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治理轉型的現實選擇:內涵、特色與融合發展
(作者 朱洪波 王友雲)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下,在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劇背景下,探討地方高校治理轉型的動因、基本取向、困境與路徑等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
一、地方高校治理轉型的動因溯源
新技術條件下知識生產方式的變化是治理轉型的內生動力。傳統的“知識生產模式Ⅰ”主要是以學科為中心、導向和基礎的知識生產邏輯,是基於牛頓學說所確立的典範、以單學科科學研究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生產方式。“知識生產模式Ⅱ”麵向實踐,應用導向、問題導向、跨學科導向是其主要特征,強調在應用環境中利用跨學科方法產生知識。“模式Ⅲ知識生產觀”主要以“集群、創新網絡、分形研究、教育與創新生態係統”作為核心構件組成知識生產係統,強調高校、政府、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協同創新。新技術主宰的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知識生產模式Ⅱ和Ⅲ成為知識產出的主要方式,從而也引發了高校的深刻變革,以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生產模式Ⅱ”影響了高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定位和知識選擇,以知識集群、創新網絡等為核心構件的“模式Ⅲ知識生產觀”變革了高校知識生產的觀念、轉變了高校學術研究的取向、推動高校跨學科組織的彈性重構、加快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由此可見,高校必須順應知識生產方式變革的要求進行轉型發展,知識生產方式的變化成為地方高校治理轉型的內生動力。
區域和地方產業人才需求變化是治理轉型的現實需要。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深入推進,新的業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的職業不斷產生,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亟需大量應用型人才作為支撐。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比例的大幅增長,將遠遠超過對普通勞動者的需求,工程應用型人才、高級技術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將成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主體。地方高校作為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必須順應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同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吻合相適應,與區域內產業結構形成“適應—對接—合作—引領”的互動關係,從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治理轉型的基本取向:內涵、特色與融合發展
地方高校需要進行怎樣的治理轉型?這是治理轉型往哪裏走的方向性問題。高校轉型發展必須做到與高等教育發展、高校自身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三者相一致,地方高校治理轉型必須確立內涵、特色與融合發展的基本取向。
(一)地方高校治理轉型取向之一:由外延走向內涵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在世紀之交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大眾化普及化進程,通過合並升本、轉製升本、專科升本、民辦高校升本、獨立建本、師專升本等多種方式建立起來的高校,更加麵臨內涵發展問題。這些學校在升本以後,大多以謀求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的進一步提升為目標,想方設法拓展辦學資源和擴張辦學空間,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一條外延式發展道路。內涵式發展以學校內部因素和資源作為動力,核心在於強化核心競爭力,提高辦學質量,優化辦學結構,注重協調發展,主要通過學科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改革、體製機製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如凝煉學科方向、優化專業設置、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課程和教材、重視政產學研結合、完善教學評價機製等,實現整體質量和效益的提升。由外延式發展走向內涵式發展,是地方高校治理轉型的基本取向。
(二)地方高校治理轉型取向之二:由優勢走向特色
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以培養地方發展需要的人才為使命,這就要求其從自身實際、內涵標準和地方特色出發,進行人才培養取向的抉擇。地方高校是基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發展起來的,必須麵向地方,著力培養契合地方實際和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重點是要高度重視地方產業發展和地方特色,結合地方特色進行辦學方向的調整,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要進行專業設置,辦學重心下移,立足“地方特色”與“應用型”兩大核心要素,實現特色發展。立足區域和地方,由突出優勢走向注重特色,必須對地方資源進行廣泛調研,既要深度挖掘地方曆史文化和人文資源,做大做強人文社會科學,又要開發地方特色資源,依托和利用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做好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培養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和技能型人才。通過政府、行業企業與高校之間的良性互動,由地方優勢走向地方特色,乃是地方高校治理轉型的又一基本取向。
(三)地方高校治理轉型取向之三:由校地分離走向校地融合
地方高校治理轉型還必須由校地分離走向校地融合,這是由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定位和職能所決定的。二者必須形成緊密互動關係,高校要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實現與地方的融合發展。與地方融合發展,是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實現方式。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發展中,必須處理好“頂天”與“立地”的關係,重點要做到“立地”,著力為地方發展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和高水平應用型成果,通過融入地方的“立地”過程才能真正實現“頂天”。應通過對地方產業和市場的深入調研,進行學科、專業、科研方向的優化,實現學科、專業、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對接,與地方產業鏈緊密結合。地方高校通過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流,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贏得“有為”和“有位”,與地方關係從分離走向融合,是地方高校治理轉型更加需要堅持的基本取向。
三、地方高校實現內涵、特色與融合發展的實踐困境之思
確立了治理轉型的基本取向之後,關鍵的問題在於找出當今製約我國地方高校內涵、特色與融合發展的主要困境,隻有通過從外在環境到高校自身全麵深入地進行深層次的困境之思,才能真正找到問題根源,尋求破解困境之道。
(一)高質量教育教學體係建設滯後製約了內涵發展
首先,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體係不盡合理。大多數高校普遍存在定位不準、應用性不足和缺乏特色等問題,突出表現為基礎性教育偏重,應用型教育偏弱;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專業實踐能力提高;學科專業比較單一,交叉複合程度不高等問題。其次,地方高校教學管理體係不夠健全。現實中,不少地方高校並未按照人才培養要求,對教學管理體係進行優化,實現教學管理由管理本位向學生本位的轉變。再次,地方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係不夠完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題,人才培養職能始終是重點,教育和培養學生始終是根本任務。然而,很多地方高校做得並不好,並未真正秉持這一標準構建起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係,從而嚴重製約和阻礙了地方高校走向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二)未基於準確的辦學定位辦出特色製約了特色發展
首先,缺乏科學論證,簡單套用。辦學定位不能草率,需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曆史傳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等進行科學理性的研究,需要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充分論證,但很多學校對自身辦學定位沒有足夠重視,要麼隨意性大,要麼簡單比照套用。其次,脫離地方實際,攀比求大。有的地方高校在探索定位過程中,對自身現狀、地方實際、辦學目標認識不清,盲目攀比,追名逐利,嚴重脫離地方實際,辦學沒有地方特色。有的一味追求辦“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想方設法提高辦學層次,擴大辦學規模,提升學校級別,辦全學科門類,與學校發展的初衷越來越遠,長時期無法走出名校“陰影”。再次,特色挖掘不夠,缺乏個性。高等教育要走多樣化發展道路,要通過科學定位、錯位發展與特色發展,形成高等教育的合理結構和良性發展的教育生態,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政策目標。現實中,為數不少的地方高校並未處理好這一問題。
(三)教學科研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足製約了融合發展
首先,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足。教學科研成果沒有完全與地方有效融合,“兩張皮”現象突出,難以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為地方發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成果和個性化服務方麵也有很大差距。其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不相稱現象。這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不清晰,沒有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與地方需要也存在一定程度脫節,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業評價方式比較單一,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合作培養人才方麵有待加強,能勝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雙師型”教師缺乏。再次,地方行業企業參與高校轉型發展熱情不高,參與度低。行業企業要真正胸懷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才戰略意識,在高校課程建設、本土教材開發、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政產學研合作、雙師型教師培養、教學科研成果應用等方麵與地方高校進行具有實質內容的合作,而不能走形式。
四、地方高校實現內涵、特色與融合發展的路徑構建
地方高校必須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麵謀求內涵發展,在明確辦學定位方麵謀求特色發展,在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麵謀求融合發展。隻有做好了這三個主要方麵,才能真正構建起全麵的地方高校內涵、特色與融合發展路徑之維。
(一)內涵發展——建構麵向應用的高質量教育教學體係
首先,要優化人才培養體係。堅持“回歸實踐和應用”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為抓手,推進人才培養體係改革。重構課程體係,增加跨學科、前沿性、交叉學科和應用性課程的比重。要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在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方麵開設適量的地方特色課程,在自然科學專業方麵開設一定的符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課程,做到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應。其次,要改革教學管理體係。地方高校應著眼於專業內涵建設的視角,構建以學分製為核心的教學管理體係。同時,改革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再次,要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係。完善質量監控體係重點是完善校、院(係)、教師三級質量評價體係和實施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督導評教、社會評教四級評教機製,尤其要注重引入社會第三方評價,努力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結果客觀化。
(二)特色發展——基於自身與地方特色明確辦學定位
首先,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類型應定位為應用型人才。要結合地方實際,立足地方特色,麵向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本科層次人才培養上應由“學術理性”向“職業取向”轉變。在培養規格上,既要強調基礎和拓寬口徑,又要重視實踐和強化能力。其次,地方高校服務麵向應定位為區域性。地方高校必須深入研究所在區域的區位特點、人才需求、社會需要、產業結構、社會特征,從而使高校在地方獲得區位優勢,贏得發展資源,明確服務空間。再次,地方高校辦學特色方麵應定位為鮮明性。地方高校既要繼承自己的辦學曆史和傳統,又要在實踐發展中基於自身特征、區位優勢和現實基礎,凝練特色、堅持特色、延續特色,並將特色不斷凸顯。最後,地方高校辦學目標應定位為導向性。辦學目標應具有導向性,隻有堅持正確的導向,才能有清晰可行的目標,才不至於在盲目追求和攀比中失去自己的辦學靈魂和精神,才能真正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融合發展——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流
首先,地方高校應增強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意識。地方高校要積極主動對接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各類主體,爭取地方支持,這就要求地方高校樹立服務地方的意識,增強為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和產出應用型成果的觀念。其次,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給予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發展有力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校地、校企融合專項考核政策,地方行業企業與社會組織扶持地方高校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地方高校參與社會服務的各類支持政策,等等。通過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地方高校、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都願意積極合作,促成深度融合,累積信任資本,形成互動效應。再次,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支持,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政產學研合作機製。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必須建立一套確保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與社會合作發展、共享成果的體製機製,確保二者合作的常態化和可持續性。
作者簡介:
1.朱洪波,銅仁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
2.王友雲,博士,銅仁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論、區域治理。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