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從教的第40個年頭。借此機會,我想談談對自己幹了幾十年的事情——教育的理解。
30多年前,我讀到一篇報道:一個班裏出了兩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於是,一所學校的名字——布朗克斯高級理科中學就成為我心中的一個童話。差不多30 年後,我造訪這所中學。我問校長,為什麼你在辦公室裏到處擺放著青蛙擺件,有文具、工藝品、玩具等。她回答說,我是生物學家,許多青蛙為人類科學獻出生命,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它們。我想,每一個人包括新教師在第一次走進這所著名中學,走進這間校長辦公室時,都會感受到一種震撼,感受到一種精神。我認為這是學校教育應當追求的很重要的東西。我們現在的生物課中已經取消了解剖課,我認為還應當有,不過建議上課前後師生要舉行一個儀式,來表示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那次我還訪問了托馬斯·傑佛遜科技高中,走進學校,迎麵有一麵照片牆。隨行的老師提醒我注意照片上方的兩行字,這是學校在2011—2012年的教育理念,翻譯過來就是,“我們應當怎樣做呢?不論現在還是將來,托馬斯·傑佛遜人都要為學生在麵對倫理道德的困惑時作出正確的抉擇而付諸實際行動”。校長告訴我們,每年學校都要組織全體教師討論,提煉出一句話,作為這一年的學校願景。我感到疑惑的是,那麼多人到過這裏卻從未提起過此事。也許,教育裏有些非常重要的東西已經被我們習慣性的忽略了。
我講這些故事的目的是想說明,我們國外的同行們正在思考什麼,追求什麼?說到底,這是一個教育價值觀問題,是一個教師尤其是校長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中學而言,中高考是學校的命脈。我經常問老師:如果沒有中高考,沒有考試說明,我們還會教課麼?我們自己能夠決定哪些知識講,哪些知識不講?那些知識要重點講嗎?這完全要憑借教師個人對知識體係與價值的整體理解和把握。其實我心裏還有另一個問題。幾年來一直有人呼籲實行高考報名社會化(這是成本最低的有可能改善學校教育品質的途徑)。既然今天義務教育階段已經能夠實現計算機派位就近入學,那麼中高考就近安排考場就絕不是什麼複雜的技術問題。如果有一天,社會實行了按住址就近編排考場,以減輕考生的奔波勞頓和交通擁堵,學校不再比拚升學率和平均分,我們還會當校長嗎?那時候學校所追求的教育價值又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中國不缺少訓練,但是缺少真正的教育,缺少對人的精神與心靈的關注。
不久前,媒體報道某教育局長推進教育改革所遇到的尷尬。我敬佩他的勇氣,同時也認為這個結局是必然的。古今中外用行政權力推進教育改革鮮有成功的先例。當然,成功也可以被總結出來。芬蘭一位課程專家經過多年的實證研究發現,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落實到教師層麵的隻剩6%。這位課程專家認為,隻有自下而上,發自教師的,基於教師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改革,才能取得成效。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團隊不是管出來的。我們總有一種思維習慣,重視什麼就要對什麼加強管理,其實加強管理的結果常常是失去活力。所以,作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作為校長,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去誘發和鼓勵教師思考教育的深層次問題,發揮教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去開展教育探索,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方法和藝術。
七年前,四中決定編寫一本材料,內容是“我的教育教學觀”。我們讓每一位教師包括剛剛入職的新教師撰寫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做這件事的目的,就是鼓勵老師去思考教育的深層次問題。我認為,對教育的理解,或者說教育價值觀決定了教師的教育行為。任何一個站在講台上的老師,都必然有對教育的理解,有自己的教育追求,這與他或她工作的時間長短無關。
教師是創造的源泉和主體,但梳理和提升至關重要。這是校長的文化使命。校長要有形而上的思維,善於將師生的智慧提煉凝固下來,使之成為學校的理念、財富和傳統。這就是學校文化建設。每位校長都希望把學校辦好,辦成功。當然,每個人心中成功的標準可能不同。我覺得四中有一點還算是成功。學校舉辦重大儀式或活動,如成人儀式、畢業典禮、迎新會等,都有學生、校友、老師和我講話。這些年來,我們幾乎都不用事先看稿子、對口徑,每個人講話中所體現的思想、情感、態度、境界、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自然而然的一致,不謀而合,這說明四中的文化理念已經深入師生的內心。如果問什麼是學校教育的成功?我認為就是使人性、理性、良知、信仰、崇高、尊嚴、使命、責任、博愛……這些價值得到傳承,使學校的靈魂成為師生的靈魂,使學校的精神成為師生的精神,使學校的價值成為師生的追求。
教育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從教40年,我對此深有所悟。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少一些遺憾。
(作者 劉長銘 係北京四中校長,摘自作者新浪博客,有刪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