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增進貴州師範學院科研人才交流與合作,營造良好的尊重人才和科研氛圍,更好地服務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4月28日,學校在信息樓二樓會議室召開“貴州師範學院大地論文經驗分享會”,校長韋維出席並講話,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郭文主持。相關職能處室主要負責人,各學院院長或分管科研副院長及科研機構主要負責人,省級和校級一流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上,科研處處長王平瑞介紹了學校“十三五”期間積極引導各學院、科研機構麵向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深入基礎教育一線、深入鄉村與企業,堅持把科研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在服務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立足貴州大地,加強了平台與團隊建設,做出科學研究論文;二是圍繞我省產業發展需求,寫好智力與技術支撐論文。三是加強政產學研用合作,寫好校地校企合作論文。針對學校發展中麵臨的科技領軍人才匱乏、校企共建平台較少等瓶頸,她講到學校將從三個方麵破解難題。一是加強產業導師隊伍建設,著力提高成果轉移轉化能力。二是加強校企協同創新平台建設,積極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三是強化社會服務意識,改進和完善人才激勵體製機製。
經驗分享會上,重點實驗室鄧明森教授說,我們將進一步麵向貴州經濟社會主戰場、聚焦行業重大發展需求,開展科技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突破我省新材料產業“卡脖子”技術。
音樂舞蹈學院馬關輝教授表示,要處理好講台與舞台間的關係,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背景、民族特色和為人民而歌的接地氣作品,唱響貴州大地。
地理與資源學院羅光傑教授立足貴州大地,把科學研究做到八大流域生態環境中去,在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與解決問題;同時要積極走出去。他表示接下來會加強與地方企業合作,開展縱橫交叉研究,爭取更多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數學與大數據學院崔忠偉教授希望學校建立人才分類評價機製,多支持學校從事橫向項目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積極與烏當區的企事業單位開展科研合作。
貴州民族研究院陳誌永教授從做什麼、怎麼做、做成什麼三個維度進行科學研究分享。回顧了自己對科研工作的堅守與執著,十幾年如一日深耕在科研的田間地頭,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態和點滴的積累。
教育科學研究所張傳軍教授從學業上、教學上、科研上、工作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科研工作者堅持以服務基層教育為主體,以教學和科研為兩翼協同發展,切實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
韋維在聽取科研工作者的分享交流後指出,我校教師有情懷,有激情,有韌勁,能把科學研究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堅守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緊盯社會需求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堅持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技術支撐。
韋維強調,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一是科學研究需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二是要俯下身子深入教育一線、廠礦車間、田間地頭,在實踐中尋找問題和破解難題。三是敢於創新科研合作方式,主動出擊,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實現與各地政企事業單位合作共贏的局麵。四是做好人才團隊組織建設,打造具有戰鬥力的科研團隊,促進跨學科交叉研究與多學科研究。
韋維表示,今天的貴州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人才、渴求人才,貴州師範學院要把人才作為最寶貴資源,與黔中大地發展共生共榮。她要求一是在學校內進一步營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科研氛圍;二是逐步完善人才和科研管理體製機製建設,改進與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係;三是聚焦我省發展戰略需求,推動校企、校地深度合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形成優勢互補,推動我校科學研究深入紮根貴州大地,發出師院科研好聲音。
通過本次會議,全校進一步營造了愛才惜才、敬才用才的氛圍,引導廣大師生投身到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充分發揮人才的智力與科技優勢,更好地服務貴州經濟社會新時期高質量發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