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廣州新華學院董事長劉榮海:突出應用型辦學特色 服務廣東高質量發展
2023-02-08 14:25:00
廣州新華學院

  廣州新華學院董事長 劉榮海

  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1月28日,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擂響了奮進催征的金鼓,奏響了廣東走在前列、當好示範的強音。beplay2網頁登錄為此開設《2023學校高質量發展》訪談專題,邀請到廣州新華學院董事長劉榮海先生,暢談學校教育如何乘勢而上開新局,進一步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劉榮海說:“2023年新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勝利召開,令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對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實景畫”信心滿懷。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指出:改革開放是廣東最鮮明特征,高質量發展是廣東最光明前途。我深以為然。高質量發展也是廣州新華學院邁向光明未來的必由之路!”

  學校廣州校區行政樓

  學校東莞校區實驗樓

  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前提和基礎是準確定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近年來,廣州新華學院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為主線,以培養適應廣東及大灣區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己任,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彙為主要抓手,依托原母體學校中山大學優勢,順利完成轉設,獲批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獲批設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為廣東高質量發展貢獻“新華”力量。

  廣州新華學院獲批設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

  一是學校堅持差異化發展,瞄準稀缺專業,培養地方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建校以來,學校堅持差異化發展、錯位競爭,立足廣州、東莞,聚焦廣東省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布局並建設了一批符合學校應用型辦學定位及區域急需的特色、稀缺專業。例如,聚焦健康服務產業,先後開設了護理學、藥學、醫學影像、生物醫學工程、聽力與言語康複、康複治療學、眼視光學等醫藥類專業,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醫療衛生人才。其中,醫學影像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聽力與言語康複學、眼視光學等專業是廣東省民辦高校中唯一開設的專業。同時,我們不斷加強專業內涵建設,以學校省級特色重點培育學科“醫學技術”引領醫藥類專業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人無我有,人優我特”的醫藥類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日益鮮明,成為全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翹楚”,為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該領域人才輸送作出了積極貢獻。近期,“醫學技術”學科以“優秀”等級通過了省教育廳的結項。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和質量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曆年招生均是一次性高分滿檔,如:2022年眼視光專業在省內招生第一誌願報考平均上線率高達411%。這些極具競爭力的醫藥類專業畢業生踏實肯幹、基礎理論紮實、專業能力突出,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畢業生供不應求,還未正式畢業便早早被省內各三甲醫院、醫療機構“搶先預定”。

  廣州新華學院康複醫學係呼吸治療教研室主任何誌捷教授指導醫療團隊使用呼吸機治療患者

  二是學校做深做實產教融合,打造“6+1”校企合作模式,賦能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合作理念,創新“6+1”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同製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體係,共同進行課堂教學,共建共享實驗實訓實習資源,共建科研創新平台,共同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共建共管產業學院,走出了一條“與區域產業共生,與行業企業共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2022年,學校產教融合再獲新績,新增健管-星創視光、粵嵌信息技術、智能財務三個產業學院。

  健管-星創視光產業學院揭牌

  三是學校研學協同、課賽融通,凸顯創新創意創客“三創”特色。學校創客實驗室Fab Lab XH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聯合實驗室,也是廣東省內首家高校Fab Lab,也是MIT FAB Academy(國際課程)的全球授課點。學校在此基礎上成立了Fab Lab協同創新中心,旨在為我校融通各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起到輔助、引領和示範作用。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心在課程教學、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等方麵,為學校協同培養複合應用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凸顯了學校在創新、創意、創客教育中的特色。中心科研立項項目超30個,發表學術論文超30篇,獲得版權專利超30個;組建參賽學生團隊超100支,合作企業12家,參加創新活動人數超千人,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各級各類賽事中累計獲獎近百項。中心已孵化落地了東莞華南創客網絡科技和東莞光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兩支優秀創業團隊,為東莞市50家beplay體育手機提供了青少年創客教育服務,為萬餘人青少年創客授課;創作的新媒體作品總播放量超2000W+,不乏優秀作品被廣東電視台、香港電視台等引載。其創業經曆也被人民日報、央視網等國內十餘家主流媒體報道。

  青年大學生創客在廣州新華學院Fab Lab協同創新中心學習實踐

  四是學校以“新華逸仙班”為示範引領,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順應普及化階段卓越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為探索符合民辦高校校情、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於2014年組建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試驗班——逸仙新華班,通過實施“基礎培養計劃”“專業培養計劃”“個性化培養計劃”三大培養計劃,構建並實踐了符合獨立學院卓越應用型人才成長規律的課程體係;創立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1234”培養模式;探索個性化培養的“學分銀行”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新華逸仙班”育人成果獲得2019年廣東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被眾多媒體報道。在鞏固“新華逸仙班”教改成果的基礎上,學校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四新”建設理念為引領,將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通過重構課程體係、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學習評價方式,構建點、線、麵相結合的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四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的適應力和勝任力得到極大提升。該項目獲得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重大課題立項,並以優秀等級通過了項目驗收。

  “四段式”激越學習法與逸仙新華班教學改革講座,特邀各地高校名師學者分享教學心得與經驗。

  五是學校瞄準區域行業產業人才需求方向,社會服務能力卓有提升。學校以“學術強校”為引領,將科學研究視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瞄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搭建科研平台,開展科學研究,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地方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如,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對數學這個關鍵核心技術的迫切需求,學校於2021年籌建了粵港澳應用數學中心東莞分中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等領域方向開展相關數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並獲得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2021年粵港澳應用數學中心項目立項及50萬元經費支持。2022年,學校成功獲批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科研項目立項和經費實現雙增加,高質量論文發表質量數量實現雙增長,科研成果含金量和轉化價值實現雙提升。此外,學校發揮在地優勢,職普融合、育訓並舉,成功獲得省人社廳批複的“養老護理員、健康照護師、人工智能訓練師、公共營養師”等13個工種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格,積極參與並承接東莞市政府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先後完成近千人的技能型專業學曆培養和技能培訓。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增強的同時,也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粵港澳應用數學中心東莞分中心

  劉榮海談到,學校自2005年創辦以來,立足穗莞兩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培養並輸送了近五萬名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他們正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以不同方式貢獻著“新華智慧”和“新華力量”。經過十七年的發展,學校辦學質量得到社會普遍認可。2022年,學校曆史類投檔線位居全省同類院校第二名,物理類投檔線均位居全省同類院校第三名;畢業生升學考公、創業就業成果顯著,畢業去向落實率達90.52%;學生學科競賽喜報連連,共獲獎項116項,其中國賽55項、省賽61項;學校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躍上新台階,位列武書連中國同類院校綜合實力排行榜第19位,廣東省第2位;位列中國同類院校綜合實力總排名第27位,廣東省第4位。

  劉榮海表示,接下來,廣州新華學院將以更高站位主動融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格局,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等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民辦高校辦學機製相對靈活的優勢,以落實“廣東省民辦教育規範辦學和品牌建設達標計劃”為主線,提升治理水平,加大辦學投入,製定學校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細化具體舉措,夯實凸顯高水平應用特色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持續做深做實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彙,著力推進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全麵推動學校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敢為人先”的更大氣魄、“久久為功”的更實舉措,開足馬力,加快實現將廣州新華學院建設成為“應用型人才就業、創業特色鮮明”的國內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願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質量強國建設中,為廣東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華”應有的更大貢獻。

 beplay2網頁登錄 林劍

通訊員:廣州新華學院發展規劃與評估處、新聞中心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