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未來在海上!海洋強國戰略科技創新論壇2023在哈工程舉行
“人類的未來在海上!”8月26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辦的海洋強國戰略科技創新論壇2023上,大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說。如何認知海洋、開發海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戰略步伐?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圍繞高端智能海洋裝備,船舶動力、核能與新能源,海洋信息與空間安全等方麵開展深入交流研討。共有20餘位院士參加此次論壇。
論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主辦,“哈軍工”分建院校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工程大學、陸軍防化學院協辦。在學校建校70周年到來之際,七校共同發出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最強音”。
黑龍江省科技廳主要負責同誌,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曉燕出席大會,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校黨委副書記姚鬱先後致辭。他們表示,哈爾濱工程大學為我國船海核領域培養輸送了大批高層次人才,不斷攻關船海核領域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在水下機器人、船舶動力、船舶導航、水聲定位等方向,具有雄厚的技術儲備。黑龍江省在海洋領域,具備一批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代表的船海領域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基地、以中國船舶集團703所為代表的船舶動力研發機構、以哈爾濱電氣集團為代表的船海裝備生產企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海洋裝備技術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了龍江力量。希望各位專家學者,通過此次大會為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提供新智慧、做出新貢獻,為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教授作題為《空天信息技術在海洋環境/目標監測中的應用》的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甘子釗教授做題為《機遇與挑戰——二十一世紀的超導科學技術》的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教授作題為《高性能製造》的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黃震教授在主論壇上作題為《碳中和目標下船海動力能源變革》的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教授作題為《數字化時代結構完整性設計的方法體係》的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軍成研究員作題為《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儀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的專題報告。
記者在論壇上獲悉,國際海事組織今年7月提出了到2030年實現海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8年減少40%以上的目標;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因此從國際國內看,船舶動力和船舶海運正麵臨一場能源方麵的大變革,這個變革方向就是船舶能源走向脫碳,實現零碳排放。
與會專家認為,未來可通過三條途徑實現船舶零碳排放。對於近距離沿江沿海的點對點運輸,使用純電驅動作為船舶動力;遠海跨洋的船舶運輸,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走向燃料的脫碳,使用甲醇、氨、甲烷等綠色燃料替代傳統柴油燃料,同時這幾類綠色燃料都將通過光伏電、風電等綠色電力提取,替代現有從石油中提取柴油的方式;未來船舶也可繼續使用石油提煉出的柴油、重油作為燃料,但同時要通過加配碳捕獲儲存係統,在船舶到岸後將捕集的碳賣給相關機構實現碳的再利用,由此也可實現船舶傳統燃料的零碳排放。
本次論壇還舉辦了高端智能海洋裝備,船舶動力、核能與新能源,海洋信息與空間安全,智能係統與自主感知,先進材料及結構與裝備應用,船海智庫與社會服務等專題論壇。(哈爾濱工程大學 朱虹 劉濤/文 王一勇/攝)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