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文化,2023年7月16日,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商業與貿易學院青年誌願者以“傳承紅旅資源,庚續紅色精神”為主題,到遵義市桐梓縣開展三下鄉誌願服務活動。深入了解桐梓縣紅色旅遊資源,以桐梓革命曆史、紅色文化、英雄人物等紅色旅遊資源為核心,深挖其紅色文化資源,探索開發新時代紅色研學課程。
探尋長征足跡 感悟長征精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雖然烈陽高照,但誌願者們熱情不減,先後走訪參觀了婁山紅跡·紅軍長征在桐梓陳列館、中央紅軍桐梓醫院陳列館、婁山關等紅色旅遊景區,追憶尋找紅軍長征在桐梓的足跡,感悟紅軍長征勇往直前的精神。陳列館內陳列的紅軍戰靴、草帽、馬燈、水壺、紅軍行跡圖、據點圖等,全方位展示了紅軍在桐梓的革命曆程,體現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長征精神。從這些物品的身上依稀看見了當年紅軍長征時慘烈戰鬥的場麵,讓人肅然起敬。
“雄關漫道真如鐵”,登上婁山關,萬馬酣戰的崢嶸歲月猶在眼前;“而今邁步從頭越”,激蕩起華夏盛世的豪邁情懷。在導遊栩栩如生的講解下,誌願者們深入了解了紅軍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激烈情景。情到深處難自禁,誌願者們在帶隊老師的帶領下,相繼朗誦了《憶秦娥.婁山關》《沁園春•雪》,從詩詞中回顧曆史、感受革命英雄的偉大,重溫革命先烈們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感悟長征精神在新時代賦予新含義,激勵起當代青年愛國報國之誌。
憶往昔崢嶸歲月 看今朝砥礪前行
一生戎馬壯心酬。張誌勇同誌是一名對越自衛還擊戰的革命老兵,家住桐梓縣木瓜鎮,雖然在戰爭中眼睛受傷,至今未能恢複正常,但他精神矍鑠,主動給誌願者們講起當年作戰情景。“我是1978年12月底加入戰鬥的,戰鬥過程十分激烈,身邊戰友的犧牲是最令人痛心的……”說到動情處,老人的眼睛濕潤了。“我是一名射手,經常會有子彈從耳邊、背後等飛過去,稍有不慎就會犧牲”。“和平年代真好啊,能看到老百姓吃飽穿暖,看到國家強盛,我從未後悔參加這場戰爭”。
莫等閑,不負今昔與明朝。我們要銘記曆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揣夢想又腳踏實地,立誌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負革命先輩期望,踐行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讓青春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誌願者們紛紛表示。
宣傳紅旅資源 凝聚社會共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加深誌願者的印象和感受,充分發揮新時代誌願服務作用,誌願者分成三個小分隊,到桐梓縣紅色旅遊景區,分別提供導覽和解說、開展文明引導、滿意度調查等誌願服務,為遊客講解相關曆史背景和故事,讓遊客更好地了解紅色旅遊資源;發放文明旅遊倡議書、開展文明旅遊勸導活動,倡議遊客參與到保護紅色旅遊文化的隊伍中來,以文明旅遊保護紅色文化;對遊客開展問卷調查,了解遊客對當地紅色旅遊資源及服務的滿意度,為改進當地旅遊服務提供支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將是高職院校的研究課題之一。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將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合學校思政課、講座、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探索開發一批新時代紅色研學課程體係,在全省範圍內形成示範作用,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引領作用,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把廣大高職學生培養成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