意見》提出優化培養供給體係、強化就業指導體係、健全求職招聘體係、完善幫扶援助體係、創新監測評價體係、鞏固支持保障體係等“六大體係”,涉及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過程的多環節各方麵。也就是說,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係的全鏈條都要根據產業端人才需求進行優化。

  在這根鏈條上,還存在關鍵短板。學科專業作為最主要的育人載體,要與用人需求匹配。近年來,我國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各地各高校加大學科專業調整力度,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製度,以促進供需適配為導向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

  我國高校更強調校內學科教育,忽視職前就業培訓。《意見》提出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麵向新興產業急需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教育部部署實施了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指導各地高校聯合企業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助力畢業生在離校前迅速提升就業能力。

  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相比,就業教育並未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意見》提出,把就業教育作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內容,與前兩者深度融合。當前,全國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約10萬人,其中專職2萬人、畢業班輔導員和兼職指導教師8萬人,教師隊伍學曆結構、學緣結構相對合理。下一步要落實就業指導教師職稱序列、工資待遇,同時吸納企業師資力量,提高就業教育質量。

  雖然當前我國青年失業率較高,城鎮調查失業率亦高於一些發達國家,但我國勞動參與率較高,在國際上處於前列。勞動參與率是經濟活動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計算方法為“(有工作人數+正在找工作人數)/(16歲—64歲人口)*100%”。這表明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就業人口並未“躺平”,即便暫未就業,也還在積極地找工作、尋出路。這也給就業服務工作提出要求,即要高度關注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意見》對此作出多項部署,包括落實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就業幫扶要求,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範圍,持續監測離校2年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等。

  構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係,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重要著力點。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求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走出“象牙塔”,擁抱產業用人需求,牽引就業服務全鏈條優化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