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粵工匠,從事建築設計、科研教學30餘年,設計項目多達上百個、獲獎近百個;他是嶺南建築家,潛心研究嶺南建築,挖掘出“嶺南建築”“嶺南派建築”“嶺南建築學派”的嶺南建築發展規律,並提出了嶺南建築設計的“活態空間”理論;基於新型城鎮化建設,他提出了“三要論·七要素”的城市設計與健康建築理念。他就是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建築總工程師,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河。
王河是2016年首批“南粵工匠”獲得者,從事建築設計、科研教學30餘年,設計項目多達上百個、獲獎近百個;他是嶺南建築家,潛心研究嶺南建築,挖掘出“嶺南建築”“嶺南派建築”“嶺南建築學派”的嶺南建築發展規律,並提出了嶺南建築設計的“活態空間”理論;基於新型城鎮化建設,他提出了“三要論·七要素”的城市設計與健康建築理念。
在第六屆廣州科技創新南山獎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給王河(左一)頒獎
2020年10月,經過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主席團的審核和選舉,2016年首批“南粵工匠”獲得者王河成為該院院士。“當選院士,既是對我工作的認可和肯定,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鞭策。非常感謝廣州大學為我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最大的支持。”作為廣東本土建築設計師,廣州市第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王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征途漫漫,唯有奮鬥。
王河(右)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合影
同年12月,在2020海交會科技創新生態體係建設交流峰會暨“共生·價值”第九屆金博獎全球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上,身為廣東博士創新發展促進會副會長,王河分享其主持設計的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嘉禾院區在戰“疫”中的卓越表現和驕人戰績。他希望在健康建築設計、產業規劃以及全球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做出更有意義的探索。“深耕嶺南建築,追求卓越,努力做一名中華民族的‘大國工匠’,為傳播嶺南建築文化多做貢獻。”王河如是說。
南粵工匠當選“洋院士”
“每個人都了不起!”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熱情為偉大人民點讚、向平凡英雄致敬,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習主席的新年賀詞振奮人心,帶給我們信心、力量和希望。”有著傳統中國學者特有氣質的“匠人”王河說。
在廣州大學桂花崗校區王河的辦公室門口有一副對聯“工於心一絲不苟,匠於行精雕細琢”,這是王河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在他看來,一絲不苟、精雕細琢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無論是城市設計、建築設計,還是室內設計、環藝設計,王河都精益求精。
王河(右)與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姚重璞合影
從事建築設計30多年來,王河的作品有廣東珠島賓館“東一號工程”、鬆園賓館、廣州亞運村“村長院”、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嘉禾院區等等,可謂熠熠生輝。他還獲得“中國建築文化獎”、首批“南粵工匠”等殊榮。他極致的“工匠精神”,結出了傳統韻味和現代氣息相得益彰的嶺南建築碩果。於2018年獲得第六屆廣州科技創新南山獎。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王河主持設計的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負壓病房”“三通道”,為工作在一線的醫務人員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廣州地區24個先進典型獲表彰,該院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又因成為“收治全國最多新冠相關病例外籍患者的醫院”被傳為愛心佳話。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始建於1921年,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傳染病專科醫院,現有東風路及嘉禾兩個院區,其中嘉禾院區由王河主持設計。該院在重大及突發傳染病診治方麵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在曆次的傳染病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充當了廣大市民的健康衛士。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嘉禾院區抓住嶺南季候風特點,采用親近自然的多棟連廊、橫向發展的低層建築形態,通過大麵積的綠化設施,並充分考慮了自然采光與通風等因素,將醫院的各個組成部分有機融合於自然綠化中,創造了親切舒適、安逸寧靜的優美診療環境,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化醫院設計理念。”王河說。
在王河綠色建築設計生涯裏,一直提倡綠色環保的建築材料、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全生命周期的發展理念,無論是在其規劃設計、城市設計、建築設計中,在其日常言語行為中,都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所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大師何鏡堂曾評價說,王河從事多年的嶺南建築設計實踐和理論探索研究,參加和主持多項重大的工程設計,打造了有嶺南特色的建築,善於將現代建築與傳統嶺南建築相糅合,是難得的致力於中國傳統嶺南建築創新和研究的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認為,王河從事建築設計、科研三十年,教學十餘年,專注於嶺南建築理論研究、嶺南建築設計創作,獲獎豐富,其建築設計作品具有嶺南建築文化特色。
王河
2019年,廣州市主要領導對王河提出的打造灣區嶺南建築文化高地,給予充分的肯定。
2020年12月28日,王河收到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長、俄羅斯功勳科學家魯薩克·O·N發來的通知公函。公函顯示,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主席團根據2020年10月28日會議決議,選舉王河為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並祝願他在中國建築設計領域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是依據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有關決議,由獨聯體國家等發起、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建立的全球性科研機構,在比利時、盧森堡、美國和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地區設立分院,在聯合國總部設常駐代表機構。根據該院相關規程,該院主席團及其各學術委員會評審會議就候選人資料及其研究課題和成就進行深入分析討論,並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遴選。王河最終脫穎而出,成功當選該院院士,這是對王河多年學科建設、學術成果的高度認可。
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姚重璞指出,王河的建築設計作品在打造現代建築美感的同時,巧妙融入嶺南建築的文化特色,其“基於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致力於中國傳統嶺南建築研究和創新的綠色嶺南建築代表性人物。
匠心獨運打造精品工程
珠島賓館和鬆園賓館均是廣東省委、省政府的主要接待基地。王河因設計珠島賓館“東一號樓”、鬆園賓館,被稱為“一號樓專家”。
廣東珠島賓館“東一號樓”鳥瞰圖
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前夕,廣東省委決定改造珠島賓館“東一號樓”,王河中標領命。珠島賓館“東一號樓”項目是九運會主要接待基地配套項目。王河回憶,項目從設計到施工隻有半年時間,時間非常緊迫。
為體現嶺南建築清雅脫俗的特色,王河通過把文物建築“裹在其中”的做法,大膽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築重簷歇山大屋頂手法,賦予建築新的外形,同時結合珠島地形地貌,塑造了居中為尊、東西廂呼應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形象,專門設計出廣州市市花紅棉花及“福壽在珠島”紋樣的勾頭和滴子,並選用陶土燒製的花格和窗套,還在重點部位用了色彩絢麗的滿洲窗。
經過半年的施工,珠島賓館“東一號樓”在九運會前投入使用,先後接待了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重要國際友人,受到了好評。王河也因為這個項目享譽嶺南建築領域,“看上去很嶺南,像民居,用上去像國賓館。”王河說。
“一號樓”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廳、亭結合的設計手法,廳如同伸展出去的亭子,視野開闊,形成對景“朝山”。這個項目為王河贏得了很高的讚譽,先後榮獲2002年廣州市建築優秀設計獎一等獎、2003年廣東省建築優秀設計獎一等獎等殊榮,被評定為“體現了嶺南文化建築風格和高科技的時代特征”。
而作為王河設計的精品工程之一的廣州從都國際峰會酒店,將嶺南特色融於建築,從每座建築的屋頂和寬廣的嶺南庭院式設計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及南漢國之“九曜石”象天法地時代的浪漫氣息,是嶺南建築與現代建築融合的代表作之一,表現出王河對於“嶺南與現代”的深刻理解。
1986年,王河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分配到珠江外資設計院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彼時的珠江外資設計院裏還有莫伯治、黃漢炎等前輩,均為嶺南建築設計領域大師級人物。王河跟著大師接觸到的第一個項目是廣州市東風西路的國際金融大廈,他在外牆窗戶設計上,用一個錢幣的形狀來營造金融的感覺。
“我從古典的錢幣、布幣中提煉出符號,並進行解構重組,運用現代的鋁型材,做出一個個類似錢幣的窗造型,綜合建築外觀整體考慮,使廣州國際金融大廈充滿了現代設計的韻味。”王河說,“靈感來源於傳統,用現代材料來演繹,體現時代美感,這是一條文化自信的路。”
最終,用錢幣來做外牆窗戶的方案獲得了成功。當時,王河沒有像一些年輕的設計師那樣坐在高樓大廈的辦公室裏,而是一頭紮到工地,曆經3年時間、上千個日日夜夜、近2萬個小時,才完成了廣州國際金融大廈“這幅畫”。他也因此獲得了設計生涯的參與設計的第一個獎項“廣州市優秀設計獎一等獎”。那一年,王河僅25歲。
“大學學習美術專業繪畫、環境藝術設計,培養了我從環境、生態、藝術角度思考問題,碩士階段的建築設計和博士階段的建築曆史的學習,讓我在設計時著力於城市、建築、環境、生態及藝術手法,全局看待問題。”王河認為,嶺南建築的特色之一就是跟隨時代、跟隨景觀而定,靈活接受外來文化,而不是一味地遵守居中而居、東西相拱的程式化傳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順其自然、道法自然,實現“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
王河在設計作品時,總是盡力做到建築、環境、園林、室內裝修設計全方位負責。他認為,建築要有民族語言,要打造嶺南建築設計的文化“品牌”,這個“品”字強調的是:穩、正、和、美、雅、靜、靈、明、方、圓、簡、淨、空、實、潔、適;而“牌”則強調建築空間載體的創作,如:宮、殿、堂、閣、亭、樓、寺、塔、祠、房、室、寢、院、舍、橋、廊……
“截至目前,我設計的作品累計有上百個,代表性作品有大學畢業時參加的第一個設計項目——廣州國際金融大廈,成為廣州十大地標項目;廣州首個地鐵站上蓋大型綜合物業——恒寶華庭,獲國家優質工程銀獎;珠島賓館‘東一號樓’、鬆園賓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嘉禾院區、廣州帽峰沁園酒店、廣州電視台新址(媒體港大廈)、廣州亞運村‘村長院’、頤和山莊、廣州從都國際峰會酒店、廣州大佛寺等。”王河表示,頤和山莊獲得聯合國人居中心頒發的“2000年全國優秀住宅社區環境特別金獎”,更能說明作為設計師關注建築、環境、生態的重要性。
嶺南建築文化傳承與創新
2010年前後,廣州開始如火如荼的亞運建設,由王河主持的廣州亞運村“村長院”、一德路百年商業街整改項目、“廣州美食園城”整改項目逐一落地,這些作品無不凝聚著王河對嶺南傳統建築文化特色的追求和運用。這其中,“村長院”項目獲得極高讚譽。
為讓“村長院”突出“嶺南人家”的意義,王河在裝飾設計上,獨具匠心地運用了近30種嶺南特色裝修工藝、文化裝飾產品和傳統嶺南元素,而其中“亞運芭蕉對聯”,更是對傳統嶺南園藝陶藝的創新。這是亞運會期間接待各國元首及體育代表團領隊的地方,是廣州亞運會重要的外事接待場所。
王河在建築設計中始終堅持探索嶺南建築的傳統韻味和時代特征。細心的人會發現,不論是廣州國際金融大廈、珠島賓館“東一號樓”、廣州亞運村“村長院”,還是鬆園賓館、帽峰沁園酒店,都散發著濃鬱的嶺南味道。他用追求極致的工匠手法,詮釋自己心中的嶺南建築情懷。
“中華民族文化、建築文化是個瑰寶,我們需要延續自己的建築文化並不斷添加新的、有生命力的時代內容,反映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性格。”王河認為,嶺南建築是農耕文化與西洋文化結合的產物,再加上獨特的海洋文化,使其異於京派、海派,形成獨樹一幟的嶺南派。
“兼容性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現在建築風格上,就是要善於吸收海外文化,令東西方文化交彙碰撞,走出自己的路。”王河說,自己喜歡在細節上下功夫,出身於藝術學院,同時受過係統建築學的教育,使王河成為精通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設計師。
王河從小就顯現出繪畫方麵的天賦,5歲時,他畫張飛、關公,畫一個像一個,栩栩如生。後來,他考上廣州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和裝飾設計,又在華南理工大學學習建築設計。每天都在繪圖的他,一直在默默設計有嶺南味道的房子,這一繪就是30多年。如今的王河更是肩負傳承嶺南建築文化的使命。
王河非常注重“三雕兩塑”的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他說,我國傳統古建築被譽為世界六大建築體係之一,有著獨特的東方建築之美,同時也容納了多種手工技藝。如在“村長院”項目中的“亞運芭蕉對聯”,是王河對傳統嶺南園林陶塑藝術的創新,為表現嶺南生活的情趣,他用現代窯高溫燒製,釉色均衡,優雅通透,一次成型,性能比較穩定,成品率高。
鬆園賓館鳥瞰圖
王河主持設計的鬆園賓館,采用傳統古建瓦當瓦脊,在傳統的佛山石灣琉璃瓦燒製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地提出工藝改革創新,對古建築陶瓷“鬆園風光瓦當”和卷草瓦脊收口及釉色進行多次調試,提出綠藍的釉色為“鬆園風光”的專用色,有別於傳統的黃綠釉色,令其風格與大自然更加和諧,而藝術神韻采用南越國漢代的遺風,體現了嶺南文化的源遠流長。其中,“鬆園風光”卷草瓦脊、“亞運芭蕉對聯”在2010年中國華南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已故著名建築評論家曾昭奮曾評價王河說:“客家圍屋是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建築,有著無與倫比的建築造型和巧奪天工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深厚的中華民族底蘊,在建築史上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是大地與山的結合體,是與地形一起呼吸的建築。王河從珠島賓館到鬆園賓館到帽峰沁園酒店的客家圍屋運用,一個比一個自由,是對嶺南建築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在王河的導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陳開慶看來,王河在做設計時喜歡從建築造型本身著手,這使得他的建築造型不拘一格、靈活自如。陳開慶評價王河的創作特點認為,一是建築造型豐富多變;二是建築構思巧妙新穎;三是綜合藝術傳統建築技藝運用自如。“這三個特點,正是一位新嶺南建築師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陳開慶說。
讓人詩意地棲居
“一座優秀的建築,其精神內涵常常超越其功能本身,建築師是建築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王河低調地稱自己隻是一名工程繪圖人員。他說,作為一名繪圖匠,應當不斷追求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第二種境界如孔子所言“學而不厭”,永無止境;第三種境界就是堅韌不拔、執著追求,做一名中華民族的“大國工匠”。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嘉禾院區效果圖
王河不斷進行嶺南建築的探索,遵循建築當隨時代,既保護與傳承,又更新與發展的原則。在做了20多年職業建築設計師之後,王河選擇進入集生產、科研、教學於一體的高校設計院,教書育人。然而,他並沒有停止對嶺南建築新風格的探索與追求,這是他賦予自己的職業使命,這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用以延續他的嶺南情結。
“我最感激的人是陳開慶老師,他領我進入建築學,我是他第一個文理工學科交叉融合的建築學研究生。”王河說,“陳老師對我要求特別嚴格,甚至到了嚴苛的程度,別人讀碩士是三年,我讀碩士是五年。畢業工作後,我才深深地懂得老師的真實意圖,他就是希望在我身上‘畫’出最美的圖畫。在珠島賓館‘東一號樓’獲得2003年廣東省優秀設計獎一等獎後,陳老師建議我去讀博,他說不要去學設計了,去讀建築曆史,讀史是為了設計理念的升華!”
“我最感謝的博導是吳慶洲教授、吳良鏞院士。”王河說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有一天,吳慶洲老師笑著對他說,“王河在師門著書立說排第三名,第一名是我吳慶洲,先後寫了160萬~180萬字的著作,現在可能200萬不止了,而王河你呢,我看你也差不多寫了110萬~130萬字的著作”。
而吳良鏞院士對王河的教誨遠不是後者用“感謝”兩個字可以概括。他給王河的書《嶺南建築新語》題寫了書名,並為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文庫及《中國嶺南建築文化源流》一書洋洋灑灑地寫了1萬多字的序。他在序中叮囑王河,在科學上要有整體性理解,在藝術修養上要達到高境界,在思想情感上要對吾土吾民有發自內心的摯愛。
縱觀王河整個建築設計生涯,他致力於嶺南建築設計本土文化的探索與創新。他的建築設計理念一直秉持著綠色環保、全生命周期的科學發展理念,結合新型城市化建築的要求,提出“三要論、七要素”的全生命周期城市設計理論。先後出版專著《嶺南建築新語》《嶺南建築學派》《中國嶺南建築文化源流》《嶺南傳統建築技藝》,以及正在編寫出版的《基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健康城市設計管理體係標準指南》等。
“我是一名專碩研究生,在王河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我的畢業論文曾獲得三個答辯老師的讚賞,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數,並被當做優秀畢業論文推薦給師弟師妹們學習。”廣州大學2020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吳楚霖,畢業後留在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他說,王老師在傳承嶺南建築技藝方麵付出了諸多的心血,在嶺南建築的發揚光大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河老師作為嶺南建築文化集大成的傳承者,令人尊重與敬仰。”廣州大學2018級建築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李本科說。他品學兼優,其作品“基地120m2(丘陵)聯排式——田園居舍住宅”項目在廣州市美麗鄉村農村住宅優秀設計方案評選中獲獎。
李本科表示,王老師秉承建築匠人之精神,始終致力於研究嶺南地區建築的發展與傳承,在教學上,給他們示範了諸多古典嶺南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例子,講課風趣幽默,深受學生喜愛。
“王河老師亦師亦友,給我們開闊了新的視野,我非常感謝他的辛苦栽培。”王河的學生、澳門城市大學2017年畢業的博士生劉夕寧如是說。劉夕寧現在珠海職業技術學院任教。
從事建築設計30多年,王河獲獎近百個,在各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多篇。他最看重的是2011年獲得廣州設計周頒發的“嶺南設計成就獎”,以及2010—2020年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銀獎,被譽為建築設計界的“獎中獎”。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時代背景下,王河建議年輕設計師不僅要關注建築本身的功能,還要關注建築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注重建築設計,注重品牌設計,結合健康、智能化、大數據等趨勢,打造別具一格的嶺南建築文化特色。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在嶺南建築文化的大道中,30多年來王河辛勤求索,留下了一座座獨具嶺南特色的樓宇、庭院、圍屋……“讓人詩意地棲居”是他一貫的堅守。他是廣東當代建築師的傑出代表,立誌“畫”出灣區最美嶺南建築風景,其作品處處散發嶺南文化生命力,彰顯了新時代廣東建築師的文化自信。
(編輯 林劍 通訊員 朱漢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