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家校共育> 最新動態> 正文

學者、學校聚焦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 呼籲家校共育

       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是當下各界關注的話題。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終身教授袁振國教授28日接受采訪時指出,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個人重要的幸福來源;如何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交流共同促進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有長遠意義的話題。

  在剛剛結束的“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家校合作論壇”上,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教授表示,培養兒童青少年的社會情緒能力,要發揮學校和教師的重要作用,通過家校共育並結合社會因素,共同促進兒童青少年社會情緒能力的提升;並認為,父母教養是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能夠理解情緒、允許表達、恰當交流、界限清晰、傳遞情感的家庭溝通,有助於孩子的社會情緒學習。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吳重涵教授指出,家庭教育有主觀努力的極大空間,對於個性的養成有重大意義。家庭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需要更廣義、更大時間尺度認識家庭教育整體結構形態。

  上海市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雄認為,當代青少年受到社會轉型過程加速等影響,出現了情緒管理和溝通交往能力欠缺等問題,並提出要培養青少年“鈍感力”,增強青少年“魯棒性”,幫助青少年習得“幸福感”。據悉,“魯棒”是Robust的音譯,也就是健壯和強壯的意思;“魯棒性”是指,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係統生存的能力。

  “家校社合作對於學生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人口素質提升具有重大的意義。”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家成強調讓學生參與家校社合作。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副研究員鬱琴芳希望家長參與豐富的校內合作活動,促進子女、家長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在“如何通過家校合作提升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圓桌論壇上,邊玉芳教授強調在學校積極主導的同時,家庭要主動盡責,社會也應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終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情境。這位學者提出,學校要組織好、利用好家庭和社會資源,在豐富的、多元化的視角下思考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方案。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院長劉俊升教授指出,要提高對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重視,但不能持有狹隘的“成績觀”;家校社應當協同創設促進青少年人際交往的良好環境,探索將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納入教育評價體係,從而更加全麵地看待青少年的成長。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教育機構已開展探索,上海市楊浦區楊浦小學校長李忠告訴記者,該校通過家長課堂、親子社區和合作項目等形成了“牽手式”家庭教育工作機製和多向度家庭教育指導師資隊伍,將家庭教育指導整合並融入學校特色課程,積極探索協同育人的新路徑。上海市徐彙區建襄小學校長陳靜告訴記者,該校通過社會情緒學習理論視角下對小學生“共情力”“交響力”“設計力”的“三力”培養研究,促進了情感的溫度與力量在家校社關係中的傳遞。

  上海市浦東新區康弘幼兒園園長徐玉潔介紹,該院開展“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家園協同培養”的探索,充分強調了家園協同培養,形成了家庭指導情景體驗坊組織運行的框架。

1、凡標注beplay2网页登录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beplay2网页登录及本文鏈接。
2、本文鏈接:http://hss.eol.cn/xinwen/36109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beplay2网页登录報道,請發郵件到jijiao@eol.cn告訴我們。
免責聲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投稿專區

jijiao@eol.cn

谘詢老師

北京 高老師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師 028-85977504

投稿報道 院校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