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朱保賢
記者:領導您好!目前學校對外合作取得了那些成績?請您與我們分享。
朱保賢:學校立足師範類辦學特色開展國際化辦學,充分利用區域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開展對外傳播,緊扣“引、育、輸”主線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
主要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平台與國外高校、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與國內知名高校、地方高校開展校際交流與合作,共享國際化教學資源,優勢互補,錯位錯層共同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一是與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外30餘所高校機構建立了常態化合作關係。通過與合作院校開展師生互訪、文化交流等活動,國際化辦學氛圍顯著提升。
二是與韓國韓國湖西大學、韓國南首爾大學開展 “3+2”專本項目,引進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和師資。
三是達成與老撾項目合作。內容主要包括:與老撾琅南塔省教育與體育廳達成中文+職業技能合作項目;與老撾沙耶武裏省教育與體育廳、老撾漢瀾管理學院建立合作關係,在老撾漢瀾管理學院合作建設漢語專業;建立銅仁幼專老撾生源地、銅仁幼專附屬幼兒園老撾海外分園。
四是在開展對外合作過程中,學校國際化視野進一步開闊、治理體係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逐步形成了“留學銅仁.愛在幼專”國際教育品牌和“銅城黔語.絲露同行”文化交流品牌。服務銅仁市“內陸開放要地”建設,貢獻“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能力不斷增強。
五是正在探索創建內地-邊境-老撾“三位一體”中外合作辦學試點;與深圳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井岡上大學探索開展“2+3”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試點;與韓國湖西大學、南首爾大學開展“3+2”專本中外聯合人才培養項目試點。
記者:在國際化合作交流方麵,學校采取過那些措施?下一步的發展規劃是什麼?
朱保賢:學校是一所有百年辦學曆史的老校,也是國內萬人高校和省內華文教育基地之一。2012年升格為專科學校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主要采取如下措施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是將提升國際化水平納入學校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發展戰略,聚焦學校百年師範辦學優勢及特色,立足大幼教,融合大藝體,發展大文旅,打造大平台,構建大體係開展國際化辦學。橫向縱向建立健全國際化辦學機製,將國際化指標納入校內部門、院係績效目標考核,整體推動,內部大外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實施“三個百萬”工程,助力師生海外學曆提升、交流互訪和科學研究。截至十四五開局,學校海外研修、訪學、學曆提升專兼教師149人次。其中博士28人(含在讀)、碩士45人。選派學生赴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泰國、港澳台地區等國(境)外短期交流學習和參加國際比賽共計265人。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學生達數千人次。
三是來華留學教育和對外傳播能力建設。培養了來自20個國家的164名國際學生,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等一流高校輸送優質生源。融漢語言教育與中國文化為一體的“中文+民族民間文化”課程建設日漸成熟。通過承辦“知行貴州”、海外青少年“尋根之旅”、地方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創建的“知”黔音、“行”貴土、“展”貴情、“融”中外的“擬實一體”立體課堂體係日趨完善。也將其作為學校來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下一步,學校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精神,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聚焦學校百年師範辦學優勢及特色,鞏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成果,服務貴州教育對外開放和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建設,貢獻“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
學校將以“雙高”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示範校打造為契機,以“在地國際化”理念為引領,依托學前教育專業群和文化旅遊專業群建設深化“留學銅仁•愛在幼專”國際教育品牌內涵;依托藝術與體育教育專業群建設、黔東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和貴州省“華文教育基地”建設打造“銅城黔語•絲露同行”國際文化交流品牌(以下簡稱“兩個品牌”),構建“大幼教”師範類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體係。形成“一理念兩品牌一體係”(一理念:在地國際化;兩品牌:“留學銅仁.愛在幼專”國際教育品牌和“銅城黔語.絲露同行”文化交流品牌;一體係:地方師範類國際化辦學體係)辦學模式,打造地方師範類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貴州樣本”。
(一)引培輸一體化打造G-U-K“125”學前教育協同發展計劃國際版。(G-U-K:1個政府或幼教聯盟組織;2所高校聯建;引領5所幼兒園),形成“山村童園”中國幼教援外範本。一是依托中韓“3+2”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做活專本人才聯合培養範本。二是依托學前教育專業群建設,做標中老學前教育樣本。三是依托文化旅遊專業群建設,助力文旅專業與國際接軌。
(二)固本強基擴容打造“留學銅仁·愛在幼專”國際教育品牌。一是以文育人,注重“中文+”國際通識課程思想引領。注重國際理解教育與“獻身教育·回報山鄉”辦學精神價值深度融合,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兼具全球視野和“為仁印記”的知華、友華、親華的高素質技能型幼兒教師和文旅專業技能人才。二是以文化人,構建“中文+”國際文化課程體係。探索“語言、課程、文化”交叉融合的國際化課程和多元課堂教學模式。語言與文化同位,“數字課堂”與“體驗課堂”同頻,建成以中國文化為落腳點的課程體係,做特賞春、樂夏、知秋、行冬“留學幼專·知行銅仁”校外文化體驗課堂。三是提質增量,聚焦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提升。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一批來華留學優質生源地,開展麵向國(境)外學生的各類長短期培訓和訪問交流。結合學校師範專業認證,強化專業群內涵建設,實施國際化師資強師工程,構建“中文+”來華留學體係,確保來華留學質量。
(三)構建師範類國際化辦學體係,打造“銅城黔語·絲露同行”國際文化交流品牌 。一是搭平台、促交流,共享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成果。深度參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係列活動及項目建設,承辦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活動,鞏固其成果,擴建“朋友圈”,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依托學校藝術與體育專業群優勢和貴州省“華文教育基地”建設,建成“中國-東盟文化與藝術交流中心”。依托貴州“多彩學院”,創建“雲端”非遺文化課程、梵淨山生態文化課程和中外文化交流“雲模式”。二是聚特色、深融合,立足區域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立足學校“兩節”(“武陵之春·魅力幼專”文化藝術節、“武陵金秋·激情幼專”體育節)和“五種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彩貴州民族文化,壯麗黔東紅色文化,桃源銅仁生態文化,清風校園廉潔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挖掘區域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常態化開展校園國際文化節活動,凸顯學校民族文化藝術教育,促進文化理解與文化認同,提升中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中國文化傳播力。三是知黔音、行貴土,潤物無聲傳播中國好聲音。集來華留學課程與國際傳播為一體,立足區域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做特“知行貴州”項目,拓展“知”黔音、“行”貴土、“展”貴情、“融”中外的立體課堂。依托國務院僑辦“中國尋根之旅”冬、夏令營和國內高校國際學生文化交流,做優“我眼中的中國-麵對麵”國際青年交流活動,知行合一講好中國故事,“擬實一體”傳播中國好聲音,讓中國文化準確地傳到世界各地。四是創環境、育人才,多元融合拓寬學生新視野。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及中外高校合作辦學,適應未來國際化發展需求,通過“千人海外留學計劃”以及與國(境)外高校合作的交換生、短期研修、交流學習等項目,積極為在校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開辟渠道,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記者:學校在對外交流與合作中,遇到過那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
朱保賢:學校在對外交流與合作過程中,緊扣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職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校和國內很多高校一樣,有很多是共性問題,也有部分個性問題,我把它歸結為三個階段:探索博弈階段、跟跑加速階段、獨立思考或自成體係階段。
我校從2016年啟動聘請外教,2017年啟動招收和培養外國留學生,並獲得相應資格。
主要曆經:觀念轉變需要過程;受辦學層次、特色及區位優勢影響合作資源有限;師資隊伍國際化(雙語授課、通用語/非通用語)不足;人才培養國際化,包括辦學理念、目標不清晰、課程建設滯緩;國際交流與合作機製不健全等問題。加之國際教育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且對語言有一定要求的動態過程,還有就是疫情對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影響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來華留學管理過程“趨”與“同”度的把握等係列問題。
解決辦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在第二階段(十三五期間),學校明確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是辦學選擇題,是必答題。加強黨對教育外事工作的領導,明確將國際交流合作納入學校發展規劃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將國際交流與合作納入相關處室、二級學院績效目標考核,反向設計整體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二是明確辦學目標。立足教師教育(主要是幼教)主體和文化傳承與文明互鑒,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聚焦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大對學生國際視野培養。
三是強化隊伍建設。通過引進與內部培養雙措並舉,加大外事幹部隊伍及國際化師資培養。尤其是注重非通用語種教師培養與引進。選派教師到省教育廳國際處掛職鍛煉,推選外事工作人員赴大連民族大學、蘇州大學、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進行了係統的培訓。
四是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教育涉外活動。如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活動、教育交流協會、世界職教聯盟等,積極積累經驗,助推學校國際化辦學高質量發展。
記者:在本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活動中,學校承辦了那些項目?請您為我們介紹。
朱保賢::一是學校承辦了“知行貴州”項目,省內2022年首批線下開展;
二是承辦“銅城黔語.絲露同行”學前教育國際論壇。
記者: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學校在培養創新人才與國際化視野人才方麵,有哪些舉措?
朱保賢:學校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培養育人模式,配備任課教師、助教、班級導師、學業導師、創新創業導師、輔導員等教師育人團隊和同年級幫扶員等學生育人團隊,實現對每位學生的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創新創業輔導、學術指導、學業督導和朋輩向導,根據學生特長特點製定個人發展規劃,配備個性化的學業導師,在專業學習、實踐鍛煉、能力培養、語言提升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我完善、自我塑造、全麵成長。學院堅持“學生成才為目標,立德樹人為任務,專業教育為基礎,體美勞育為拓展,國際視野為特色,創新實踐能力突出”的人才培養思路,探索“學生在哪裏,教育到哪裏”的育人方式。構建以課內實訓為基礎,課外實踐為延伸,創新競賽為抓手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教育實踐體係,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以及創新與應用相結合,助益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全麵提升。同時,注重培養創新型教師,改革課堂教學和學生評價方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記者:在您看來,有哪些舉措有益於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可持續發展與合作?
朱保賢:1. 學校教育應從傳授硬知識為主,變為師生共同建構軟知識為主;
2. 教學評價應該從學習輸入評價為主,變為學習輸出評價為主;
3. 學校教育應從教學生讀書為主,變成教學生讀“網”為主;
4. 教學管理應該從剛性管理、層級化管理,變為彈性管理、扁平化管理;
5. 建立雲校園,不僅為在線課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平台,還是實際校園的延伸,能讓學生不受地域限製享受優質國際教育資源,保證國際教育合作可持續發展。
記者: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為中國-東盟在教育領域互學互鑒、互聯互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東盟國家在教育方麵那些舉措您比較關注?有哪些收獲?
朱保賢:(一)根據國情對引進的國外教育模式進行本土化,比如新加坡根據自身地理和人文特點,對工藝學院進行專業改革,轉向旅遊服務行業,並借鑒了德國職業教育,創建了把工廠和教學緊密結合的雙元製模式,有效幫助了本國經濟的發展。
(二)東盟國家普遍建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並設置有關碩士、博士學位課程,以培養不同層次的中高級應用型人才。為大力普及科技和職業技術知識,政府鼓勵私人機構創辦技術院校,並與發達國家合作。
(三)重視職業教育為產業服務,強調專業、產業、行業相結合,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直接與市場對接,以配合經濟多樣化發展及轉型升級的需要。
收獲有以下幾點:
一是借鑒他們發展高職教育的經驗,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課程、教材和師資等,借助聯合辦學、技術交流合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培養懂技術、會操作的一專多能實用性人才。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型的現代開放的高職教育體係,實現高職教育和產業的銜接互動;
三是尋求建立與東盟國家接軌的多規格證書崗位培訓體係,消除人才流動障礙。采用合作辦學和訂單培訓等方式,根據需要進行人才培養、輸出和聘用,合理配置資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