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按照“以提升教育軟實力為主,急當地所需、盡廣東所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工作思路,針對8省(自治區、兵團)受援地實際情況,因地製宜打出教師支教、校地共建、職教協作、招生支援、師資培訓、校際結對組合拳,推動受援(扶)地教育內涵發展。
教師支教注入發展動力。選派“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第一批290名教師分赴西藏林芝、新疆喀什支教,遴選50名人才“組團式”支援西藏林芝巴宜區中學,為受援地教育教學發展注入力量。實施製度化建設、優質化教學、精細化幫扶、多樣化實踐、溫情化關愛、高效化課堂的內控管理,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結對幫扶,促進援藏教師內部融合、援藏教師與當地教師融合,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提升。建立“三二一”模式,即選派和管理上實行省市縣三級聯動,激勵和服務上實行前後方雙重保障,支教方式和管理上采取一種團組式行動,建立健全支教教師選派管用長效機製。創新實施“五個一”工程,即實施種子工程,打造一個龍頭;實施育苗工程,培養一批骨幹;實施造林工程,提升一支隊伍;實施園藝工程,建立一套機製;實施新芽工程,培育一代新人,全力提升支教內涵,爭創支教品牌。
校地共建實現三方共贏。按照“量力而行、確保安全,注重實效、實現共贏”原則,組織華南師範大學、嶺南師範學院等11所省內高校與西藏林芝共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受到當地認同、學校支持和學生歡迎。精準補充短缺學科師資,先後選派409名優秀大學生赴林芝支教,緩解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師資結構性緊缺矛盾。精準提升薄弱學科教學,因地製宜開展教學能力培訓,有的放矢加強學科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精準實踐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家訪、學業輔導、自護教育等實踐活動,搭建文化交流的友誼之橋。
職教協作助推脫貧攻堅。創新協作機製,推行職教“結對幫扶+組團推進”,即兩地職業院校結對協作,廣東學校派出專家團隊到受援地學校幫教,形成前方有團隊引領、後方有學校支撐的職教幫扶特色。建立“9+1”模式,即9所中職學校扶9個專業、1所本科院校幫國家通用語言,扶持伽師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提升學校辦學實力,提高學生就業技能。建立“三個6”模式,即6所職業院校和6所企業扶持圖木舒克市職業技術學校6個專業,探索遠程課堂和線上教學研討,實施現代學徒製試點,實現學校與企業、基地與車間、專業與產業、師資與師傅、培訓與崗位“五個對接”,有效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探索職教協作新模式,組織廣東52所職業院校與受援地52所職業院校結對協作,通過開展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專業建設、師生交流、互派掛職等共建活動,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助推兩地職教發展。
招生支援夯實發展後勁。紮實辦好內地民族班,開展定向招生、兜底招生,為受援地培養後備人才。每年組織廣州大學、深圳大學等6所高校定向招收喀什本科師範生200名。2017年起每年組織廣州、東莞等6個地市中職學校,招收受扶地和滇西建檔立卡貧困生3500名。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製,每年撥付2500萬專項資金,支持辦班學校優化改善辦學條件。截至目前,全省承辦西藏班學校14所、在校生1781人;新疆班學校18所、在校生6227人。
師資培訓助力提質增效。按照“骨幹帶動、全員提升”原則,以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和業務能力為核心,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師資培訓,助推受援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整體提升。以beplay体育手机、幼兒園種子教師為主,每年安排受援地170多名教師到來粵跟崗實習。將受援地100名骨幹教師納入廣東省“強師工程”省級培訓項目一並實施,依托教師發展中心或教師培訓基地有針對性舉辦短期研修班,每年培訓教師1450名。組織專家團隊到受援地開展“診斷式”培訓,每年培訓教師1萬人次。向受援地免費開放“粵教雲”資源庫,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受援地所有beplay体育手机、幼兒園一線教師進行網上全員培訓。
校際結對增進民族團結。組織全省900多所學校與受援地學校“結對子”,完善長效聯絡機製,架起兩地友誼之橋,增進相互了解。組織“粵喀青少年手拉手寫書信”“粵甘手拉手心連心”“助學圓夢”等活動,切實發揮支教教師與當地教師紐帶作用,當好民族團結使者,每年互訪4000餘人次、書信往來5.3萬餘封,推動結對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全方位互動交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