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融媒體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路徑
2021-12-07 11:23:00
貴陽學院
  在當前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形勢下,互聯網作為高校學生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電台、電視、網絡媒體的相互融合,一方麵使得互聯網信息越發多樣化、多元化和豐富化;另一方麵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習近平總書記說:"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台,億萬網民在上麵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會對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
  高等院校作為新時期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愛國主義、弘揚愛國主義的責任,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才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愛國情懷的人才,高等院校結合融媒體時代發展要求,深入分析研究,聚焦陣地建設和宣傳隊伍建設,充分運用校園媒體陣地開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愛國主義宣傳,在互聯網陣地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牢牢掌握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引導高校學生的愛國思想、培養愛國情懷,全力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多元融合,做強思政課堂主陣地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效率極大提高,信息內容豐富多元,這一變化一方麵拓寬了高校學生的視野和見識,另一方麵也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課堂作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主要依托"講授、講解、講讀"的教學方式和黑板、課件為主的教學手段。然而當下高校學生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交流互動的需求大,網絡信息成為塑造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渠道之一。傳統思政課堂教育方式對高校學生的吸引力逐漸減弱。因此,創新思政課堂教育手段和優化教學內容,是融媒體時代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迫切需求。
  教學內容實時更新,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融媒體時代信息傳遞效率大大提升,思政課堂的教學素材獲取更加便捷、處理更加方便,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利用這一優勢,將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與時俱進,將當下時事、要事、大事中我國主流媒體觀點融入課本知識,實現內容互補,使得高校學生能夠獲得具有時效性、有效性的愛國主義教育。
  創新課堂教學手段,激發愛國情、民族魂和中國心。將融媒體理念融入思政課堂,對傳統教學多媒體設備與融媒體新技術、新設備進行優化整合,使得課堂教學手段更加多元化。借助AR、VR等虛擬現實技術,將紅色曆史、紅色人物、愛國實例和當代楷模事例立體化、動態化呈現在學生眼前,實現沉浸式、立體化教學,通過音視頻、圖文等方式增強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觀感。
  二、跨界融合,做大愛國主義校媒矩陣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正在深度融合進程中,全方位、多功能的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成為當下的主流。高校往往既擁有校園廣播、報紙和宣傳大屏等線下媒體,又擁有網站、微信、微博、APP等線上媒體。如何整合學校線上線下媒體,並與主流媒體跨界合作,實現校園媒體矩陣平台融合發力的同時,將主流媒體前沿技術和內容優勢融入到校園媒體矩陣平台中,實現為高校學生提供更豐富、更鮮活、更優質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打造符合新時代要求、強有力的校園宣傳陣地是當下亟待思考的問題。
  深度融合校媒矩陣平台。校園媒體矩陣的發展壯大是深度融合校園媒體運營團隊、明確各平台功能屬性以及優化校媒資源。融媒體時代要求融合性人才、融合型運營團隊,提高每一個平台既能夠圍繞一個主題發力,又能夠具有互通性、互補性。加強校園媒體平台之間的協作、互通,為校園媒體融合運營提供人力、物力和運營理念的保障,才能夠有利於校園媒體矩陣的整體發力。
  明確各平台功能屬性。強化各平台中愛國主義教育影響力,注重發揮校園媒體各平台獨特功能屬性,逐步實現校園媒體融合功能,達到1+1>2的愛國主義教育成效。不同媒介平台具有自身的優勢與屬性,媒體融合正是強調最大化發揮各類媒介平台的優勢,既做到"統一發力",又做到"化整為零"。校園廣播、報紙、宣傳大屏等應當明確自身線下媒體區域影響力屬性,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和屬性,實現其曆史性、回顧性和區域覆蓋性的優勢。同時積極探索與線上媒體結合,依托現有的線上媒體平台,即能實現線上發布擴大影響力與受眾麵,又能實現線下媒體的創新發展。
  優化校園媒體矩陣資源。通過對校園媒體矩陣各平台的信息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使得校園媒體矩陣實現創新、互補、和諧共生,有利於創建豐富多樣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模式,使得教育內容更加充實,通過各平台資源互補,營造有利於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傳播氛圍,使得愛國主義教育成效得到大幅提升,構建協同育人體係。
  三、路徑融合,豐富愛國主義教育曆史資源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環境對高校學生個人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是全麵的、深遠的,高校作為厚植愛國主義教育的沃土,依托重大節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注重重大節日內涵傳播。高校應當進一步厘清重大節日與曆史的相關內容,將曆史資源、紅色資源、先進文化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在重大曆史事件或關鍵時間節點舉辦線上線下的校園文化活動,讓高校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其次,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以先進文化浸潤思想,涵養心靈,陶冶情操,結合高校自身特色構建全麵的校園文化育人體係。
  建設愛國主義網絡數字化展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使得新舊媒體技術在愛國主義教育展館得到一體化運用的可能性,增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體驗感。高校可對本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豐富的教育內容進行智能化講解,通過校媒線上終端選取需要片段或內容,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分眾化傳播。同時,高校能夠通過與全國各地優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現共通互融,通過AR、VR等設備使得學生在校園內就能夠身臨其境的體驗到各地優質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提高其對高校學生的感染力。(本文係貴陽學院2021年度高層次項目培育--黨建、思政、"建黨100周年"研究專項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肖萬寧係貴陽學院黨委宣傳部教師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