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不彷徨 用“心”伴成長 ——貴州中醫藥大學努力做好畢業生心理健康谘詢與服務工作
隨著學校學生分批返校工作的逐步推進,為預防學生返校途中和返校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特別是畢業學生因就業而產生的心理壓力,貴州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心理谘詢與服務中心及相關部門以學生為本,盡心盡責開展各項心理服務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製定預案,建立心理危機應對機製
為切實做好貴州中醫藥大學學生返校複學後的心理健康工作,學生處大學生心理谘詢與服務中心製定了《貴州中醫藥大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學生心理危機幹預應急預案》,進一步細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處置工作,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校園穩定,逐步形成心理危機人群科學識別,全校上下聯動,對心理危機可能導致的問題實現快速處理的反應機製。
二、摸排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
結合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四級網絡實施辦法的有關要求,由校心理谘詢與服務中心牽頭,對畢業生開放心理健康測試,對測試結果提示需要關注的同學,采用線上一對一視頻方式,給予心理幹預。同時,各學院心理健康工作站實時關注學生心理動態,針對自身實際,多形式開展符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在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會上進行交流分享。
三、擴充師資隊伍提升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根據此前已經開展過的網絡群課堂、線上心理沙龍、線上一對一視頻心理谘詢工作的效果,著力加大對畢業生就業、求職過程中心理輔導服務的宣傳工作。學校現已有效吸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老師、院係心理輔導員、部分專兼職輔導員進入心理谘詢師隊伍,開展針對畢業生就業有關心理問題的谘詢疏導工作,以加大對畢業生求職期間心理健康谘詢服務的保障力度。
四、開展線下就業心理指導和職業心理測評活動
選派部分心理谘詢師、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老師參與到學校近期開展的線下招聘會現場,對畢業生進行就業心理指導活動,幫助畢業生處理因疫情和就業形勢等帶來的焦慮、恐懼、自卑、自負等心理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調整就業期望值,避免“暫緩就業、不想就業”等消極情緒,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積極就業觀念。利用手機移動端心理健康測試的便利條件,開放多種涉及智力、能力、人格、職業傾向等方麵的測試,有利於學生更全麵的了解自己,實現自身與行業和職位的有效匹配,提高求職、就業效率。
五、加強對特殊群體的關懷
針對不能按期畢業、有求職困難、家庭困難、身體疾病、心理疾病以及疫情期間學生本人或家屬出現患病或病故等畢業生群體,經輔導員詳細溝通詢問,根據學生實際需要開展專項幫扶。屬於實際問題的,提供政策谘詢、及時幫助學生開具相關證明材料,對符合條件的部分同學發放求職補貼等幫助。屬於心理問題的,一方麵與學生協商同意後,及時派出心理谘詢師對其開展心理幫扶,另一方麵鼓勵學生參與心理誌願者組織的朋輩心理輔導活動和學校開展的各項心理健康活動。
六、相關保障工作持續進行
貴州中醫藥大學學生處大學生心理谘詢與服務中心自二月初便搭建學校心理學服務團隊平台,麵向社會開展免費心理服務。三月組織校內心理谘詢師開展線上工作交流會,交流了疫情期的心理谘詢個案特點,對典型個案和疫情期集中表現出來的特殊心理問題進行了研討。四月組織心理谘詢師和輔導員參加線上心理谘詢倫理培訓,提高學校心理教育工作隊伍專業能力和素養。同時,部分谘詢師還主動參加網絡長程心理谘詢督導觀摩學習,進一步提升心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五月開展貴州中醫藥大學第十六屆“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活動,活動充分考慮疫情期特點,通過巧妙設計,開展的一係列線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參與積極、廣受學生好評。此外,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的同學在心理活動的策劃和開展工作中主動作為,針對性地開展了疫情期學生的心理調適方法等內容的線上心理沙龍活動,討論分享自己與家人在疫情期的經曆、心理變化和如何進行調試等問題,通過分享和討論互相鼓勵,達到朋輩互助的作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