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有一位107歲的老人離開了我們,他叫邵逸夫。1月7日,有一張圖片通過微信等四處傳播,這是邵逸夫先生生前捐建校舍、教育項目、文化醫療設施的地理標注圖,一個個小紅星灑遍中國大地。
知道並記住邵逸夫,可以有許多理由。他的百年奮鬥傳奇,堪稱經典。他一手締造的娛樂影視帝國群星麗天,他親手打造的巨星數不勝數。但是,更多人記住他,是因為自己上過的中學、大學有他捐建的圖書館、體育館或實驗室,周邊有他捐建的文化、醫療設施。想到他,就想到他對世人一種深沉的顧念之情,學子則能體會到一種長輩對晚輩的教育之責、寄望之意、扶助之心。
記住這位老人,我們就要記住他對財富取舍的態度。邵逸夫畢生勤奮工作,但個人生活毫不奢華。“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本著這樣的理念,多年來他相繼捐給大陸教育47.5億元人民幣。另外,他還設立了獎學金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這樣的育人情懷,令人讚歎。
邵逸夫沒有把巨額財富留給子女,而是留給了更廣義的“下一代”。在邵先生兒子的眼中,父親從哲學的層麵,幾是“完人”,可以說這種精神,就是邵氏留給後代最珍貴的財富。同樣是給後代留財富,價值觀不同,表現就可能完全不同。已落馬的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曾說:“物以稀為貴,給後代留些有價值、有文化藝術品位的優秀作品和財富,遠比留其他錢財更安全,也更有價值和意義。”但他想留的玉,卻是通過腐敗手段弄來的。玉再有價值,也是物,形而下,一摔就碎,一拿就走。而邵逸夫先生,他把好東西留在後人的腦子裏。
擁有巨大的財富,並不必然是慈善家,慈善家首先是一個思想者。邵逸夫捐錢有定向性,隻投給教育、醫療、科研等。另外,他一直致力於用好的製度保證捐助的有效性。就拿設“邵逸夫獎”來說,他曾寫信和楊振寧教授探討“為何諾貝爾獎那麼成功?”楊振寧回信告訴他:第一,諾獎得獎人的評選非常公正和嚴謹;第二,獎金金額高;第三,長久,有一百多年曆史。他認真思考了這些話。除了豐厚的獎金,目前邵逸夫獎的評選,三大獎項各有一個由國際學術權威組成的遴選委員會,架構上層的理事會和評審會在評獎時不幹預,以保證科學公正。因為評審水準高,不少人拿了邵逸夫獎之後就拿了諾貝爾獎。
邵逸夫的奮鬥精神,因為他對待財富的態度得到升華,這給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邵逸夫的慈善行為,因為他的慈善思想,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這給許多文化名人和商界巨子豎起了標杆。如何做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邵逸夫用他的百年人生,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