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範文(地市級)
http://gongwuyuan.eol.cn 來源:考試吧 作者: 2017-12-11 大 中 小
試談“有”與“無”
--城市建設的辯證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城市有了更高的期待,傳統城市建設中的一些問題暴露了出來。過於注重房子等硬件,忽視了人的真實需求,最後“景有了,人沒了”;過度商業化,把曆史文化古跡等都變成收費場所,結果“有了錢,沒了文化”;公共空間被壓縮,造成“有個人,無大家”的局麵。
如何化解這些問題呢?哲學家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辯證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從城市建設的目的、功能設計、管理等方麵來看,主要是要平衡好硬件軟件、經濟和人文、私人與公共空間的關係,以打造生活更便利、精神更豐富,人民關係更包容的新型城市。
從城市建設的目的來看,要解決“有景無人”的問題。要樹立“城市為人而建設”的理念。城市所有基礎設施建設的“有”之利,要服務於人民群眾的“用”。當前一些城市生態公園、景觀設施建設出現“可遠觀不可玩”的問題,就隻照顧了城市麵子,忽視了市民悠閑需求。城市發展要注意留足地麵發展空間,增加資源投入,從滿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角度建設市民自由活動空間。另一方麵,我們要始終記得:建設可見、實用的高樓大廈、電纜、道路、汽車等“有”之利時,要注意給老百姓留下藍天、明月、曠野景觀視野空間。隻有這樣,來自農村曠野的李奶奶,才不會因城市空間的逼仄和種種限製而“喘不過氣了”。
而在城市功能的設計上,大力發展經濟、產業、商業發展之“利”的同時,要流出休閑生態和文體活動空間,要注意保護曆史文化,人居環境。要注意城市建設不隻是“造景”更是“化人”。過分強調經濟建設會使城市生態不堪重負,過分商業化會使城市的曆史文化失去價值,會使人們沒有時間和空間來“無所事事”,人們生活無法慢下來就沒有閑暇,就不會有文化創造。所以,建設經濟開發區時要留下城市綠地;建設城市CBD的同時,要留下古建築保護區、特色文化街區;建設寫字樓的同時,留下休息娛樂地。我們要認識到城市是一個生活綜合體,需要產和生活、生態的平衡。
最後,在城市管理方麵,不能讓私人性、營業性的“有”,把全民性、公益性空間擠壓成“無”,要注重發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城市空間不能全都是私有、封閉、收費、隻為某一個階層服務的,還要有讓不同層次的人可以交流互動、取得共識的場所空間,從而帶來城市的包容性,多樣性,開放性,帶來社會和諧發展,如巴黎人的新橋空間。城市管理者要給全體市民更多的人文關懷,包容鼓勵,給其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像今年北京、深圳等地一些小區物業設置隔離牆,將商品房和保障房進行分隔管理,人為將小區分割成“富人區”、“貧民區”,就造成了群眾不滿和心理隔閡。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肯定是不合適的。同一個小區內,“頭頂一片天,便如一家親”,公共資源使用權應該是人人平等的。
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這個進程中,我們在大力發展硬件設施、經濟商業等“有之利”的同時,更要兼顧好城市空地、曆史文化、公共娛樂、社會交往空間等的“無之用”。我們要給城市建設留下一些空白,以便其更好的發揮功能。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