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提出“十條要求”,這充分體現了扭轉當前社會關注的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的堅決態度,對下一步貫徹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深入推進各地區和基層學校減負增質工作,具有很強的方向指導性。作為一名基層學校的校長,我認為這“十條要求”體現了以下三大方麵特點:
一、導向鮮明。“十條要求”字裏行間體現了對當前減負增質、作業管理工作的理性認識、深入研究和係統思維,具有鮮明的導向性。
一是導向素質教育。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最終為了什麼?就是導向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麵發展。這一點從創新作業類型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它不但指出作業有書麵作業,而且還包括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的作業,另外要探索跨學科的綜合性作業。這些都體現了對學生多方麵素質的培養,體現教學改革的方向。
二是導向規範辦學。“十條要求”把作業納入規範學校辦學行為的重要內容,明確要求學校要將作業作為校本教研重點,健全作業管理機製。特別創新性提出學校要在學期初對作業進行全麵規劃,建立作業總量審核監管和質量定期評價製度。再比如對低中高年級和初中布置作業的時間總量和類型、教師批改反饋作業方式、堅持一年級零起點教學、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都有明確的要求。通過這樣的要求來規範學校的辦學行為,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有利於校內減負的落實。
三是導向提高質量。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要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為根本,不要把減輕作業負擔和提高質量形成一個對立麵。“十條要求”中明確提出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基礎上來發揮好作業育人的功能。同時要求學校要把作業研究作為校本教研的重點,引導教師通過專業的發展提高自主設計作業能力。
二、科學減負。“十條要求”沒有采取簡單硬性規定作業數量、時間的思維方式,而是認識到教育教學的複雜性,體現了beplay體育手機作業減負工作的科學性。
一是尊重教學規律。減負問題已經不是新問題,如何看待作業,一直是減負的焦點,也一直有爭論。有的人一味強調作業的重要性,認為不能隨意弱化作業;而有的人又把作業看成可有可無的內容,提出一“減”了之。因此,對於作業管理要求往往會出現極端的或鍾擺的現象。這次頒布“十條要求”體現尊重了教學的規律,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規律。首先厘清作業的概念,明確指出作業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 通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校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這就肯定了作業存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體現了作業設計的專業性與科學性,防止了作業管理的隨意性。
二是尊重教育常識。在作業管理上,我們必須承認多年的教育實踐形成的基本認識。比如學生在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中,知識的理解掌握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常常是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知識轉化成能力需要必要的應用實踐,否則,學科學習素養很難紮實形成。這是起碼的教學常識。再比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什麼時候覺得作業多、負擔重呢?基本上是沒有學習興趣,沒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學習動機。因此,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是減負的重要策略。“十條要求”體現了對教育常識的尊重,合理地提出作業管理要求。比如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麵家庭作業,但是在校內可以安排適當的鞏固練習;三至六年級的每天作業總量控製在60分鍾以內,在校內“基本完成”;初中作業控製在90分鍾以內,在校內“大部分”完成。這些要求體現了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在校學習的特點、時間問題,以及學生之間能力差異,沒有把完成作業的要求一刀切、絕對化。
三是尊重學生差異。“十條要求”多處指出在作業的類型上要鼓勵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的作業,並且要避免機械重複的訓練,嚴禁布置懲罰性的作業。在布置作業的上,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精心設計,根據學情精選作業,合理安排數量。在批改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饋,特別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扶。這都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把尊重學生、尊重差異的理念落實在作業管理中。
三、綜合治理。如何更好地把作業管理的要求落下去,切實收到減負增質的成效呢?“十條要求”以係統思維鮮明體現了綜合治理的理念和思路。
一是校內校外要協同。在作業的管理、設計、布置、批改上,不隻給學校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特別給校外培訓機構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決防止培訓機構給beplay體育手機生留作業,而且把禁止留作業作為培訓機構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這樣以避免出現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實事求是講,目前造成學生作業負擔重,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學科類培訓班,以及校外培訓機構給學生大量布置作業有密切關係。因此,隻有校內校外同時減負才有利於教育生態的恢複。
二是學校家庭協同。這次“十條要求”中一個亮點就是明確提出家長的責任定位,指出家長要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合理安排孩子課餘生活,有責任督促孩子主動完成作業,提出不額外布置其他家庭作業的要求。的確,不允許教師給家長布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不等於家長放棄對孩子學習的監護責任。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督促孩子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和責任感,培養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實現家校協同育人,是家長不可推掉的教育責任。
三是行政教研協同。教育行政的作用體現在作業管理的規劃、評價、督導上,同時教研部門被納入到減負提質、作業研究的工作中來。“十條要求”指出教研機構要加強對作業設計的研究與指導。因此,教研部門一是要把教學研究的視角延伸到作業領域,另一方麵有責任對廣大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與指導,以助力校本研究和教師專業發展。
把握這三大特點,有助於我們基層學校落實此項工作。好政策還需要好的實踐轉化,作為基層學校應該如何去更好地落實呢?第一,學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煥發自身辦學活力,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作業管理改革作為具體抓手,創新機製,係統解決作業、手機、睡眠、視力等問題,全麵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二,學校要加強校本教研,深化以作業研究為突破口的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向課堂要質量,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第三,學校要加強家校共育研究,建立起有效的家校協同育人機製,密切家校關係,凝聚家長力量,指導家庭教育,服務家長學生。(北京小學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李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