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沸沸揚揚的“退出家長群”新聞嗎?這幾年來,“批改作業”已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痛。為了給家長減負,多地陸續出台規定,明確要求教師親自批改作業。但在教師尚需“減負”的情況下,教師全批全改家庭作業可行嗎?在孩子的學習中,家校之間各自應如何定位角色?(2月22日中國新聞網)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強調“家校共育”。然而,不知何時,原本“共育”的理念成了“互推”的借口。學校老師以協作共育為由,時不時地要求家長協助完成課後作業、批改作業、清掃校園,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甚至要求家長到校陪讀,套路五花八門,方式推陳出新。家長叫苦不迭,情有可原。然而,老師就“一身輕”了嗎?其實不然,一方麵教學師資緊缺或資源分配不合理,導致老師一人同時帶幾個班,教學任務繁重;另一方麵,大小會議等非教學安排此起彼伏,老師不堪重負也是情理之中。如何緩解家校雙方的尷尬處境,平衡家校關係?是時候厘清“家校共育”的責任田,讓家校職責各歸各位了。
首先,家長不越位。厘清家校合作的邊界,已經是許多家長期盼的事情了。應該杜絕把家長微信群當成布置作業的“窗口”,把家長當成學校的“臨時工”的現象再發生。換言之,該學校承擔的重擔,挪了一部分給家長,這是卸包袱的行為,實屬不該。當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依然是第一責任人。“養不教父之過”,在學校之餘,家長還是要擔負起育兒的應有作用,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
其次,老師不缺位。平衡家校關係,才能真正為雙方減負。新學期開學之際,教育部著眼“痛點”強勢“喊停”,既是給學生減負,給家長鬆綁,也是在引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回歸本義。說一千道一萬,實現改變的第一步,還應在此基礎上,規劃好家校教育的“經緯線”。針對教師承壓現狀,要從根源上,解決諸如使老師被瑣碎的行政工作折磨得身心俱疲的關鍵所在,讓教師真正回到本職工作。教育部門要做到分工明確、同向而行,才能實現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領悟“家校聯合”的重要,做睿智的老師和家長。一方麵家長們要及時與老師交流,這能夠更全麵地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便於及時發現問題。另一方麵,老師要避免教育焦慮,主動作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天職。家校共育,關鍵在“共”,目標在“育”,家校隻有朝著這一共同的目標,各司其職,才能同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