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發現一個超級大紅薯!”四年級學生李慕轅興奮地喊聲,吸引三五個同學立馬圍攏過來。本月上旬,武漢市江漢區紅領巾國際學校近200名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把課堂搬到農場,挖紅薯、紮稻草人、收割稻穀,老師現場教學,學生學以致用,忙得不亦樂乎。“不能這樣挖,要以紅薯為中心,把周邊5厘米範圍的土慢慢刨開。”研學導師楊清揚蹲在紅薯旁,指導李慕轅開挖,圍觀同學時不時提醒“皮破了,就不好吃了。”一畝見方的紅薯地裏,小鏟子在不停地翻動,一場比賽在此起彼伏的歡笑聲中進行。
研學旅行已成為該校必修課,“懂勞作”是四年級學生研學課程主題。學生在農場挖紅薯,團隊協作紮稻草人,分任務體驗稻穀收割,用畫布畫出一畝地麵積,在勞動中親近自然,重新認識超市裏的“商品”,學生們參與性高漲,一個個追著老師問個究竟。
以自然為師,所見所感都是知識。研學旅行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把教室放大,讓教育不止於課本。去年,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確定武漢市為全國beplay體育手機研學旅行試驗區,今年8月,武漢出台了beplay體育手機研學旅行方案,提出beplay體育手機生在研學旅行中獲得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自豪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親近感、對革命光榮曆史的崇敬感、對改革開放成就的認同感,學會動手動腦、生存生活、做人做事,每學年進行4至7天。“138門特色研學課程,學生自己選擇。”紅領巾國際學校德育主任吳琪說,該校把研學旅行融進學校日常課程安排,按年級安排課程,一年級開五感(即形、聲、聞、味、觸)、二年級知自然、三年級識五穀、四年級懂勞作、五年級讀江城、六年級曉古今六大主題。研學範圍也有所不同,分自修課、必修課和選修課三個層次。
研學旅行不同於春秋遊。以往學校組織春、秋遊及其他形式的旅遊,目的地全由承接單位提供,無論年齡差異,全校采取的是“集體”行動。而研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延伸教學課堂,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著眼生活觀察視角,把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層麵引到更廣闊的社會自然舞台,突出生活的教育化,讓學生行有所獲。“原來稻米是這麼長出來的,割穀子太累了。”劉軒說,才知道種稻穀需要花費那麼多精力,以後不能再浪費一粒米飯。隨行學生家長高蓉說,孩子們一起出來相互有伴,又有老師指導,確實能學到不少書本之外的知識。
武漢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紅色文化課程、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創新素質培育、誌願服務和beplay體育手機研學旅行城際共同體建設五個重點項目,目前,全市各beplay體育手機校結合區情、校情、生情,發揚首創精神,正在陸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研學旅行活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