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生來信力挺奧賽反駁“無用論”
學生來信力挺奧賽反駁“無用論”
不久前,一位有著3年競賽經驗的大學生致信本報,用親身經曆講述了對“競賽黨”的看法。這名同學畢業於北師大附中,現在就讀於北大工學院。針對競賽是陷孩子於“水火之中”的言論,他認為,競賽過程的枯燥與艱辛,隻有真正有天分且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才能堅持下來。競賽是一種“中國式的精英教育”,更是一種人生洗禮。
□學生來信
競賽是一個孤獨的過程
朱孟澤是北京大學工學專業的學生,有著3年的競賽經曆。他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畢業生,也曾是第31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第30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二等獎的獲得者。
朱孟澤說,競賽學生需要憑借強大的耐力去完成比賽,其過程並不輕鬆。需要真正有天分,並且有濃厚和無盡興趣的學生才能堅持下來。自己3年的競賽經曆中,身邊的“競賽黨”並不多,“99%都屬於真心熱愛者”。
一個競賽學生的生活是怎樣的?朱孟澤形容為“競賽傷我千百遍,我愛競賽如初戀”。他說,一路走來,盡管沿途會有學生為了升學而參加,但是,隨著學習難度的加深,層層考試的篩選,過不了多久便不見了蹤影。“無論是家長和老師,都不可能逼出一個層層入圍、成績斐然的競賽選手”。
高考講究均衡發展,但這恰恰不是多數競賽生的優勢。參加競賽的學生,往往從高一開始,利用3到4個月的時間把高考的內容全部學完。進入高二暑假,便是對知識體係的重新梳理,不斷的刷題。朱孟澤參加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進入複賽後,從5月開始,便每天不再上課,而是集訓加上複習。在備考期間,他們早上起來8:00到11:00,3個小時的時間用來做卷子。除了吃飯,晚上的時間也需要自己刷題。有時候老師也不會的題,就隻能求助校外的輔導機構及學長。
最開始一起學習的有100個同學,慢慢到最後就剩下10多個同學還在堅守。朱孟澤說:“競賽是一條孤獨的路,因為越往後走人越少,能夠給予指導的老師也越少。”
談起競賽帶給自己的改變,朱孟澤說,由於自己是在2014年取得了競賽成績,所以在2015年高考時享受了5分加分,同時,他參加了北大清華的夏令營,獲得了錄取優惠。盡管今年的高考成績為662分,他還是憑借優惠錄取和加分進入了北大工學院。“這是競賽帶給我的”。
盡管如此,對於競賽付出是否值得的問題,朱孟澤說,競賽的路上,他也不斷的質疑自己。特別是大部分人選擇高考,會讓競賽的孩子顯得非常另類。但是,因為是真心覺得物理有意思、很熱愛,所以他堅持了下來。同時,競賽選手考驗的是耐力,那種
耐力和孤獨讓他記憶猶新,也很好地磨練了自己。他一直認為,競賽是和高考並行的人才選拔機製,對於某一領域有特長的同學是競賽選拔的人才,未來會成為領域內的領軍人物,競賽的路上是孤獨的,也絕非捷徑。
參加完競賽,重新與同學融合也需要過程。朱孟澤重新回到班裏上課已經是11月底,當時高三的同學們課程已經進行了好幾個月,老師們每每說“我們之前講過的內容”,都令他感到難以適應。“所以競賽對高考還是有影響的”。
現在,朱孟澤已經進入大學3個月,他覺得,由於物理與數學很多地方是相通的,自己覺得更能接受到重點,也更加靈活。
□家長說法
“奧數會學傻”是一種怪論調
“學奧數沒有用”,“學奧數會學傻”,張爽的媽媽不止一次聽到身邊的家長、親戚、朋友說出同樣的話。在她看來,這種怪論調和家長盲目讓孩子學奧數一樣,都是奧數麵臨的惡劣環境之一。
在外人看來,張爽屬於人見人羨的天才少年,因為他憑借奧數成績在小升初時被北京兩所頂尖中學的實驗班先後錄取。
據張爽媽媽介紹,張爽兩歲多就開始展示出了對於數學的興趣和天賦。在一次出去玩的公交車上,張爽自己從100開始倒數到1,還時不時問出讓媽媽也無法回答的問題,比如“負一是什麼?”而且自己得出答案:“負一是B1,是地下一層”。四五歲的時候他就利用自行車上的變速自己搞定了乘法口訣。
“沒事的時候他就喜歡琢磨這些數字。”張爽媽媽告訴記者,由於張爽爸爸本身是理工科出身,耳濡目染,可能對兒子影響較大。
發現了兒子對於數字的偏愛後,小學一入學,張爽媽媽就給兒子報了一個奧數班,一周一次,每次兩個小時。發現孩子上得並不吃力,於是一直堅持了下來。從三年級開始,張爽每年會參加數學杯賽,基本上都輕鬆拿到獎項。到了小升初階段,兒子早早就通過“點招”的方式進入了北京一所頂尖中學的實驗班。
在兒子學奧數的過程
中,張爽媽媽感觸很深。她覺得,大家不應該反對奧數本身,對於一些孩子而言,奧數就像打球、彈琴、畫畫一樣,是孩子自己天然的興趣。奧數競賽也僅僅是一個舞台,一種渠道。應該反對的是“家長的盲從”、“瘋狂地報班”,以及“奧數無用論”、“奧數會學傻”等這些奇怪的論調。不過,張爽媽媽也建議,不要讓奧數成為孩子的全部,也不要為了升學出成績刻意去學。
數學雖然依舊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張爽媽媽還是希望他均衡發展,比如多讀書,多出去旅行,更有自己的選擇。
□現狀
競賽加分取消但仍受關注
北京從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以及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含獲得以北京市政府名義製發的見義勇為行為確認證書)等全國性加分項目,此後獲得相關稱號、獎勵、名次的考生均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2015年1月1日之前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已取得上述項目有關稱號、獎勵、名次的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學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去年,教育部出台一係列高考改革方案,取消競賽加分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內容。
參加了競賽,但不再像過去那樣加分,這令很多學生發生了動搖。但是,記者從相關老師處了解到,學生們學習奧數、參加競賽的熱情依然沒有衰減。不少現有的與未來高考有關的競賽項目依然受到學生們的關注。
今年10月底到11月初,第32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中,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360位物理學霸參加。最終獲得一等獎的有100位。一等獎的獲得者可以得到名校降至一本線錄取的優惠,而進國家集訓隊的,則能免掉高考,直接被高校錄取。
□老師說法
學生參加競賽目的性降低
昨天,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的一位競賽老師表示,盡管加分的內容取消了,學生們參加競賽的目的性下降,但是對競賽的熱情依然很高。
老師表示,目前參加競賽的學生多是從發展需求及興趣愛好出發,他們更加願意接受挑戰。學校現在實行走班選課的製度,因此,以物理學習為例,已經分成4個層級,分別是基礎物理、標準物理、高級物理和專業物理。不少學生已經有意向為進入大學後的學習進行鋪墊,所以參加競賽的學生需要提前學習大學的內容。他認為,很多競賽學生都為今後的發展進行了早期的確定。
老師認為,對於學生來說,尤其是進入了競賽階段的學生,核心是真心喜歡這個科目。對於競賽帶來的保送、加分都是極少數的,對北京的學生來說,升學途徑更寬,競賽隻是其中一條途徑。
□專家看法
競賽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過去,競賽的功利性作亂,競賽被視為一種進入高等教育有效的形式。但是現在存在兩種極端的方式,一種是禁止競賽成績的使用。但在這些過程中,有些客觀的、公平性的競賽存在其價值。今年,北大、清華均認可奧數等國際比賽的成績。
他認為,針對競賽,應該給予學校自主權,由判斷競賽的價值,是否可以使用。要把決定權留給使用的一方。
對於參加競賽是否值得的問題,儲朝暉認為,參加競賽要視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有無把握,並且是真心喜歡,有興趣才行。參加比賽也要注意誠信。如果自己沒有把握,最好不要選擇。
他說,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對競賽都有不同的期待,很多人認為是鍛煉孩子的過程。即使不拿獎,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鍛煉,也有價值。
競賽能為中國孩子帶來什麼
從我個人經曆來說,競賽讓我體會到那種不屈不撓再努力、咬緊牙關就有成果的人生觀,感受到自然科學沒有任何做作卻能產生出最完美答案的奇妙,感歎這個世界竟有那麼多的巧合,卻蘊含著如此的必然。我永遠忘不了在做試驗的過程中,老師教誨的嚴謹務實的處世態度,忘不了做理論題時創造力被激發時的靈光乍現,也會永遠銘記人外有人、滿損謙益的人生哲學。
比賽的結果,隻是競賽的很小部分。享受過程,才是每一個競賽黨一生的寶貴財富,而且無可替代,成為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一種別樣氣質。競賽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獲得,不如說是對人生的洗禮。好似微縮的人生,它讓我們認識世界、學會探索、深深地熱愛。
高考與競賽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平行的選拔方式,在某些方麵又是相輔相成。這就好比鐵軌的左右兩條,缺少哪一根,火車都無法行進。即使前幾年競賽這根鐵軌修得快了些,也沒必要將已經建好的部分拆除,反而更應該考慮的是加快另一根鐵軌——高考的建設,讓兩者能更快地齊頭並進。說到底,一個快一點,一個慢一點,追趕而交替領先不是很好的節奏嗎?——節選自朱孟澤來信《競賽取消高考加分,莫盲目點讚》(京華時報記者郭瑩張曉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