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全麵取消小學生家庭作業,我太讚成了,剛開學不到一周,我們夫妻倆已經為輔導孩子作業的事兒吵了兩次了。“北京的一位小學生家長說。
近年來,針對作業和減負問題,每年都有代表、委員提出相關的建議或提案。相關部門也連續出台多項舉措,給beplay體育手機生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但是,這幾年學生和家長對作業問題的抱怨越來越多:學生抱怨作業太多,家長抱怨不該給家長留作業……
治理來治理去的作業問題其根源到底在哪裏?有沒有根治作業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減不下去”的背後藏著“彎道超車”的“市場需求”
“作業問題的一個核心就是‘減’,減輕學生校內的課業負擔和校外的培訓負擔。但是這個問題又有相當的複雜性。”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說,從國家最早提出減負到現在已經過去整整20年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不僅沒減下來,還出現了兩個“增長”:一是不僅校內的作業量沒有減下來,又增加了校外輔導班的作業;另一個是不僅學生作業增加了,家長也被卷到作業中來了。
劉林委員還有一個身份是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協會中不少會員單位就是校外培訓機構,其中不乏市值破千億的機構。“不少機構表示,這種用簡單的、單向的整治校外輔導機構的方式來治理作業問題是很難奏效的,為什麼培訓機構不僅‘春風吹又生’,而且越發展越大?是因為培訓背後的市場需求依然存在。”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家長群體中有希望減少孩子作業量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希望老師能給學生多留些作業的。
一位初三年級班主任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寒假之初他曾經給家長發了一條語重心長的長消息,核心意思是初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很大,在中考之前的假期,除了認真完成寒假作業外不要再給孩子增加負擔。但是,信息剛剛發出這位老師就收到了多位家長的私信,“老師可以額外給我們家孩子多留些作業嗎?我們還想利用假期讓孩子彎道超車。”“如果孩子想在最後幾個月裏成績突飛猛進,還需要進行哪些補習?”
……
家長們內心隱藏著的“彎道超車”就是“市場需求”。再明確些,這種“市場需求”是為考試服務的。
“我認為我們要好好思考教育目標是什麼?目標是考試,還是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本領。”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說。
劉林委員也指出,“雖然素質教育提出很多年了,我們的考試改革也不斷提出要以能力為導向,但事實是我們的考試還是側重於考知識。”
考試就是指揮棒,當考試以知識為主時,教學必然以教知識為主,那麼就可以把知識轉化為各種題型,變成各種作業。
同時,這種“彎道超車”的“市場需求”也會被對市場更加敏感的課外培訓機構抓住。當學校不能滿足或者不能全部滿足家長“彎道超車”多需求時,校外培訓機構能夠滿足。
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所說,校外培訓機構會出現超標超前培訓。
這種超前培訓正好迎合了家長們“彎道超車”的需求。
張詠梅代表建議,應盡快在市域範圍內建立統一的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平台,規範培訓行為,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單”製度,切實減輕校外培訓造成的過重課外負擔。同時還要深入推進家校協同育人,家校育人目標、價值取向要一致,引導家長關注教育的慢過程,而不是一味的參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訓,盲目增加學生負擔。
這種彎道超車的思想不僅僅存在於家長和校外培訓,“提前講”“上難度”的現象在一些beplay體育手機校中也是存在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指出,在不少地區和學校,學生考試成績直接關係到老師的評先評優和晉升職稱,這也導致教師過分關注學生學業水平,將作業作為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重要工具,加之缺乏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統籌作業量的機製,進而演化為各科作業按最高上限布置,學生各科作業累積過量的問題。
解決作業問題的關鍵:課上“增效”課下減少“低效”
厘清了“市場需求”後,代表委員們依然認為解決作業問題還是不能隻盯著作業本身。
“不談課堂隻談作業是不正常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說,要談作業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作業是什麼,作業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是獲取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憑證,教師要通過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教學改進。
“因此作業改革就要與課堂教學改革結合起來,教學不能隻是單向度的、以老師為主,作業也要加強研究和設計。”劉林委員說。
不少代表委員表示,現在要認真研究一下學生們每天完成的作業中有多少是低效的、機械重複性的,甚至是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沒有太多幫助的作業。
一位初中學生家長曾經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抱怨,自己家一個學期僅用來給孩子打印作業所用的資料就要用掉一到兩包打印紙。“不僅作業多,而且很多作業都有大段大段的敘述文字,特別浪費紙。”
“現在作業上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依葫蘆畫瓢’。”唐江澎委員說,因為高考有閱讀理解題,平時作業也要給學生做大量的閱讀理解訓練。但是,這裏麵又充斥著很多粗製濫造的未經嚴密推敲的題目。
幾年前,唐江澎委員曾經參加過一個課外輔導讀物的評審,結果發現,“那裏麵的閱讀理解題70%會把孩子的思路引偏。”唐江澎說,其實,在高考中,每一道題目都經過了多位專家反複研磨的,不是隨便找來一個材料“依葫蘆畫瓢”就能出一道好的題目。
“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提質增效’,”張詠梅代表說,教師要精心備課、精心布置作業、精心施教,才能真正為學生減負。
張詠梅代表介紹,在鎮海中學,幾乎每名教師每周有三四個晚上在學校度過,“老師自己沒做過的題目不給學生做,一樣的題不重複做,不同的學生做不同的題,這是每個鎮中老師的基本要求。”
解決作業問題的更高要求:作業要“精準”教師要“減負”
“我強烈建議要下大決心優化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作業。”唐江澎委員說,有專家明確指出,一個七歲的孩子其手指前端發育還沒有成熟,長期握筆對人的心智發育產生影響,因此,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作業完全可以變成口頭的,“孩子每天對著手機錄一段,兩分鍾能說完的內容如果去寫可能至少要半個小時。”
唐江澎委員提出的這種“精準”作業的建議背後其實就是因材施教的思想。
不少代表和委員也提出,現在學生“千篇一律”的作業太多,所有的學生都做相同的作業,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的差異性。
不久前,教育部也提出要鼓勵老師布置分層次作業、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注重設計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作業、綜合性作業。
這其實是給學校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一些來自一線的代表和委員表示,這個高要求的背後還蘊藏著一個前提,就是要給教師減負。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育才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高琛也指出,要減少行政力量對教師教學事務的幹擾,減輕教師身上非教學工作的壓力和負擔。
“其實作業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教師承擔著大量非教育教學任務。”劉希婭代表說,目前,各種上級攤派、“進校園”活動、“迎檢”活動等非教學任務,極大擠占了教師專業研究時間。
“隻有精簡過多的‘進校園’任務,把教師從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任務中解放出來,題目才能有更多空間研究教育教學方法,優化學習方式,提高作業效益。”劉希婭說。
作業問題的解決,需要與此相關的各界共同努力,精準施策,正如唐江澎委員所說的那樣:“要依靠專業的方法,找到問題的形成點,才能提出解決的突破點,才能精準施策,要不然就會是‘頭疼剃頭、腳痛修腳’,忙活了半天,根本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