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2021浙江高考語文試題解析
2022-05-26
作者:
關注掌上高考


溫馨提示:模擬誌願填報用掌上高考,信息豐富準確,一鍵生成“衝-穩-保”誌願。點擊此處,開始精準填報吧!

  2021浙江高考語文真題及參考答案

  語文試題

 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 各種春菜在田間地壟悄然探出頭,嬌弱的身子輕輕搖曳(yì ),而稚嫩的豌豆尖更是惹人喜愛,葉子清澈通透如翡翠薄片,莖上嫩須迎風輕顫(chàn ),引逗著人們去采擷。

  B. 創新型國家建設不是一蹴(cù )而就的,需要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摒(bǐng )棄拜金主義,以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精神,幫助青少年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攻堅的人才。

  C. 《典籍裏的中國》用追根溯源、旁證博引的方式馳騁(chěng )上下五千年,從文明的起源講到現代傳承,讓觀眾眼界大開,堪稱當下文化節目的扛(gāng )鼎之作。

  D. 那些或坐落於安靜的小鎮古街、或藏身在喧囂的商業密林的個性實體書店,在充滿競爭的時代執拗(niù )生長,規模不大卻洋溢著審美情趣,足以讓靈魂片刻棲(qī )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搖曳”的“曳”讀音錯誤,應為“yè”;

  B.“摒棄”的“摒”讀音錯誤,應為“bìng”;

  C.“旁證博引”的“證”字形錯誤,應為“征”。

  故選D。

  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下麵小題。

  【甲】中國傳統工藝設計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對於器物的形狀、質地、色彩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樸到渾然天成,不露聲色,也可以繁複,精美到無以複加。 【乙】“過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無論是天潢貴胄,還是黎民百姓,家裏或許都會有幾件稱心如意的工藝品,點綴他們的“慢生活”。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溫度的傳統工藝家具與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宮殿、宅第、民居中,還在熱衷傳統工藝設計的美術家手中不斷傳承。 【丙】家具、器物、雅玩裏不僅僅蘊藏著中國傳統工藝源遠流長且不斷革新的豐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虔誠態度。

  2. 文段中的加點詞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聲色 C. 或許 D. 留存

  3. 文段中畫線的甲、乙、丙句,標點有誤的一項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分析】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

  A.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本處指古人對於器物的形狀、質地、色彩的追求不知疲倦,所以運用正確。

  B.不露聲色:心裏的打算不在說話和臉色上顯露出來。這裏的陳述對象是器物,是說器物的拙樸,而不是指人,所以不露聲色運用錯誤。

  C.或許:也許,不一定的意思。這裏是指無論是天潢貴胄還是黎民百姓家裏也許都會有幾件稱心如意的工藝品,所以運用正確。

  D.留存:存留、保存。本處指那些傳統工藝家具與器物除了保存在一些宮殿、宅第、民居中,還在熱衷傳統工藝設計的美術家手中不斷傳承,所以運用正確。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C.“分號”運用錯誤。“不僅僅……更”表示遞進關係,並非兩個並列句子,中間的“分號”應該改為“逗號”。

  故選C。

  4.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一些平台正通過減少不必要中間環節,提升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用戶不但能享受到更低價格和更新鮮的農產品,還能促進農民增收以及通過再投資改善生產。

  B.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自覺承擔起調動各種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場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為中國價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礪前行。

  C. 近期,公安部聯合主要媒體網站持續推出反詐騙係列報道,不斷加強社會宣傳,擴大宣傳精準性,構建立足社區、覆蓋全社會的宣傳體係,掀起全社會共同反詐騙的熱潮。

  D. 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應該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製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城市在職科技人員,退休人員積極參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並修改病句的能力。

  A.“用戶不但能享受到更低價格和更新鮮的農產品”是錯誤的。首先,“不但”語序不當,應將“不但”放到“用戶”前麵;其次,在“用戶”前麵加上“使”,否則屬於中途易轍。

  B.“承擔起調動各種文化力量、科技力量以及市場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為中國價值更受世人尊重”是錯誤的。“承擔”缺少賓語中心語,應在最後加上“的重任”。

  C.“擴大宣傳精準性”是錯誤的。“擴大”和“精準性”搭配不當,可將“擴大”改為“提高”。

  故選D。

  5. 下列各句中,表達不得體的一項是( )

  A. 使用公筷廣告:長筷短筷,筷筷都是你我的愛。

  B. 論文答辯致謝語:感謝聆聽,敬請專家評委指教。

  C. 垃圾分類宣傳語:各得其所,細微處的文明之光。

  D. 經典閱讀推薦:智慧火源,值得為之付出熱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

  B.“聆聽”是錯誤的。聆聽是指集中精力認真地聽。指虔誠而認真地聽取,帶有尊敬被聽者的色彩。而且,這個詞是由聽講者使用的。而這裏麵是指專家和評委聽自己的論文答辯,使用錯誤。

  故選B。

  6. 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題目。

  近來,各種題材的微紀錄片大量湧現。從養胃的美食到養眼的國寶,從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熱血的脫貧奇跡,從平凡的剃頭匠到偉大的人民英雄,微紀錄片以小切口、短時長記錄真實、探索未知,呈現自然、關照社會,在講好中國故事、書寫新時代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食類紀錄片向來最受歡迎。如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不僅帶觀者吃遍全國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鄉愁,一句“隻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不知打開了多少人的味覺記憶。

  美食養胃,國寶養眼。2017年,《如果國寶會說話》橫空出世,該片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將精美與精彩濃縮在5分鍾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關話題,“國寶熱”持續至今。

  微紀錄片這一新型紀錄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個人的身邊,記錄典型人物,宣傳地方風物,傳承文化記憶,聚焦特別主題,定格了多彩中國的一個個精彩瞬間,用鏡頭把各地的亮色呈現給相對固定在一地的受眾。以小角度記錄人生和社會百態,為時代畫像。

  (1)給上文擬一個標題,不超過15個字

  (2)“真實性”,是微紀錄片的基本要求。根據上文,談談對微紀錄片“真實性”的理解。要求:語言簡明、準確。

  【答案】(1)示例:①微紀錄片:小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②為時代畫像的微紀錄片

  (2)①內容真實。如:取材於百姓日常或傳統文化。

  ②手法寫實。如:用鄉愁情結喚醒美食共鳴;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解析】

  【分析】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的能力。

  本語段的陳述對象是微紀錄片,然後說到微紀錄片具有小視角、短時長的特點,並且起到講好中國故事、書寫新時代、記錄多彩中國一個個精彩瞬間和記錄人生和社會百態、為時代畫像的作用。概括題目時首先要體現文段的陳述對象,比如本文的陳述對象是“微紀錄片”,然後再體現其特點和作用,如微紀錄片可以為時代畫像。因此標題可以為:“為時代畫像的微紀錄片”,或者是“小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2)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對文中重要信息的篩選概括能力。

  作為紀錄片,它的“真實性”無非表現為內容的真實和記錄方法的真實,考生可以根據這兩個方麵從文中去篩選有關內容。

  第一段介紹的是微紀錄片的內容,“從養胃的美食到養眼的國寶,從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熱血的脫貧奇跡,從平凡的剃頭匠到偉大的人民英雄,微紀錄片以小切口、短時長記錄真實、探索未知,呈現自然、關照社會”,可見它記錄的是典型人物,宣傳的是地方風物,傳承的是文化記憶,而這些都取材於百姓的日常或傳統文化,所以從內容上來說微紀錄片體現了真實性。

  再看手法的真實,第二段主要介紹美食類紀錄片,“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不僅帶觀者吃遍全國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鄉愁,一句‘隻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不知打開了多少人的味覺記憶”,真實記錄美食和與之有關的故事、情感;第三段介紹國寶,“《如果國寶會說話》橫空出世,該片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將精美與精彩濃縮在5分鍾的短片中”,《如果國寶會說話》用文物講述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真實呈現國寶與文明的狀況。可見微紀錄片的寫實手法體現了真實性的特點。

二、現代文閱讀(共30分)

  (一)(10分)

  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們讀到的散文多數充滿回憶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場際遇、一位親人、一隻寵物……寫作者回到書桌在回想之中開始寫作。當然有著具體的情節、場景和片段,但寫作者的視角,往往是從終點望向來路;讀者清楚或隱約地知道,一切,屬於過去完成時態。

  我想特別強調這個詞:時態。

  我們假設,事件發生的完整順序是從1排列到10。小說從中間起筆很常見,甚至隻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聲都隱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順序的顛倒、錯位與疊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說的情節不斷走動,我們仿佛聽到金屬指針每分每秒製造的尾音,懸念和陡峭的轉折隨時隨地醞釀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處理時序呢?是站在終點位置平行回望,從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無論1和10之間相距多遠,我們總是忙於在事件結束之後,開始“事後諸葛亮”地講道理。當小說的時態進行自如變換的時候,作家需要躍起,跳離原地,這時出現了平麵之上的點,使 敘述多維和立體。許多散文寫作者相對懶惰,缺乏彈跳的運動能力,作品平鋪直敘,相當於扁平的二維世界。一切,隻是為一錘定音的 “道理”做鋪墊,所以對從1到10的整個過程,往往進行潦草而劇烈的概括,就像壓縮餅幹一樣,隻剩幹燥、單調和基礎的維生熱量,卻喪失了新鮮的水分和味道。這樣的散文寫作,形同製作標本。

  正在進行時的好處是什麼?把讀者淩空抓起來,直接扔進敘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憶體小說,也強調情節和細節帶來的效果逼真的還原體驗。小說家要帶領讀者在豐富、複雜、緊張、多變的仿真景況中做出臨場反應。而這種技術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遺忘。也許散文更多跟個人經驗相關,經驗都是過去的,而我們又急於把經驗中的“道”提煉出來。

  所謂進行時態的散文寫作,不僅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當讀者迷惑:現在有些散文為什麼寫得像小說?是對小說的借鑒嗎?我認為不是。問題的核心在於進行時態的介入。隨著散文表述時態的變化,散文的場景、結構、節奏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散文以正在進行時態來構思和描寫,就不像過去那麼四平八穩,可能出現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轉。少了定數,多了變數;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懸念埋伏;更注重過程和細節,而非概括性的總結。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不像數學一樣有著公式和標準答案,而是具有難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爾是唯一的,過程也依然能有多種、多重、多變的解決方案。

  我們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難,寫好並不容易。散文的耗材嚴重。人生的經曆密如叢林,開始做家具,很快隻能做筷子,後來就隻夠做牙簽的,最後幹脆沒柴燒了。假設我們改變散文的構思和表達方式,就能夠更“環保”地使用材料。進行時態式寫作,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部分緩解散文的資源性匱乏。

  就像散文長度的變化不僅是字數疊加,而且帶來了重要的結構之變一樣。我認為時態之變,也會為散文讀者帶來更為生動而複雜的審美體驗。以正在進行時態寫作!對於寫作者來說,散文不僅有終點的視角,也有途中的視角;對於讀者而言,散文時態的改變,使他們的角色從旁觀到參與,從被告誡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現“此時此刻”,這使我們不會忽略沿途的風景;“現在”,連接過去的屐痕,也指向未來的光亮。

  (周曉楓《散文的時態》,有刪改)

  7. 下列對文中“進行時態”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散文家和小說家一直掌握著運用進行時態寫作的技術手段,他們可以帶領讀者在仿真的敘述情境中體驗豐富、複雜、緊張、多變的逼真效果。

  B. 進行時態的特點是能借鑒小說的寫法,使散文更像小說,並使散文的場景、結構、節奏都發生相應改變,它既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C. 以進行時態來構思和描寫,寫作者的敘述不再四平八穩,作品也不再平鋪直敘;讀者的角色也有改變,從旁觀到參與,從被告誡到共分享。

  D. 表現“此時此刻”,敘寫“現在”,強調細節描寫和內容虛構,這些是散文創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以進行時態寫作。

  8.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小說創作應該遵循“冰山理論”,通常從故事的中間起筆,甚至隻有情節的主要部分,將故事的前史和尾聲都隱藏在文字之中,使情節曲折有致。

  B. 散文時態改變之前,寫作者通常會按事件發生的完整順序從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是扁平的二維世界,整個寫作形同製作標本。

  C. 文學不同於數學,沒有公式和標準答案,有的是難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爾是唯一的,過程也不會隻有一種解決方案,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D. 散文時態的變化,可以改變散文的構思和表達方式,可以為讀者帶來更為生動而複雜的審美體驗,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緩解散文資源性匱乏狀況。

  9. 上文所說的“敘達多維和立體”在小說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現?

  【答案】7. C 8. A

  9. ①順序的顛倒、錯位與疊加。②有意外,有翻轉。③重過程,多視角。

  【解析】

  【分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A. “散文家和小說家一直掌握著運用進行時態寫作的技術手段”錯。原文的表述是“小說家要帶領讀者在豐富、複雜、緊張、多變的仿真景況中作出臨場反應。而這種技術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遺忘”,可見散文家並沒有“一直掌握著運用進行時態寫作的技術手段”。

  B. “進行時態的特點是能借鑒小說的寫法”錯。原文表述是“現在有些散文,為什麼寫得像小說,是對小說的借鑒吧?我認為不是”,可見“借鑒小說的寫法”說法錯誤。

  D. “強調……內容虛構……必須以進行時態寫作”錯。原文表述是“即使是回憶體,小說也強調情節和細節帶來的效果,逼真地還原體驗”,並未強調“內容虛構”;另外“必須”的說法過於絕對,原文是說運用進行時態寫作能夠達到某種效果,但並未說要達到這種目標隻能使用進行時態。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並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小說創作應該遵循‘冰山理論’,通常從故事的中間起筆,甚至隻有情節的主要部分……”錯。原文的表述是“小說從中間起筆很常見,甚至隻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聲都隱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順序的顛倒錯位與疊加也是常用手段”,“很常見”並不等於“應該遵循”。

  故選A。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題要求分析“敘述多維和立體”在小說和散文中的表現。

  先看在小說中的表現,相關內容在第三段,“小說從中間起筆很常見,甚至隻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聲都隱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順序的顛倒錯位與疊加也是常用手段”,可概括出“順序的顛倒錯位與疊加”;

  再看在散文中的表現,相關內容在第七段和第九段,“散文以正在進行時態來構思和描寫,就不像過去那麼四平八穩,可能出現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轉。少了定數,多了變數;不是直接接翻底牌,而是懸念埋伏;更注重過程和細節,而非概括性的總結”,可概括出“有意外,有翻轉”;“以正在進行時態寫作,對於寫作者來說,散文不僅有終點的視角,也有途中的視角;對於讀者而言,散文時態的改變,使他們的角色從旁觀到參與,從被告誡到共分享”,可概括出“重過程,多視角”。

  (二)(20分)

  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下麵小題。

  麥子

  紅柯

  他們住在祖國邊疆曠野中的土房子裏,要一直守護下去。不管是誰,問他們搬不搬走?他們都說要住下去。當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麼辦呢?你前腳走,草就後腳跟過來,這兒的草有多凶哇,你剛轉個身,它們就爬到窗戶上,往屋裏鑽。”老頭脾氣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頭總以為他住的是宮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來,房子周圍的樹就不怎麼高。這兒的樹都是矮個兒,都是那種憨厚的榆樹,樹杈很多,葉子很密,就是長不高。風大。樹像綠獅子,毛發紛亂,瘋狂地撲打風,風疼得滿地打滾,躥到天上,發出長長的哨音,又跌落到窪地裏發出猛獸似的嗥叫。風嗥叫起來,地都動呢。老頭嚇唬老婆婆:“樹抽打它們呢,樹是老天爺的鞭子,老天爺要抽它們,它們隻能哇哇亂叫。”老婆婆戰戰兢兢:“老天爺為啥抽它們?”老頭說:“誰讓它們亂跑,老天爺可容不得誰整天亂跑。”

  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裏,老頭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麥田裏,麥子嘩嘩響起來。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雲朵上,雲就像戴了金籠頭,雲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淨遼闊的蒼穹上吃草,雲吃草的聲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麥穗呢。她的手像一隻跳鼠,跳到麥芒上,麥芒濃密綿長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觸摸到夏天最美麗的地方。

  麥子在老婆婆掌心裏顫動。

  老婆婆的手黃巴巴的,長滿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黃的繭,那些繭豆真大呀,又圓又壯實,比麥粒兒大,比麥粒兒好看,就像一顆小太陽。大漠的太陽都這樣子,小小一點,原野就像合起來的手掌,太陽在金色的指縫間回落。有時太陽會掛在樹梢上,掙紮半天也掙不脫,把樹都拉彎了,茂密的樹梢牢牢地抱著太陽不肯鬆手,就像一個粗野的漢子緊緊抱著他心愛的女人。

  老婆婆的額頭閃動著快樂的光芒,發出夢囈般的叫聲:“長高了,長胖了。”老婆婆搓開一隻麥穗,麥粒肥肥胖胖,軟乎乎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老婆婆用手輕輕拍打著:“哭哇哭哇,快哭上一聲。”

  老婆婆曾生過一個孩子,那孩子夭折了。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生過孩子。

  那時,他們年輕力壯,老頭自己動手做了幾隻木碗,換了一口大鍋,好像他們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說:“拿什麼養活他們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們這裏,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邊是遼闊的原野。

  曠野無邊無際,伸向遠方,好多年以後,從大城市來的洋學生把這遼闊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頭不知道什麼太平洋,老頭隻知道他要養許多娃娃,老頭就從太平洋開始的地方墾荒。老頭端著簸箕 ① 把金黃的麥種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時分,泥土波濤洶湧就像沸騰的金屬。老頭的手臂跟鷹一樣伸向蒼穹,把落日給遮住了,手臂粗壯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隨即發出一陣粗重的刷刷聲。麥種的大網捕獲了土地,肥大的土塊跟魚群一樣跳起來,向四周奔竄。太陽落下去,麥子升起來。

  老頭端著空簸箕,眼睛充滿夢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團部接受重要任務。他已經30歲,他在農場最偏遠的地方開荒種地,領導想起了他的婚姻問題。傳他去團部的重要任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他騎馬跑了三天三夜,趕到團部。他喊報告進去的時候,政委正給一個青年女子談話,政委的臉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卻眉是眉眼是眼,長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說:“怪我無能,沒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轉身走了。他勸政委別生氣:“那麼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適合我。”政委吃驚地看他,他說:“我那地方需要結實的女人,跟馬一樣結實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說:“你要身體棒的,還真有一個,長相差些,心靈絕對美。”

  他很快就見到那個大塊頭女人,他們在豬圈見麵的,她是炊事班長,兼管豬圈。她接觸過好幾個男的,都沒談成。她跟豬呆在一起,那些豬個個肥壯無比。大家發出驚歎:誰跟她過日子,誰就能肥壯起來。就是沒人動這個念頭。他們見麵,她就說:“你這麼壯,你還來找我。”他說:“誰不想壯。”“你想壯?”“我想壯。”“你找對人啦。”

  他們就這麼說好了,她跟他走。她騎上團部最好的大白馬,跟他走了。

  走進荒漠她就顯出優勢,她在空曠荒涼的景象中亮麗起來,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讓到前邊,她圓渾渾的長脖子跟枯死的胡楊打個照麵,胡楊就亮起來。堅實的木紋顯得很清晰,她整個龐大的身軀一下子讓大荒漠充滿了生機。

  女人和駿馬走在太陽的穀地裏,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沒想到他能娶這麼大一個媳婦兒,一個頂三個。

  “你說我一個頂三個。”

  “三個女人才頂你一個。”

  “從來沒人這麼說過我。”

  “我是你男人才這麼說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這麼說我,我喜歡你這麼說我。”

  跟那個年代所有的邊疆故事一樣,他們的洞房在地窩子裏。他們說:“我們雖然住的是地窩子,但我們種的是太陽。”麥子生長的樣子就像太陽升起來……

  長滿穀地的麥子,大片大片的麥子……太陽落下去,麥子長起來。

  老頭端著大簸箕,麥種撒光了,簸箕裏還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來啦。老婆子開門啊。”泥土金閃閃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們是簸箕命。”

  他們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紋的紋路,沒有一隻鬥,全是簸箕。鬥才聚財,簸箕不聚財。老婆婆說:“咱不要財。”老婆婆搓開一隻麥穗,搓出幾十顆胖乎乎的麥粒,輕輕拍打著:“哈哈我有這麼多孩子。”

  (有刪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條編的器具,三麵有邊沿,一麵敞口,用來簸糧食等。

  10. 第二自然段描寫環境有何用意?

  11. 賞析文中畫線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藝術效果。

  12. 小說用多種風格的人物語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麵的品格,試作分析。

  13. 探究“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0. ①交代背景,寫環境的惡劣,突出守護邊疆荒漠土地的艱難。②襯托人物,用環境的惡劣襯托主人公守土的頑強精神。③暗示主題,通過寫整天亂跑的風“挨打”,揭示堅守邊疆土地的重要性。

  11. ①把麥田裏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寫出她戰勝惡劣環境的強悍性格和守護領土的強烈意識。②把老婆婆撫摸麥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寫出了她對麥子的深深愛意和對豐收的喜說。③用麥子的金光鋪灑原野,象征豐盈的生命是守護邊疆的希望。

  12. ①質樸的語言,塑造主人公長期守土的堅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語言。

  ②詩化的語言,塑造主人公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品格,如“我們種的是太陽”。

  ③含蓄的語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獻品格,如“我們是簸箕命”。

  13. ①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②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③揭示紮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的主題。

  【解析】

  【分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主要是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暗示主題等作用。

  先看第二段環境的特點。“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來,房子周圍的樹就不怎麼高”,房子矮小,說明他們的居住環境差;樹都長不高,隻能長那種生存能力強的榆樹,說明這裏自然環境惡劣;“風大。樹像綠獅子,毛發紛亂,瘋狂地撲打風,風疼的滿地打滾,竄到天上,發出長長的哨音,又跌落到窪地裏,發出猛獸似的嚎叫”,這幾句運用比喻和比擬手法,形象地寫出這裏“風大”的特點,通過寫樹被風吹得“像綠獅子,毛發紛亂”“瘋狂地撲打風”,還有寫風聲,“疼的滿地打滾”“發出長長的哨音”“又跌落到窪地裏,發出猛獸似的嚎叫”,通過描寫樹和風,更體現出自然環境的惡劣。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老頭和老婆婆在這裏堅守了一輩子,環境越是惡劣,越能夠襯托主人公守土的頑強精神。

  而老頭的話,“樹抽打他們呢,樹是老天爺的鞭子,老天爺要抽他們,他們隻能哇哇亂叫”“誰讓他們亂跑,老天爺可容不得誰整天亂跑”,則揭示出小說的主題,堅守邊疆土地的重要性。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藝術手法、欣賞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題幹提示從“比喻”和“象征”兩個角度賞析。

  先找出比喻,然後分析其效果。“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裏,老頭兒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這裏把麥田裏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豹子給人的感覺是強悍的,而守護領土的老婆婆不僅戰勝了惡劣的環境,頑強地在這裏生存並紮根,而且還能夠守護麥田,守護領土,她有著猶如豹子一般強悍的性格和守護家園的強烈意識,充滿了力量;“老婆婆摸麥穗兒呢。她的手像一隻跳鼠,跳到麥芒上,麥芒濃密綿長,就像夏天的睫毛”,把老婆婆撫摸麥子的手比喻成跳鼠,跳鼠的特點是善於跳躍,很活潑,這個比喻寫出老婆婆在撫摸麥子時心情的愉悅,寫出了她對麥子的深沉愛意和對豐收的喜悅。

  再看象征。“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雲朵上,雲就像戴了金籠頭,雲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淨遼闊的蒼穹上吃草,雲吃草的聲音很柔和,窸窸窣窣”,這裏的“金光”帶有象征性質,金光讓榆樹葉子“油汪汪的”,充滿了生命力;金光讓雲朵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它們“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淨遼闊的蒼穹上吃草”,而且吃草的聲音很柔和,一派和平的美好氣象。是老頭和老婆婆用他們的生命守護著這片土地,帶了這這片土地生命的希望。這裏用麥子的金光普照原野,象征豐盈的生命是守護邊疆的希望。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語言特點及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

  人物語言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文中的老頭和老婆婆是駐守在邊疆的領土守護者,他們在這裏耕種土地,守護土地,因此他們身上有著農民般的質樸和堅毅,如第一段,有人問他們搬不搬走時,“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麼辦呢?你前腳走,草就後腳跟過來。這兒的草有多凶啊,你剛轉個身,他們就爬到窗戶上往屋裏鑽。’老頭兒脾氣躁:‘往哪兒搬?我搬走,你住呀。’”人物語言都很直接、質樸,能夠塑造主人公長期守土的堅毅品格。

  能夠在這樣艱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兩位老人的性格都很樂觀堅強,並且作品也表現了他們浪漫的一麵,因此文中有些語言就有詩化的特點,如“我們雖然住的是地窩子,但我們種的是太陽”“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來啦”,詩化的語言,塑造主人公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品格。

  文中的兩位老人,他們獻身邊疆,但他們自己並不覺得自己多麼偉大,文中一些含蓄的語言恰恰能夠塑造他們大美不言的奉獻品格,如“我們是簸箕命”,還有老婆婆說的“咱不要財”,都能含蓄地表現出他們的奉獻精神。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寫老婆婆在麥田裏行走,她撫摸麥子,就像撫摸自己的孩子一樣;並由麥粒“肥肥胖胖,軟乎乎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引出關於他們失去孩子,把麥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的情節;第十到十一段描寫老頭種麥子的情景;然後回憶他們見麵和結婚的情節,寫他們從結婚以來就一直種麥子;結尾寫他們對土地的熱愛,仍然沒有離開麥子,“老婆婆搓開一隻麥穗,搓出幾十顆胖乎乎的麥粒兒,輕輕拍打著:‘哈哈,我有這麼多孩子’”。可見“麥子”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

  “麥子”也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文中這樣描寫他們,“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裏,老頭兒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老頭兒端著簸箕,把金黃的麥種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時分,泥土波濤洶湧就像沸騰的金屬。老頭兒的手臂跟鷹一樣伸向蒼穹,把落日給遮住了,手臂粗壯的黑影頭落到地上,隨即發出一陣粗重的刷刷聲”。他們就像文中所寫的“麥子”一樣,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一樣能夠紮根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生存下去。

  “麥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題,紮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文中這樣描寫,“豹子走在麥田裏,麥子嘩嘩響起來。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雲朵上,雲就像戴了金籠頭,雲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淨遼闊的蒼穹上吃草”,寫老婆婆用她的強悍的守護給予了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麥子的大網捕獲了土地,肥大的土塊兒跟魚群一樣跳起來,向四周奔竄。太陽落下去,麥子升起來。老頭兒端著空簸箕,眼睛充滿夢幻般的光芒”,“長滿穀地的麥子,大片大片的麥子……太陽落下去,麥子長起來”,描寫他們種麥子的情景,“麥子”就是“太陽”,是“希望”。這樣寫生動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40分)

  (一)(20分)

  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完成下麵小題。

  答謝景山 ① 書

  [宋]蔡襄

  襄頓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數十篇,其間景山所稱道而仆所不願為者,因事往問,幸而時中,欲景山思而從之,不敢陳於文辭也。近蒙示書,盈千百言,引喻稱類,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終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於人,亦某過之大者也。

  某嚐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語於人,今而曰:“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某謂由道而學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於道者多矣,是故道為文之本,文為道之用。與其誘人於文,孰若誘人於道之先也?景山前書主文辭而言,故有是雲,襄豈敢鄙文詞哉?顧事有先後耳。襄之為文,無能過人,其句讀高下,時亦類乎古人,無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務以文詞求於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於有位,於道為無枉。古之人重其自進,我仕且困墜,求知於人無愧。”又雲:“在數頃田,必歸耕海上。”景山何樂於自進,而勇於自退乎?是未離乎躁也。妄者易進而難退,狷者難進而易退,妄與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於進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進為比,苛有異於襄之說,雖前世重人,襄不從矣,其稱仲尼、佛肸 ② 召而欲往,孟子不遇於魯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顛躓,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憤意外之橫辱。”斯亦景山未之思與?夫聖人之言,吾畏之;賢者之規,吾愧之。有人加言於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聖人賢者之說,吾畏而且愧焉;其言異於是,吾將憫之,豈暇受而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憤之心日益損矣!景山又雲: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複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如景山且不能見信,尚何望於眾人?雖然,襄無求信於人,自信甚明。身之窮泰,不得而知之,為學遠近,力窮則已,其所自信者,不卻行而利動也。今日視前日,猶能樂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慮益廣,豈肯舍所樂而從所恨哉!

  與景山別久,思一相見,以道所懷,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於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於屢告也。不宣。襄頓首上。

  (選自《全宋文》)

  【注】①謝景山: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天聖二年(1024)進士,官許州法曹,有《謝景山詩集》。②佛肸(xǐ):人名,與孔子同時。

  1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特唱於人 唱:稱道,讚揚。

  B. 某嚐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 病:批評,不滿。

  C. 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從。

  D. 而恨其所不至 恨:遺憾,後悔。

  1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困於道者多矣 移其栗於河內

  B. 委乎天而特用者也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C. 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雲

  D. 以道所懷 作《師說》以貽之

  1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認為,“道”是“文”的銀本,“文”是“道”的體現,對謝景山沉溺文辭,倒置文道的寫作傾向,抱有質疑、商榷的態度。

  B. 謝景山年過四十,仕途不順、感歎世間少有知己伯樂,怨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於以文求進,卻又輕言放棄,常常急躁不安。

  C. 作者希望謝景山能潛心向道,增進才識,不輕易為他人言語議論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進的方式,不攀附孔、孟聖人。

  D. 本文采用逐層辯駁的手法,表達作者淡泊名利,樂學自信,溫厚雅正的處事態度,行文真誠坦蕩,理直氣剛。措辭精確凝練。

  17.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今 雖 諄 諄 其 詞 非 求 勝 於 景 山 蓋 陳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為 非 是 也 誠 以 為 非 是 幸亦 語 焉 襄 不 敢 憚 煩 於 屢 告 也

  1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話。

  (1)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

  (2)襄又複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

  【答案】14. A 15. D 16. C

  17. 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於景山/益陳己之所守/抑未知親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於屢告也

  18. (1)(我)學習他們的精神,又學習他們的文詞,還擔心什麼呢?並且(我)愛好韓愈的文章。想誘導他人與自己一樣喜愛。

  (2)我又再次讀信,更加感慨,難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錯嗎?

  【解析】

  【分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A.本句意為:隻是您能帶頭倡導他人。唱,通“倡”,倡導。

  故選A。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辨析文言虛詞含義及用法的能力。

  A.介詞,被;介詞,到。

  B.連詞,表並列;連詞,表轉折

  C.副詞,表假設,如果;動詞,像。

  D.兩個“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

  C.“不攀附孔、孟聖人”錯誤,原文“其稱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見,作者並不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請朋友不要相信前世重人所說的孔孟也汲汲營營試圖自謀仕進的說法,並為孔孟辯解他們不過“委乎天而待用者也”,並非自謀仕進。

  故選C。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句意為:如今雖然言語誠懇反複告誡,並不是想要求得勝過景山,隻不過是陳述我自己所堅守的道義;又不知道景山認為是正確還是錯誤。如果你真的認為不正確,幸虧我也已經說給你聽了,我不敢再多次煩擾你了。

  “諄諄其詞”其實是“其詞諄諄”,指言語懇切,形容詞謂語其後不帶賓語,在其後斷開。

  “景山”作“勝於”的賓語,在其後斷開。

  “己之所守”作“陳”的賓語,在其後斷開。

  “也”字表句末停頓,在其後斷開。

  “非是”作“以為”的賓語,在其後斷開。

  “焉”字句末語氣助詞,在其後斷開。

  最終劃分為: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於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於屢告也。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關鍵詞:(1)師:學習。意:精神。詞:文詞。何患:患何,擔心什麼。嗜:愛好。同:與……一樣。所樂:所喜愛的。

  (2)複:再次,又。益:更加。悲:感慨。豈:難道。行己:自己立身行事。謬:錯誤。與:通“歟”,句末語氣助詞,可譯為“嗎”。

  參考譯文:

  答謝景山書

  蔡襄頓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幾十篇新文章,這中間景山你所稱讚而我不願意做的,通過一些事情而前往問詢,幸而不時切中,想讓景山你思考並聽從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辭中陳述。最近蒙受您給我寫信,滿滿千百字,引喻稱類,猶如固守信念而絕不動搖的樣子。我想要始終不說出來,然而如果景山您頑固而不改變,隻是你能倡導他人,這也是我的大過錯。

  我曾經擔心景山你喜歡稱自己學習韓愈杜甫的筆法,對人說,如今說:“(我)學習他們的精神,又學習他們的文詞,還擔心什麼呢?並且(我)愛好韓愈的文章,想誘導他人與自己一樣喜愛。”我認為由學道而學文,隻要道理通達了,文章也就寫得好了;由學寫文章而到學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則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與其用文章誘導人,不如先用道理誘導人吧?景山上一次書信中主張文辭而說,因此我才說這些話。我哪裏敢輕視您的文詞呢?隻是事情有先有後。我寫文章,沒有能超過他人的,句讀的高下,有時也類似於古人,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又擔心景山嗟歎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憑借文詞來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說:“我憑借文章向皇帝尋求正道,對於尋求正道來說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謀仕進,我仕途將要困頓跌落,向他人尋求了解並沒有什麼值得愧疚的。”又說:“如果我有幾頃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歸耕田園。”景山為什麼樂於自謀仕進,而又勇於自我退隱呢?這是還沒有脫離浮躁心態啊。狂妄的人容易仕進卻難以退隱,狷介的人難以仕進卻容易退隱,狂妄與狷介,君子都不遵從。君子對於進退,隻看重道義罷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權之人的自我仕進來類比,如果他們的說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權之人,我也不會聽從的。他們稱孔子、佛肸被召見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魯侯重視,那麼這二者追求的是什麼呢?把自己的命運委托給上天而等著發揮才能罷了。

  又擔心景山憂慮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說:“並不是憂慮沒有得到好的官職,而是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這也是景山沒有考慮過的事嗎?聖人的話,我敬畏它;賢人的約束,我慚愧自己沒做到。有人對我評價,我把他的喜怒情緒放到一邊而分辨他話語中的歪曲或真實。如果他的言語符合聖人賢者的言論,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語和聖人賢者不同,我將會同情他,怎麼有空閑接受他的言論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聽取這個勸告吧,聽取這個勸告吧,悲憤抑鬱的心一天比一天損害你啊!景山又說:如果讓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現在這樣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讀信,更加感慨,難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錯嗎?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還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個呢?雖然這樣,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確。身處窘迫或泰達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學問的遠近,隻需要盡力就罷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趨利而動。如今看看從前的日子,尚且能夠為自己認為正確的高興,而遺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齡越增加而思慮得越廣泛,怎麼肯舍棄自己所喜愛的而遵從自己所遺憾的呢!

  和景山離別太久了,想著和你相見一次,來說清自己心中所懷著的想法。如今雖然言語誠懇反複告誡,並不是想要求得勝過景山,隻不過是陳述我自己所堅守的道義;又不知道景山認為不是這樣的。如果你真的認為不正確,幸虧我也已經說給你聽了,我不敢再多次煩擾你了。不公開說出這些。蔡襄頓首上書。

  (二)(8分)

  閱讀下麵這首詞,完成下麵小題。

  意難忘·山家

  [清] 吳偉業

  村塢雲遮,有蒼藤老幹,翠竹明沙。溪堂連石穩,苔徑逐籬斜。文木幾,小窗紗,是好事人家。啟北扉,移床待客,百樹梅花。

  衰翁健飯堪誇。把癭尊①茗碗,高話桑麻。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霜後橘,雨前茶,這風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爛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 用癭瘤狀木根所製的酒杯。

  19. 詞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一詞點出山家的生活狀態,可謂詞眼。

  20. 分別賞析上片的寫景藝術和下片的敘事藝術。

  【答案】19. (1). 隱士(農夫)(2). 爛漫

  20. 寫景藝術:①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從村塢、山家到室內,步移景換。②意象豐密,色彩和諧。“蒼藤老幹”“翠竹明沙”,構成明淨清幽之境。③以動寫靜,動靜結合。如“苔徑逐籬斜”。

  敘事藝術:①對比襯托。如“蓑翁”與“健飯”。②鋪陳寫實。如“高話”以下,一一敘寫山家生活。③以農家話語寫自適情態。如“汲水自澆瓜”。

  【解析】

  【分析】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詩眼的能力。

  上闋寫衰翁的居住環境在山野,室內陳設著文木製作的幾案,小巧的窗戶飾著紗,說明主人雖在山野也十分講究,讓人感到他是個富於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為隱士;下闋寫衰翁話桑麻、種柳澆地,也可理解是為農夫。

  下闕寫衰翁待客,寫了席間主客歡洽之情,啜茶飲酒,高話桑麻,去年自己耕種的山田收成極好,可以無憂無慮樂陶陶地過舒心日子了。生活豐富多彩,狀態極佳。故能表現這一狀態的詞應為“爛漫”。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詩歌上闋寫景。由步行向山家時沿途所見落筆。首句“村塢雲遮”寫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雲繚繞中依約可見。漸行漸近,寫看到一幢房子,小徑沿著籬笆斜伸過去,最後再到室內的陳設。詞的上片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移步換景的手法寫景;

  房子依水傍石,穩穩地臨溪而立,小徑生滿青苔,接著兩句是寫稍近些看到的老樹上纏繞著青青的藤蔓,翠綠的修竹映襯著溪邊的白沙,色彩鮮明可愛。用白描之筆富有層次地描繪了山家四周的環境和景物。描繪了隱士山家的幽靜環境;

  “苔徑逐籬斜”,小徑沿著籬笆斜伸過去,“逐”字化靜為動;“文木幾,小窗紗”“啟北扉,移床待客”動靜結合,表現農家生活的意趣,襯托出主人瀟灑出塵的品格。

  下片寫席間主客歡洽之情。隱士是個蒼老體弱的衰翁,卻出人意外地飲食健勝。作者用“衰翁健飯堪誇”一句來表示自己的驚奇,“衰翁”與“健飯”形成非常有趣的對比。

  老人十分健談,邊啜茶飲酒,邊興致勃勃地談起了農事。“把癭尊茗碗,高話桑麻。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霜後橘,雨前茶。這風味清佳”,一一羅列敘寫田家生活及農事,為鋪陳寫實的手法。

  “穿池還種柳”是說在池邊開溝引水,並種上柳樹,與下麵“汲水自澆瓜”都是老翁的農活。這兩句以農家話語寫老農的悠遊輕鬆,讓人羨慕隱逸生活的閑適。“這風味清佳”!這一句讚語非常口語化,老翁怡然而樂的神情躍然紙上。

  (三)(6分)

  根據《<論語>選讀》所學,結合下麵材料,完成下麵小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論語·陽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

  21. (1)第一則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愛人:在“顏淵,季路侍”章中,孔子表達了自己“愛人”的誌向,其具體內容是什麼?

  (2)第二則材料中,孔子說憎惡四種人,另舉一個孔子“惡人”例子。

  22. 有觀點認為,第三則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能夠使人有好名,能夠使人有惡名”。試舉例分析。

  【答案】21.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如:①鄉原,德之賊也,②巧言令色,鮮矣仁。

  22. 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曆史的定論。

  如: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麵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麵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貢獻,評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稱讚伯夷、叔齊“求仁得仁”,為“古之賢人”;批評季氏僭越禮製,開啟了禍端。

  【解析】

  【分析】

  【21題詳解】

  (1)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顏淵、季路侍”章中相關內容為: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故此處應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

  “惡人”即厭惡別人。此處可理解為孔子認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窮斯濫矣”,小人遭受困厄就會胡作非為;“鄉原,德之賊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壞者;“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相關觀點的能力。

  觀點是講仁愛的人,能夠使人有好名聲,使人有惡名聲。可理解為仁者本身有號召力,能得到人們的信服。故此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曆史的定論。

  比如孔子評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稱讚顏回賢德;

  孔子評論子產說:在他身上體現了君子的四種道德準則:“他約束自己行為謙恭嚴謹,他事奉君主敬業負責,他愛護百姓以實惠,他調度百姓遵循法度。” 說明“君子”決不是“老好人”的稱謂,更是做實事、會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詞;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麵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麵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為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貢獻,評定他是“仁者”。

  參考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別人。”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說:“隻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四)古詩文默寫。(6分)

  23. 補寫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隻選3小題)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遠,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論語》)

  (2)哀吾生之須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長終。(蘇軾《赤壁賦》)

  (3)__________________,下有衝波逆流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難》)

  (4)春花秋月何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5)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書懷》)

  【答案】(1). 士不可以不弘毅(2). 仁以為己任(3). 羨長江之無窮(4). 挾飛仙以遨遊(5).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6). 猿猱欲度愁攀援(7). 往事知多少(8). 小樓昨夜又東風(9). 星垂平野闊(10). 月湧大江流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詞語的書寫:弘、羨、挾、遨、猱、攀援、湧。

 四、作文(60分)

  24. 作文。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

  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

  ③不得少於800字。

  ④不得抄襲、套作。

  【答案】

  【範文1】

  樂得亦樂失

  浙江省諸暨牌頭中學高二(14)班 周柯汝

  得失到底是什麼?它看似是一對反義詞但它又好像是一個整體,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如得魚失熊掌,得熊掌失魚。我們常常為得而欣喜,又為失而哭泣。那麼得失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我想我們不應該把它看成—件事情的結束,也不應該把它完全看成另一件事情的開始,而是認為它是我們漫漫人生路的一個小小的插曲。我們不應該將得失局限於結果、開始,而應該更理性地看待它,視它為一個過程。

  如果你隻把得失看成終點,那你就很有可能沉溺於“得”的喜悅和“失”的沮喪當中,導致自己過於樂觀或過於悲觀。因為,假如我們汲汲於得,沉溺於個人的小天地裏,很可能造成短視,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假如我們沮喪於失,很可能禁錮了自己的思想、磨滅了意誌。而作為人生起步階段的我們,理當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堅定的不懼風雨的信念,否則必定是溫室裏的花朵,難以經受住日曬雨淋的考驗。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雖然失去了8年時間的閑暇之樂,但他得到了打破多項世界之最之“得”,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尊重。他這種不拘泥於個人一時之“失”,無私地獻身於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的精神,是我們青年學子學習的楷模。

  將得失看成起點,是豁達看待得失的表現,能讓我們有繼續迎接挑戰的決心和勇氣。這種不滿足於一時之“得”和不懼於一時之“失”的態度,是謙遜和有抗壓力的表現,是我們青年人應該打磨的良好品質。90後留學生曹原,不懼實驗的一次次失敗,最終成就了石墨烯研究的驕人成績。假如,他一遇實驗失敗,就灰心喪氣,唉聲歎氣,那麼就不可能超越權威的觀點,獲得突破性的發現。

  但我認為隻有將得與失看成自己人生的一個過程的人,才算得上成功的人。因為隻有這些人,才能真正理性地看待得失。愛因斯坦在研究光電效應和原子核時提出的量子力學理論,遭遇了同行們的不理解,認為理論是荒謬的,他因此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科學界的怪胎”。為什麼?因為他違背了經典的物理理論。但他並沒有因此沉淪,而是把這些看成他研究的一個小小的部分。他帶著自己得到的實驗結果和人們對他的謾罵繼續他的驗證,最終他的那套完整的震驚全人類的量子力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為後來人們對宇宙、微觀世界的探究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隻有理性地看待得與失的人,才能繪出璀璨的人生圖畫。

  在這個奮進的新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理性地看待得與失,積極調適自己的心態,共譜時代和諧奮進的樂章,彙聚成時代砥礪奮進的交響樂,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我們的青春韶華,才不會辜負這個百年難得的時代機遇。

  把得失看成終點的是狹隘的,把得失看成起點的是豁達的,把得失看成過程的人是理性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當一個理性的人。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得失,不斷自我調適心態,彙聚成時代奮進的合力。

  【範文2】

  得失之間盡顯人生智慧

  李驕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得到失去,輪回流轉,如同福禍相倚,時為終點,時為起點,時為過程。

  倘若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想必會走入樂觀與悲觀兩種極端的結局,終於得到便快樂滿足,最終失去便傷心難過,難免大喜大悲;倘若把得與失看成起點,在得到的開始即刻想到終將有一天會失去,在失去的那一刻立即又要立誌未來必須得到,抑或傷春悲秋,抑或疲於奔命。

  在我看來,得失之間,行而不輟,是為過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在《偶題》中如是說,寫文章的成敗甘苦得失,惟有自己心裏曉得,曾患得患失於“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在得失之間,選擇了過程。推想曆代文人墨客的文學創作,皆是如此,要不然怎麼會有“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怎能會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的斟酌得失的佳句呢?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無論賽場上的冠軍,還是商場上的贏家,或是職場上的靜英,每個成功者在博得掌聲、笑聲和鮮花的前前後後,無不付出了許許多多的汗水、淚水和艱辛。誠如冰心在《成功的花兒》中所說,成功的花兒,人們隻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得從失中來,有失總有得。今天的事業有成,離不開昨天的含辛茹苦;現在的辛勤耕耘,孕育著未來的豐收在望;或許你犧牲的是自我,贏得的確是人心。正所謂:失之桑榆,收之東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曾經十二連勝的中國女排,在最近的世界排球錦標賽中連輸三場,痛苦和唏噓之餘,我想,這支暫時失去勝利的年輕隊伍,得到的更多應該是鍛煉和意誌力。

  得失難兩全,取舍須三思。誠如你渴望金榜題名,就得經受寒窗之苦;你選擇城市的喧囂,就得經得住浮躁和喧嘩;你崇尚獨身主義,就得忍耐孤單之寂。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得失無情,取舍有義。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嚴;你可以放棄眼前利益,不可放棄人生追求。不管是選擇北大考古係“冷門專業”的女孩鍾芳蓉,還是被稱為北大數院“韋神”的數學助教韋東奕,他們都在取舍之間選擇了聽從內心的得與失。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得與失的終點與起點,也許才能連綴成人生軌跡的一個個小點,行而不輟,接續過往,得失之間,是為過程。

  【解析】

  【分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題目非常貼合生活實際,體現人格健全、人性優美的材料作文。材料中列舉了三種對待得與失的認識。這三句話具有內在的聯係,可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得與失,是相互的,無論將它們看成終點、起點,還是過程,都無法改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生活中,很多人在得與失的選擇時麵臨矛盾、猶豫,很多人在做出選擇後懊悔、無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夠正確權衡兩者關係。積極的人生,應該從得中看到失,從失中捕捉得,這樣,才能讓自己收獲從容美好的人生。

  這個題目的重點是對待“得失”的三種態度:一是終點,一是起點,一是過程。這個提示其實是講的三種人生態度。

  如果把得失看成是終點的人,其實是“唯結果論”,把得失看成是起點的人,則是“唯動機論”。這兩者其實都是“把人生的得失當成了人生”。這樣的“得失人生”,可能都會有些風塵仆仆。

  人生有起點有終點,終點就是死亡——這是人生最後的結果。起點與終點之間,就是人生。每一個個體生命本質上是一個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人生每一個階段——如同餘華小說《活著》裏歌謠唱的“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晚年做和尚”——其實都有它的起點與終點,當然也有它的失去和得到,人生也就在得到和失去之間得以成就。人生是一個“名利場”,也是“喧嘩與騷動”的舞台。隻有把得失看成一個過程,也許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吧。

  如果把得失看成終點,那在得失都已經“落定”之後,必然是有“空蕩蕩”的感受——或許這“空蕩蕩是人生真像”;如果把得失看成起點,固然可以不斷的“啟程”,但“元氣滿滿”的征程,好像也是風塵仆仆的——或許人生也就是風塵仆仆;但到底“得失”就是一個過程,它符合辯證思維,得失互相糾纏。

  三種對待得與失態度,其實就是三種人生態度,也是三種人生“認知”。

  在文體選擇方麵,如果擅長寫作記敘類,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從中挖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突出起點、過程、終點的關係;可以設計“斷、舍、離”的曲折情節,表現人生境界的不斷升華。如果擅長寫作議文,可以從選擇時代熱點寫大國崛起之用人理念,可以定位人性人情,寫人與人赤誠相交,互相成就,還可以從多角度審問反思,表達具有個性化的觀點認識。

  【立意】

  1.有得有失,才是最完滿的人生。

  2.享受人生道路上得與失的過程。

  3.得是失,失也是得。

  【素材】

  1.丹青之妙,在於花斂容、日藏光、月遮羞;霞光之美,在於朝霞之輝煌和晚霞之絢麗無法共存。川端康成夜半失眠,卻看到淩晨四點海棠花未眠;梭羅垂釣於瓦爾登湖,方可砍下一段青青的山核桃木做楔子。離開耶魯殿堂的秦玥飛,得到的是黑土麥田的廣闊藍天;躬耕於金黃稻田中的袁老,又何嚐不滿足於豐衣足食的盛世景象?

  既懷殞身之誌,則必然要麵對前方路阻且長;可若不是天命赫赫,怎可生出堅強與希望?人生吊詭之處正在於此,一路得到,一路失去,得失互為所倚不斷變化,不變的是我們一直走在路上。奮鬥的路,發展的路,實現夢想的路……腳下步履不歇,回首仍有腳印,前路縱有坎坷,未嚐不是光明。

  2.人生路上,路過得失,靜氣須自在。不把得失看成起點,也不把得失看成終點,我們才能擁有“靜氣”。

  如此,麵對人生之風雨,自然便會有“吟嘯且徐行”的東坡氣度;踏上坎坷昏晦之路途,才有洞見希望之光的深邃;穿越戰栗的人生低穀,才能時時尋遇“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被時間磨洗得越久,便越該懂得:舍得便是得。

  人生天地,取舍間,必有得失。得和失從來都是一種權衡和考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推薦高校

    推薦學校

      中職院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