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其中,河南29個科技小院在列,河南農業大學牽頭24個!從河南農大葉優良教授創立的位於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的第一個“科技小院”,到現在全省的24個科技小院,十年的實踐探索,證明了“科技小院”內在的不竭動力。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古往今來,河南省被賦予的最多的定義。一馬平川、中原沃土,這裏有勤勞的人民。截至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十八連豐,這與河南省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進入新世紀以來,如何繼續發揮河南省在農業領域上的貢獻,尤其是在鄉村振興中怎樣大放異彩,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2年9月,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指導組專家成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優良,在河南省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建立了河南省第1個科技小院,而如今這位河南科技小院的創始人帶領學生們,已經在農業生產一線駐紮了十個年頭。
“科技小院”:鄉村振興旗幟下的一抹紅
從不被農戶認可到被國家“點名”
“科技小院”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創立的,本著由研究生駐紮農業生產一線,專家、教授提供技術支撐,以其鮮明的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特色,服務於農戶及生產組織,實現作物高產、資源高效,推進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從創立之初的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的第一個“科技小院”,到現在全國的300多個科技小院,十幾年的實踐探索,證明了“科技小院”內在的不竭動力。
從一開始的不被認可,到後來的上門問診;從原先的不表態、不參與,到如今的培訓會、觀摩會人群熙熙攘攘;從最初的借住在農戶家辦公,到現在有著自己的二層“小洋樓”。河南科技小院的這十年時間,沉得住氣、吃得了苦、守住了農民的心,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科技小院”的初心。就如同河南省新鄉縣楊街村的一位老人對新鄉花生科技小院的學生說道:“每回從小院門口路過,你們這總有人,有啥問題我也就直接過來找你們了。”
2022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布的《關於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 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通知》,介紹了科技小院獨有的把研究生派駐農業生產一線,在原有的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之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這一培養模式。三部門的同時“點名”,更加印證了“科技小院”在新時期鄉村振興的不可或缺性,既是對原有教學模式創新指出了一條道路,也是對現有“科技小院”模式的鞭策。
科學技術服務做支撐
耕地是農作物的載體,耕地質量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收成情況,近年來,由於農藥、化肥等現代科技下產物的過度使用,再加之農民對耕地“索取”過多、“養護”較少等多方麵原因,耕地質量問題已不容忽視。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的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河南科技小院自成立以來,先後在禹州、杞縣、臨潁、新鄉、蘭考等建立了7個科技小院,在河南農業大學校黨委、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黨委指導下,培訓農民50000多人次,培養了100多位先鋒學員,指導種植大戶200多個,培訓企業業務員80000多人次,技術覆蓋100萬畝以上。葉優良教授所帶領的科技小院服務團隊,常年奔走於省內各地、農業一線,以其最飽滿的熱情和最忘我的技術服務精神,贏得了農民朋友的廣泛讚譽。你看那杞縣的大蒜地、新鄉心連心公司的農業高效示範園區、暴雨過後的新鄉、蘭考農戶的農作物受災地,都有“科技小院”的身影,而葉優良教授本人,也因其常年平均駐紮農業生產一線200多天,被稱為“赤腳教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指導農戶如何科學施肥、精確管理,在盡可能減少成本的情況下,保證農作物所需要的養分,達到提質增效的結果,這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要求的落實與實踐的真實案例。
葉優良老師田間課堂
在麵對疫情當下,河南科技小院師生絞盡腦汁,於2021年開始,開辦了“科學施肥 提質增效 綠色發展”公益講座雲講堂,持續進行60餘期,觀看人數近80萬,受到河南省科協的高度重視,河南省政府將科技小院建設和科技小院雲講堂列入《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引導推動科普資源和創新要素下沉基層和農村,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厚植公民科學素養沃土。
為鄉村振興輸送“血液”
物質決定意識,鄉村振興局麵的實現,需要全體人民共同的努力;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才能確保“三農”工作穩中推進、鄉村振興全麵實現。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的存在、人的作用、人的依賴。
“喜迎二十大,科教小院行”調研活動
河南科技小院成立十年來,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培養本科生300餘人,研究生20餘人,無論是升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還是進入政府機關、各大高校服務人民、教書育人,又或者是進入企業績效拔尖……,他們在新的崗位上都受到“一致好評”。
這與探索並已成熟的本碩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是分不開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在學校掌握了基礎的專業知識之後,來到這大有可為的科技小院,來到這農業生產一線,他們不再是學生,而是技術員、支教老師、廚師、新型農民……;他們還是學生,在經曆了如此豐富的生活之後,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他們把經驗藏於心中,他們更有了新的理想與信念,並全力以赴投入下一階段的生活中去!
科技小院走出來的學生是有情懷的,這是一句真話,並非空穴來風。2021年8月,教育部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中指出:長期以來,我國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耕讀教育不係統、與“三農”實際聯係不夠緊密、實踐育人環節有待加強、畢業生麵向農業農村就業創業人數較少等問題。據此,再反觀河南科技小院走出來的畢業生們,他們無論進入到哪一行哪一業,可他們始終與農業有著聯係,與農民有著交集,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
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村裏“讀研”——河南29個科技小院獲國家支持
研究生的課堂不在大學校園裏,而在田間地頭。鄉親們遇到生產難題,就會習慣性地走進“科技小院”,因為“這些大學生娃娃的辦法還真管用”。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其中,河南29個科技小院在列。
8月30日記者了解到,河南省目前已建起58個科技小院。它們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方麵為農戶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指導和技術示範,推動農戶增產增效、助力鄉村振興,一方麵輻射帶動涉農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助力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新型人才,堪稱院小力量大。
“我們是田野大課堂的受益者”
“全村人都認識我。”新鄉花生科技小院院長胡佳鈺頗為自豪。
胡佳鈺是河南農業大學研三學生。當年接到錄取通知書後,他沒有進大學校園,而是直奔科技小院。
進了小院先做調研,搜集鄉親們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向導師請教解決方案。鄉親們好多都是種花生幾十年的“老把式”,難免會有慣性思維。像怎麼科學施肥提高花生產量,年輕人的說法他們一開始並不信。隨著小院搞起示範田觀摩,親眼看到新施肥方法能提高產量,鄉親們終於信了:這些孩子“有兩把刷子”。
圍繞品種、養分管理、土壤改良、栽培等方向,新鄉花生科技小院聯合心連心化工集團共同研發花生專用肥,集成優質高產高效管理技術模式,不僅使花生增產10%,還降低了投入成本。
“受益的不光有鄉親們,更有我們。”胡佳鈺說,小院的求學經曆,帶給他們的不光是專業上的長進,更是綜合素養的曆練、愛農情懷的培養。
“不少研究生大二才能確定畢業論文題目,我在研一下半年就確定了論文方向——不同鎂肥用量對高油酸花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胡佳鈺說,這個論文題目來自農民群眾的需求,能將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自己幹勁很足。
“地裏有啥問題 ,就找科技小院”
“我的研究生生涯,一半是在村裏度過的。”大三到研三,從給師兄師姐當實驗助理到擔任禹州小麥科技小院院長,每年5月至10月,都是河南農業大學學生田培雨雷打不動的駐村時間。
調研土地生產情況,去農戶地裏“出診”,舉辦科技長廊、田間課堂、田間觀摩會等各類活動……“進村讀研”期間,田培雨和同學們沒有一天閑著。
為農戶田地進行專業診斷
田間觀摩會現場
前一陣高溫天氣持續,土壤長時間幹旱導致玉米播種進展緩慢,出苗情況也受到影響,這可急壞了農戶。迎著40℃的熱浪,帶好各類工具,小院裏的研究生紛紛在田間地頭奔走,指導農戶采取抗旱保收的應對措施。
最近雨水充沛,不少人發現自家玉米穗出現黴變,紛紛來小院詢問是否品種有問題。田培雨通過觀察和實驗,判斷這是高溫高濕導致的玉米穗腐病,及時為村民解惑支招。
漸漸地,“地裏有啥問題,就找科技小院”成了村裏人的口頭禪。有時田培雨出去調研時間久了,回去就能看到幾名村民守在小院門口等待“看診”。
從單純為農戶解決技術問題,到助力當地種植結構調整,在禹州小麥科技小院帶動下,不少人收入提升了,觀念扭轉了。曾經一畝地都不願種的村民成為承包500畝地的生產大戶,農戶從隻種小麥、玉米到同時種植小米和水果等經濟作物,小院所在的順店鎮康城村,如今土地流轉率高達88.9%。
“為鄉村振興輸送‘血液’”
科技小院模式為何如此受國家重視?“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既能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又能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農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鄉村振興輸送‘血液’。”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河南省將農業人才培養的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涉農企業園區,越來越多研究生入駐科技小院,以土地做黑板,把作物當教材,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記者從省科協了解到,目前,河南已建成58個科技小院,今年新規劃建設50個科技小院,著力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常態化陣地。同時,河南省將持續探索科技小院+家庭農場、科技小院+農技協等服務模式,拓展農業科技推廣新渠道,進一步破解農村科普“最後一公裏”和“最後一百米”問題,把創新成果運用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研究生培養單位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著力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農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這種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於一體的培養模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輻射帶動全國涉農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引導研究生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助力脫貧攻堅,生動詮釋了研究生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命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戰線發揮自身優勢,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主動作為。在三部門支持下,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和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積極推動,目前全國已有30餘所涉農高校陸續建立了300多個科技小院,覆蓋廣西、四川、雲南、內蒙古等29個省(區、市),涵蓋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作物、牧草作物、養殖業、林業、食品加工、種養一體化等9類產業的135個農產品類型。2009—2020年間,科技小院累計服務貧困村近600個,貧困戶4.85萬戶,貧困人口17餘萬人。一大批科技小院發展勢頭良好,探索了有益經驗。10多年來,先後有800餘名校內外導師和1500多名研究生參與到科技小院的建設和運行中,製定技術規程113套,創新單項技術284項,製作農民培訓材料276套,宣傳展板600餘幅,田間觀摩輻射8萬餘人,累計線下培訓農民20餘萬人。
(beplay2網頁登錄 來源:河南農業大學 文字:王勝昔 史曉琪 張紅陽 陳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