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邢曉婧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賀齊】前不久,由蔓藤教育、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留學生美國就業白皮書》(簡稱“白皮書”)稱,每年的留美中國學生中的90%是“裸歸族”——僅在美國拿到畢業文憑,並未參加任何實習和工作就選擇回國。留學“裸歸族”是自主選擇還是迫於無奈?該群體的壯大反映出什麼問題?這為以後有意赴美留學的人帶來何種參考?《環球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部分留美學生、留學機構及教育專家,對“裸歸族”進行了深入剖析。
赴美容易,“留”美難
美國勞工部的統計數據稱,2015年獲得工作簽證(以下簡稱“H1B”)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僅占整體的8.5%,總數約7000人,占赴美中國留學生的5%。如果加上找到工作但還沒中簽的學生,總共在美工作的中國應屆畢業生約為1.5萬人,不到總數的10%。
這組數據表明,赴美留學容易,留在美國工作絕非易事。在不久前一篇刷爆留美學生朋友圈的文章中,一個高中畢業就赴美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分享了其在美國求職的心酸經曆,一邊是申請H1B久未中簽的絕望,一邊是渴望留在美國的強烈願望,最後不得不讓父母動用自家企業支持他在美國開分公司,拿到L1簽證(一種鼓勵外國商人在美國投資的簽證)。
相比創業者,多數人不得不另謀出路。28歲的劉爽剛拿到曆史學碩士學位,因為沒能找到工作選擇留在美國繼續攻讀博士課程。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甘心就這樣走了,而且這個年齡回國也比較尷尬”。可再花幾年讀完博士學位就能留在美國工作嗎?美國國土安全局的信息顯示,獲取H1B的隨機性大,與美國的經濟、安全等政策相關,H1B能否中簽與學曆高低無關。“就這麼殘酷,走一步看一步吧。”劉爽苦笑著說,“我要是個女生就好了,直接找個老外嫁了。”這不隻是句玩笑話,即便時代發展到今天,為了留在美國而選擇嫁人,仍是一些留學生的選項之一。
回國可以“更精彩”
“如果說我人生的可能性在美國是‘1’的話,在國內簡直就是‘100’。”25歲的汪心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留在美國,在小圈子裏自我糾纏呢?”
汪心儀本科畢業於國內大學的國際關係專業,之後赴美繼續攻讀該專業獲得碩士學位。盡管一畢業就瀟灑回國,但她並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裸歸”。 攻讀碩士期間,汪心儀曾在當地一家谘詢公司實習,老板是美國人,促成中美公司項目,中間抽取傭金,因此常年需要中國實習生。“有點像皮包公司,是那種在國內根本不會去的。”汪心儀說,“文科生在美國求職,語言劣勢會被放大,和美國人相比,對中國比較了解算是唯一優勢。因此哪怕一個很小的美國公司,隻要有一個和中國相關的職位,都會讓中國留學生搶破頭。”
華人在美國開的公司也是中國留學生的一個選擇,但這種公司的目標客戶還是華人,比如地產中介、移民中介等。汪心儀畢業前找工作時,遇到過一個洛杉磯華人開的股票公司,號稱可以辦理H1B,這引起了她的興趣。誰知工作內容竟是給第一代講粵語的移民推銷股票,“騙”老人的養老錢。汪心儀說,“文科生在美國求職,轉來轉去還是要和中國元素扯在一起,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回國麵對真正的市場?”
汪心儀算是自主選擇回國發展的中國留學生,她現在是北京一家公司的互聯網分析師,談起回國一年來的感受,她對記者說:“很精彩”。在她看來,北京的機會很多,行業研討會、文化聚會、各種交流活動都可以參與,在美國的話就很局限,格局很小。汪心儀總結說,“回國要趁早,越早越好。美國那一套所謂的工作經驗在國內根本用不上,還得從零開始”。
不為身份,為機遇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由於美國各類行業的發展主要依賴科技和商業主導的產業,所以商業與金融行業、計算機與數學行業是崗位數量開放較多的領域。“技術含量”高的崗位通常是最適合中國留學生的就業選擇。
盡管並非“熱門專業”出身,蔣隆達還是幸運地拿到了美國一家上市公司的聘書。2013年他從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商學院畢業後,留在美國從事市場營銷方麵的工作。蔣隆達的高中是在肯尼亞的一所英國學校完成的,語言水平過硬。即便如此,他依然認為在美國找工作“很費勁”。蔣隆達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市場營銷方麵,單從語言上來說,中國學生就沒有優勢,而且本地人對當地市場情況更了解。”之所以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除了“幸運”,蔣隆達認為還得益於他從大二開始從未停止過的“實習經曆”。而大多數中國學生到大四才開始找實習,“這樣比較危險”。
與大多數中國學生在美求職是為了“拿身份”不同,蔣隆達則是“為回國創業積蓄能量”。在美國上市公司工作一年後,蔣隆達又跳槽到中信集團洛杉磯分公司,有了雙重背景的工作經驗,他於2016年選擇回國創業。蔣隆達現在的身份是NIPPO貿易公司(肯尼亞)總經理,兼任肯尼亞浙江商會秘書長,他的工作內容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把中國的民營企業帶到非洲,開拓非洲市場。他說,“在美國工作時積累的經驗,在非洲更能凸顯出優勢,未來至少10年,我要往返中非之間,促進貿易合作。”蔣隆達說,哪裏有市場、哪裏有空間,他就去哪裏,“美國顯然不是”。
“裸歸”成敗,重在規劃
白皮書稱,如果不具備美國職場所需的“硬技術”和“軟技能”,很難戰勝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更不用說與美國本土學生競爭。而中國留學生往往專業方向定位不準,不清楚本專業的就業前景、求職難度和崗位要求等細節,缺乏職業發展的觀念,沒有設計好職業發展路徑,致使大部分留學畢業生“裸歸”。
白皮書中的問卷調查顯示,隻有不到20%的中國留美學生對自己未來的3至5年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計劃;超過60%的學生回答“不清楚”和“不太清楚”;接近30%的學生表示“從未想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裸歸”是出國留學發展到今天出現的一個必然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的結構和數量本身發生了很大變化。2007年之前國外的簽證製度比較緊,頂尖人才才有資格;2007年之後中國留學人口開始井噴,中等學生也有了出國機會,甚至在國內根本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也能把出國留學當成出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九成“裸歸”並不奇怪,要以平常心看待。熊丙奇認為,但“裸歸”現象應該給家長和學生帶來反思,出國留學到底是為了什麼?“一定要做好整體規劃,不要盲目從眾”。
美國教育谘詢公司引知的CEO喬爾·巴特裏(Joel Butterly)則認為中國學生選擇“裸歸”不是因為想留卻留不下來,而是因為他們對在美工作起薪的期望值較高。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往往對自己的薪水期望值高於在國內的畢業生。而美國的就業形勢相對不太樂觀,哪怕是美國公民也麵臨嚴峻挑戰,外國人更是難上加難。對於有意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喬爾·巴特裏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選擇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領域作為專業和就業方向;第二,若想在美國工作,可以考慮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方向;第三,擁有研究生學位對在美國就業會有較大幫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