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這四個方麵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一體化表述,並明確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您如何理解這一戰略?
教育強國是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並全力推進的一項重大工程。我此前曾與老師交流,他們認為這一戰略非常好。在當前提出教育強國戰略,我認為它有其特定的背景。表麵上看,我們麵臨的是科技競爭、脫鉤斷鏈等問題,但實際上,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正迎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以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變革為特征,預計每個產業、每個人都將受到這場變革的影響,我們無法回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我們需要搶占先機。因此,在二十大報告中,中央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作為重點,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因為一切的背後都是人的問題,都集中在教育這個關鍵點上,這是我的理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建設教育強國需要解決三個問題。首先,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提高教育質量。如果不提高質量,我們老百姓不會答應。當然,今天的質量可能需要與現代產業革命的技術變革相聯係,可能不再是過去那種質量評價方法。其次,建設教育強國是把教育、科技、人才結合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實際上,它主要是對社會發展和技術變革起支撐作用,因此,教育強國的強弱取決於其支撐度和貢獻度。第三,教育強國還需要考慮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因為在當前背景下,我們需要搶占先機。從現在到2035年,距離黨中央提出的建設教育強國目標還有11年時間,我們還有很多任務需要完成,我們必須加快努力。
您認為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過程中,哪些方麵是非常關鍵的?
首先,以我們學校為例,盡管我們過去一直非常重視教育質量,教育部和督導局也始終將教育質量作為重點,但如今,我們仍需通過加強教學建設來提升質量。例如,我們過去的一些教育項目和平台,在建設時可能並未完全適應新興產業和新的方向,同時,我們還必須從國際視角來審視這一問題。文華學院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學校,其主要任務是建設好新工科,按照國際的專業認證標準來打造我們的專業。隻有建設好我們的這些專業,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升。
第二,我認為重要的是,過去對教育的評價往往是教育界內部人士自我評價。未來,我們可能需要跳出教育圈子,從更廣闊的角度來觀察教育改革的情況,看看我們的教育是否與社會發展和技術發展緊密結合,其支撐作用是否足夠強大,是否形成了與產業鏈和創新鏈相匹配的新型教育模式。如果現有的模式不合適,我們就需要大力進行改革。
第三,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在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基礎。4月18日,我們與華中科技大學在武漢光穀共同舉辦了一場規模較大的研討會,主題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當時有300多位教育專家出席。我們也邀請了文華學院的教師,老校長張勇傳院士和劉獻君前校長也來到現場分享經驗。其主要目的是培養教師,我們希望打造一支雁陣型的教師團隊。張勇傳院士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們也需要年輕的教師能夠接過他的接力棒。
第四,鑒於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賽道也隨之改變。我們現在需要將教育新技術融入其中,在新的賽道上加大力度。對於文華學院來說,我認為要在教育素質化轉型方麵加大力度。我們的轉型主要是關於如何轉的問題,過去文華學院提倡個性化素質化教育,強調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現在,通過數字技術,空間和時間的擴展都得以實現,個性化素質化教育也更加完善。因此,最近文華學院新建了3萬平方米的大樓,內部完全按照素質化、個性化學習空間的標準來打造。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四點是建設教育強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麵。
培養創新型人才對於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陳校長,今年上半年有一個特別流行的詞彙——新質生產力。實際上,這個詞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中就已經被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本質在於科技創新,這顯然與教育緊密相連。您對此有何看法?。
教育在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方麵扮演著重要角色。新質生產力,我理解為首先是“新”,即與新產業和新技術相聯係。其次是“創新”,過去的驅動方式不一定是創新驅動,而現在我們需要轉向創新驅動,以迎接新的技術革命到來。目前,有些企業家看似從事新產業,但做了一兩代產品之後,他們發現難以為繼。原因在於,當潮水退去,我們發現他們在“裸泳”,即缺乏創新驅動。如果他們有創新驅動,那麼在產品迭代時,還能夠持續進步。如果沒有技術創新的驅動力,產品迭代也將缺乏動力。因此,作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對於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一需求也非常巨大。
我將新質生產力比喻成元帥,現在這位新元帥即將上任,我們作為高校,需要做好先行者的角色。文華學院要當好先行官,在人才支撐和科技賦能方麵,要有所行動,要做出貢獻,要有所作為。這種貢獻和作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我們要進行布局。我們的學科專業需要適應新質生產力,布局在新的領域。隨著新的工業革命到來,新的空間概念被提出,即數字空間。現在有許多數字孿生技術,這表明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非常重要。對於文華學院來說,我們需要將數字化和智能化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助推新質生產力。
其次,我認為需要加強產學協同。過去也強調協同,例如汽車專業可能與汽修廠或汽車生產廠進行協同。但現在情況不同了,智能駕駛汽車已經出現,我國已經發放了L3級別的智能駕駛汽車牌照,最高標準是L5級別。但許多學校,包括我們學校,還沒有完全轉型。因此,我們需要在新質領域進行協同,這樣才能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麵,我們要組織科技人員支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麵,在新的領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協同攻關,支持工信部的要求,支持“專精特新”方麵的人才培養,支持這些企業的發展。
第三,我們的行動需要構建新的內容。我認為現在正處於新的工業革命爆發的前夜,技術、產業的許多內容已經更新,但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可能仍然采用比較傳統的內容。我們需要將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與人才鏈、創新鏈結合起來,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從素質、知識和能力三個方麵調整
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高等教育是龍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那麼,您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如何識別和培養?
我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關鍵的節點,需要轉換驅動方式,拔尖創新人才就是特別重要的一麵。我們需要反思我們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才。我作為一名老師,已經教書一生,過去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現在,我們需要思考我們到底在培養什麼樣的人。
過去,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老師的教學,當然這也包括學校裏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第二是來自家長的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第三是通過網絡,現在有了網課,包括通過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索,得到的答案通常也是比較準確的。過去,作為老師,如果講課講得好,學生就會想聽他的課。那時的知識基本上被大學校園所壟斷,如果考不上大學,就聽不到這樣的課。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學生可能通過網課、通過像ChatGPT這樣的工具也可以學到知識。
因此,從素質、知識和能力這三個維度來看,我們未來培養人才和教學的重點可能需要調整。例如,對於過去那種以記憶型、知識型為主的培養方式,我們是否還需要繼續,是否都要改革,這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您認為拔尖創新人才通常具有哪些特質?
我們目前培養效果較好,且可以稱之為拔尖創新人才的,通常具備以下幾個方麵的能力:
第一,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我認為,我們國家過去在這方麵的訓練還不夠。這些能力不是通過知識點的學習就能培養出來的。例如,有些文章機器可以代寫,但溝通、組織、協調這些能力,需要我們來重點加強培養。
第二,獨立思辨能力。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如果你連問題都提不出來,或者提出的問題都是表麵性的,那麼解決問題就無從談起。如何提出問題,這就需要人的思辨能力。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分析、思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麵的培養。而過去的培養方式,今後可能會麵臨挑戰。
第三,交叉學科能力。我覺得現在比較需要的就是交叉交融,現在,任何一個產業或崗位都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而不是單一學科所能支撐的,這要求我們實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模式。然而,我們的大學目前麵臨一些問題。我們原有的學科專業體係結構是細分的,現在需要改革。首先,學科結構需要調整,打破過去的框架。其次,學科教師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此外,學科結構變化較慢,我們的培養方案每四年才調整一次。等到調整完成,四年後產業和技術創新可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教師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學科節奏需要調整,包括教師需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變化。
博學篤誌 本立道生
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精神象征或理念體現,這通常通過校訓來表達。我們的校訓是什麼?它想要傳達什麼?
文華學院的校訓由八個字組成,這些字都源自《論語》。前四個字是“博學篤誌”,出自《論語·子張篇》。它要求我們文華學院的師生要像海綿一樣廣泛吸收知識,這就是“博學”的含義;“篤誌”則是勵誌的意思,即堅守自己的誌向並付諸實踐。後四個字是“本立道生”,同樣出自《論語》。它告誡文華學院的學子們,僅有誌向和遠大理想還不夠,必須從基礎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隻有這樣,才能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向理想的光明大道。
“博學篤誌 本立道生”實際上體現了《論語》中關於君子的理念,其內涵十分深刻。原文是這樣的,“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些話告誡我們文華人要踏實、腳踏實地,也要求文華學院的學子們做好事、學好專業課,同時也要學會做人。
潛能、立誌、空間是我們個性化教育的三個重要方向
文華學院的專業是怎麼設置的?
我們學校目前有44個本科專業在招生,共有18000名學生。這些專業分布在8個學部中,其中,工科學部占據主要部分,學校還設有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部、信息學部、土木工程學部,以及藝術學部等。在這些學部中,工科專業是主要的。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部繼承了華中科技大學的傳統優勢,非常強大,包括智能製造等專業。目前,我們已經編寫了20多本教材,並建立了一個先進的智能製造示範生產線。此外,在工信部、湖北省工信廳以及湖北省智能製造和機械協會的共同支持下,我們還成立了一個產業學院,機電學部的建設非常成功。
文華學院的信息學部同樣表現優異,擁有國家一流專業和湖北省“十四五”高等學校的優勢特色學科(群)。學部涵蓋了計算機、電子、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
在具體的人才培養上,我們學校與其他學校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例如,其他學校可能也有類似的專業,那在人才培養,包括課程設置或其他方麵,我們學校有哪些獨特之處?
我們文華學院有兩個主要優勢。首先,文華學院從華中科技大學發展而來,位於武漢光穀的核心區域,地處光穀創業街,緊鄰華中科技大學,許多教師也來自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些實驗室和圖書資料對文華學院是開放的。除了與華中科技大學的合作外,我們還與產業和行業緊密結合。例如,在機械專業方麵,我們與華中數控及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合作都很緊密,20多本教材都是華中科技大學支持出版的。我們還與行業協會緊密合作,比如特種機器人的開發,行業協會自身開發力量較弱,借助文華學院的力量,現在這個領域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這也屬於是跟產業結合的比較緊密。另一個特點是,文華學院在新的平台和設施方麵的投入非常注重。比如我們提到的智能製造實驗室,一個實驗室就超過4000平方米,投資達到三四千萬。這個實驗室的標準可能處於全國最高水平,我們始終站在專業的最前沿。
文華學院在人才培養上與其他學校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具體來說,人才培養模式有哪些獨特之處?
我們學校特別重視人才培養體係和人才培養模式。每所學校,尤其是經過審核評估後合格的學校,都會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文華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這個模式較早開始實施,真正成型是在2013年。
之所以稱為“三九個性化教育”培養模式,是因為學校討論後認為,學生的需求各不相同,我們想把選擇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例如,讓學生自己選課,選擇他們認為對未來最有幫助的課程;讓學生選擇老師,根據他們認為哪位老師教得好來選課,並且根據選課的情況,給老師進行評價;我們還想把選擇專業的權力交給學生。過去,專業選擇管理得比較嚴格,後來我們認為應該更多地為學生服務,對學生開放選擇權。
但是,學生入學後,雖然一開始很高興,但後來會感到迷茫,不知道是選擇左邊還是右邊的路。我們發現學生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專業的引導。例如,研究生有導師,那本科生怎麼辦?從2013年開始,我們正式實行了“潛能導師”製。“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正是為了引導學生,我們設計了“潛能導師”製度,並配合這個製度,提出了“三個一”的行動計劃,以更好地培養學生,並在學生入學後進行調研,實行分類指導,讓學生自由發展。
“三個一”行動計劃主要包括:
1.“一人一規劃”:每個學生和老師都要製定個人發展規劃,隻有明確了發展方向,立下誌向後,才能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2.“一生一課表”:每個學生製定自己的課程表,原來是按班級製定課表,現在是一個學生一張課表,加強個性化教育,讓學生選課更加自由。
3.“一師一優課”:這是對老師的要求,老師也要明確自己發展的重點方向,打造一門優課,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此外,我們發現要進行個性化教育,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空間。例如,有的學生需要做實驗,如果按照班級統一安排,可能他當時沒有準備好。當他準備好了,想要做實驗時,我們要為他提供空間和條件。因此,我們努力進行空間建設,為學生提供發展空間,這個空間概念是擴展的,不僅限於物理空間,還包括時間。
我們還發現,除了為學生找潛能導師,幫助他們確定努力方向外,潛能、立誌、空間是我們個性化教育的三個重要方向,也是三個關鍵點。結合前麵提到的三類學生,然後是“三個一”行動計劃,以及三個關鍵點,這樣九個要素,構成了我們的“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
高校在促進學科專業與產業發展對接方麵,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我也從事科研工作,對此有深刻的體會。在討論對接問題之前,需要先了解為何要提出對接。傳統上,學校一直是文化引導者和技術開拓者。但現實中,有些快速發展的技術,教師可能才剛剛了解,這表明在技術變革後,我們的學科、專業和教學內容有時跟不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麵,學科調整本身也有特點,調整節奏較慢。一般大學要求每四年調整一次人才培養方案,這相當於基本法,規定了學生未來的課程。修改培養方案需要辦理手續,不能隨意更改。教育部和督導局會檢查學校是否按照培養方案培養人才,以保證教育質量。但這也有問題,例如智能駕駛技術從L0到L5有六個級別,教師剛掌握L2級別,可能兩年後就發展到L3級別了,但我們的教材和課程還在講授L2,這就產生了如何應對產業技術快速發展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麵臨的根本問題。
文華學院采取了以下措施應對這一挑戰:
第一,共建產業學院:我們不是與單一企業合作,而是與整個行業合作,納入行業龍頭企業,例如智能製造產業學院和通信產業學院,每個產業學院有20多個企業參與,得到湖北省工信廳的支持。通過產業學院,我們共同編寫教材,共同開發實驗項目。
第二、共建實驗室:在一些實驗項目上,企業的更新換代速度比較快。如果我們僅僅依賴於學校內部建立的實驗基地,這些設施往往會很快變得落後和過時。共建實驗室幫助企業開發和研發,學生參與建設並支持推廣。例如,如果企業今天銷售的是第二代產品,我們幫助他們研究第三代,一旦第三代開發完成,我們的實驗室也會更新為最新技術。
通過這些方法,我們調整專業設置,實現產學研一體化,並建立專精特新的產業學院。這些產業學院雖然規模不大,但在特定領域都是領軍者。
如果學院不能為地方服務,就像“無本之木”一樣失去了根基
您之前提到文華學院定位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並且是地方性的,它首先需要服務於湖北,甚至更廣泛地服務於華中地區。那麼,學院是如何與地方產業進行對接和結合的呢?
如果學院不能為地方服務,那就像“無本之木”一樣失去了根基。我們學院的專業設置要與產業發展趨勢相對準,適應產業的發展,這是我們學院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同時,地方發展和產業發展也需要學院提供支持和服務。我們過去常說“頂天立地”,“頂天”意味著要有遠大的目標,為國家服務。現在,作為一所地方學院,特別是我們文華學院,位於武漢市國家級開發區的核心地帶,我們在光穀一路,這就要求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學院現在提出的口號是“先立地再頂天”,以服務求得支持。我們與光穀的結合非常緊密,我們必須做好服務、提供支撐,並做出貢獻,以此體現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您能否具體介紹一下,文華學院在支持當地產業發展方麵有哪些具體的成就或貢獻?
如何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首先是人才培養方麵,我們認為需要深化產教融合。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還在不斷完善中,要做到反映出產業發展趨勢,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隻有培養出創新人才,才算完成人才支持任務。
第二,技術迭代速度很快,我們要幫助企業進行技術迭代,占領行業高端。文華學院與各行業、企業共建了平台,並建立了5個產業學院。
第三,我們急地方之所急,急企業之所急,組織團隊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我們城建學部的駱銀老師,她創新性地把結構生物學的方法用在納米染物微生物機製上,為汙水處理係統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突破,並提出了新的方法。此外,文華學院的周思柱教授針對國家需求,與中石油合作,在湖北的石油機械廠開發出了一種高壓力的石油壓力泵。這種壓力泵的壓力達到了90兆帕,也就是900個大氣壓,解決了“心髒病”問題,也獲得了科技進步獎。還有我們機電學部的程莉莉老師,她在太陽能電池領域有所突破,發現了薄膜電池多為矽基且較脆,不易應用於異形物體表麵的問題。她開發出了一種硫化物薄膜電池,這一創新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這些教師展示了我們學院在多個領域為產業發展做出的貢獻。
以學生為中心,致力於培養人才
我想再問一個家長和考生們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們不必討論他們是否功利,但他們確實很關心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前景。我們學校在這方麵的成績和效果如何?
實際上,我們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文華學院今年舉辦了20多場招聘會和對接會。此外,我們還發送了6萬多條信息來加強這項工作。由於文華學院的工科專業較多,在同類民辦院校中,我們的就業率要高出幾個百分點。我們還通過鼓勵創業來促進就業。文華學院有一個由科技部批準的創新創業基地,在該基地下培育了2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90多個團隊,我們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
比如我們機電學部的劉銳老師,他們開發了一種用於雞蛋檢測的智能機器人。起初我們可能低估了它,認為它的產值不會很大。但實際上,它已經占據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他將人工智能模型應用於雞蛋檢測,最終的反響也很好。一位姓柯的同學在這個基地創辦了一家環保公司,並在第十屆創新大賽中的成長組獲得了冠軍。還有一位名叫曹衝的同學,他在學校創辦了華興同創科技公司,該公司與我們的學生和老師一起研發了一種自動點膠機,結果這款點膠機占領了全國90%的市場。
從您的角度來看,麵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優秀青年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首先,感謝我們的學生選擇報考文華學院。作為學校,我們有責任為學生的未來著想。我認為,現在的學生可能會趕上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變革的浪潮已經來臨,選擇報考文華學院的同學們,也應該做好全身心投入到這個時代中的準備,並接受挑戰。
我建議,如果今年有學生報考文華學院,他們應該勇敢地麵對潮流,積極投身於這個時代。如果他們感到迷茫,不必擔心,因為文華學院有潛能導師會提供幫助。如果學生有任何特長或興趣,文華學院的老師也能夠激發他們的熱情,幫助他們將興趣發展到極致。
總而言之,文華學院的教師團隊將以學生為中心,致力於培養人才。在文華學院,學習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我們提倡個性化教育,並不是說學生們可以放鬆下來,而是指學生們需要逆水行舟,堅持學習。我相信,隻要學生真正想學,心中有夢想,並持久發力,在文華學院老師的幫助下,他們肯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文華學院的校訓是“本立而道生”,意味著我們要打好基礎,才能走得更遠。大學四年時間很短,隻有1000多天,學生們可以選擇為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到來做點什麼,學點什麼。
我們希望,我們培養的人才,是社會急需的新型創新型人才。我認為,即使四年時間不長,隻要有決心,流星也可以劃出一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