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題目 |
新課標Ⅰ | 新課標Ⅱ | 湖北 | 山東 | 廣東 | 四川 | 安徽 | 山西 | 黑龍江 | 遼寧 | 福建 |
河南 | 河北 | 江蘇 | 陝西 | 湖南 | 北京 | 吉林 | 貴州 | 廣西 | 雲南 | 新疆 |
內蒙古 | 甘肅 | 浙江 | 重慶 | 江西 | 天津 | 上海 | 寧夏 | 青海 | 海南 | 西藏 |
高考作文,一年一度高考的重頭戲,也是最能引發全民參與的一道試題。回溯恢複高考38年來北京考生經曆的作文試題變化,從最初的命題作文,到話題作文,再到材料作文;從單一試題到二選一試題,高考作文一直緊跟時代不斷發展,成為教育改革的風向標,記錄下時代變化的脈搏。
恢複高考
命題銘記時代烙印
1977年冬天,中國關閉了11年的高考閘門終於再次開啟,570萬名考生湧向考場。這是共和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與這場考試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的高考北京卷作文題—《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
這道作文題的命題者是已故北師大中文係教授郭預衡。1977年,中央做出恢複高考的決定後,亟須出高考題和改卷的老師。教育部找到當時在北師大當老師的郭預衡教授,要求他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來出高考題。當時,與郭預衡教授一起出題的還有北大、首師大的老師。教育部將他們“隔離”在一個賓館裏,直到高考結束。作文題《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因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方便考生展開寫作,最終由郭預衡先生敲定成為當年的高考作文題。
當年很多的考生,一直對這個作文題目念念不忘。1977年北京高考狀元、中青在線總經理劉學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非常喜歡這樣的開放式題目。她把自己在農村一年多的插隊經曆寫進作文裏,這篇作文還被刊登在了1978年2月的《人民日報》上。
恢複高考第一年,考生年齡跨度很大,高考作文更是形態各異、耐人尋味。曾參與1977年北京高考作文閱卷的首師大中文係教授趙丕傑回憶,當年作文考得比較好的還是老三屆的畢業生,但也不乏一些畢業一兩年的年輕學生,出現了不少思想內容深刻的精品。參與閱卷的老師們有感於此,在改卷之餘不約而同地將一些優秀作文抄了下來,編了一本作文選評,並以當年的高考題命名為《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在這本書收錄的不少作文裏還能看到“工分手冊”“貧下中農”“四人幫”等極具特征的詞彙,那是關於一個時代的記憶。
八十年代
漫畫首次進入作文題
恢複高考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高考作文題都是以命題作文為主。當時國家剛剛改革開放,全國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新鮮的觀念和事物,衝擊著人們的思想,作文命題也隨著時代發展出現了一些變化。
“到了八十年代,一些哲理性的作文題出現了。”有著豐富作文指導經驗的北京精華學校校長趙宏凱介紹,八十年代的作文題多為議論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讀後感,如“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1981年“《毀樹容易種樹難》讀後感”等;社會話題也頻繁出現在作文題中,如1985年要求考生給《光明日報》寫信反映環境汙染等,1986年以“樹木·森林·氣候”為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這些作文題都取材真實,更加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命題形式也隨之出現了創新。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第一次出現了一幅漫畫,這幅題為“這裏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的漫畫描繪了一個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麵的時候放棄。這道題的出現,給當時習慣了根據一段材料或一個命題開始寫作的考生們來了個措手不及。
曾擔任過高考閱卷的北京語文特級教師薛川東回憶,當時不少考生沒有真正看懂這幅漫畫,有個學生在作文中寫了“一個農村的壞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壩挖穿,幸虧沒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讓閱卷的老師們看得哭笑不得。
漫畫作文題再一次出現是1996年,當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給出了“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社會反響,被評價為諷刺現實,直麵社會陰暗麵,也由此引發了教育界與醫務界的一點不愉快。後來,考慮到漫畫題對學生準確審視圖形信息的能力要求較高,一定程度增加了作文的難度,在近年的北京高考語文試卷中,漫畫作文題已難見蹤跡。
九十年代
話題作文首開滿分先河
進入九十年代,多元文化不斷衝擊著人們的思維,學生知識麵、閱讀視野得以拓寬,高考作文命題也從思想性方麵進一步拓展,話題作文成為九十年代作文命題的主流。
1991年的高考作文,雖然仍是命題作文的形式,卻首次要求學生以“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這個話題,寫一篇辯論稿;1992年的“根據眾人對垃圾的不同行為”進行分析,寫一篇議論文……這些試題的出現,要求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事物,社會熱點和道德問題成為那一階段高考作文題目的主要關注點。
1999年,高考作文命題進入又一個分水嶺。這道作文題以科學家對記憶移植進行研究的事例作為材料,要求考生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題寫一篇文體不限的作文。正是這道題,標誌著高考作文進入到話題作文時代。
趙宏凱認為,話題作文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寬度,是一種規定表達的中心內容、不限製取材範圍和表達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話題為內容的開放式命題與以往的命題作文相比,它給考生寫作的空間更大。接下來的2000年,《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更是將話題作文的多樣性發揮到了極致。
同是1999年,當時參與北京高考作文閱卷的薛川東,和他的同行們一起促成了全國首批高考滿分作文的誕生。薛川東回憶,當時各科都有滿分試卷,唯獨作文沒有,大家認為這樣不利於評分標準的製定。在大家的共同呼籲下,那一年的北京高考首次給了十餘位學生作文滿分,並在高考後選擇其中幾篇發在了報紙上。此舉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首開滿分作文先河。此後,滿分作文成為高考的一個高頻詞,也成為每年社會關注的熱點。
二十一世紀
“北京特色”異軍突起
2002年,北京終結了十餘年的高考使用全國統一試卷,開始試點高考自主命題。第一年先在語文、數學、英語三科進行嚐試。那年的北京卷的作文題是“心靈的選擇”。進入新世紀,考生的群體都是80後,他們張揚個性,為人、行文都有突破傳統思維的獨到見解,高考作文命題也相應變化,開始從過去關注政治熱點和社會熱點,發展到關注人本身。
“北京的高考作文有著非常強烈的北京地方色彩。”趙宏凱介紹,從2004年的“包容”、2005年的“說‘安’”,到2006年的“北京的符號”,以及2014年的“老規矩”都體現出鮮明的北京特色,這些作文題審題角度相對寬泛,要求學生關注日常生活,開放性的命題給予考生更多的發揮空間,同時對學生語文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出語文教學注重傳統文化考查的傾向。
這樣的變化也讓不少一線教師深有體會。陳經綸中學高三語文備課組組長張宏平是朝陽區從山西長治引進的名師,在北京工作的7年間,他一共帶過5屆高考生,對於北京卷的特點,感受頗深。張宏平認為,外省的高考作文題是“向內看”,側重人生感悟的考查,強調個人修為。而北京的高考作文題則是“向外看”,雖然都是從學生個體出發,但更側重對學生的學識積累、批判思辨能力的考查,體現對個性和個體的尊重。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的作文題“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這道作文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發揮空間,有的學生談追求夢想的經曆,有的寫自己努力學習感受到的快樂,有的寫自己的愛好等等。當年,張宏平所帶的班級裏一名學生語文考了139分,作文接近滿分,成為朝陽區的語文單科狀元。
>>高考作文“四步走”
一篇作文從誕生到最終獲得評價,大致要經過四個階段。
第1步組建命題組
由北京教育考試院抽調高校專家、中學教研員組成,其中高校專家所占比例達80%。
第2步入闈命題
命題組組建後,由考試院召集到一個保密地點開始“入闈命題”。高考語文命題的每道試題都要求命題組所有成員參與,是集體創作的結果。命題組一般從5月中旬開始入闈。
第3步題目揭曉
6月7日中午11:30,隨著高考語文科目結束,當年高考作文題正式揭曉。
第4步閱卷
北京高考所有科目實行網上閱卷,作文由兩名閱卷員“背靠背”評卷。如果兩人給出的分數差距達到或超過預先設定的差值允許值,這份答卷將由電腦自動派發給第三位閱卷員進行三評。如果仍不能確定分數,將進入仲裁組進行評定。
>>分析
未來更多依賴命題者原創
“在全民參與押題的時代,高考作文命題越來越難了!”薛川東對近十年來高考作文的變遷感受頗多。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信息獲取的渠道更為多元,學生的知識麵大大拓寬,也對高考作文命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很多作文題都曾出現過似曾相識的情況。如2010年北京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就與2009年豐台區高三期末語文統一練習中一道《仰視與俯視》類似;而去年的作文題“老規矩”更是與相聲演員郭德綱發表在2013年的長微博“神似”;“意林體”勵誌小故事更是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絕對主流。
“想一個題目到網上查,發現都是重複的。”薛川東說,凡是能夠寫文章的短語大家在命題時都基本用過了,凡是中國比較經典的寓言故事、成語典故基本都作為背景材料出現在命題中,高考作文的命題之路已越來越窄。
薛川東認為,今後的高考作文題材將更多依賴於命題者的原創,或是對現有的材料進行改造。同時,為了維護命題的公平,還會選擇一些臨近高考前才出現的社會熱點,增加一些時效性強的新聞素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